论文润色专家|理文编辑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nbianji 英语母语专家助您成功发表

博文

手把手教你写论文 | 如何写好论文的Results部分 精选

已有 15677 次阅读 2016-6-5 13:15 |个人分类:理文编辑|系统分类:论文交流|关键词:学者| 论文写作, results

“结果”可能是论文最重要的部分。在这部分你要叙述主要的研究结果,读者想知道的也就是这些。而且,研究结果还影响到”引言”和”讨论”部分的编排,目标期刊的选择和以及后续研究的方向。

如何撰写“Results”

在开始撰写“结果”之前,你应全盘考虑你的试验发现,并审视他们到底意味/提示什么。此时你应该已经完成了数据分析,并已制作了几幅图表以便简单明了地展示结果。后文将有一些图表制作和统计分析方面的注意事项,所以这里就暂不赘述。不过,一定要记得:图是“结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图、表、正文之间不能有重复的叙述。简而言之,如果用图表比用文字表达得更清楚,就用图来表达,然后在正文中简单提及;如果用文字就可以简单阐明,就无需再用图来表达。

一旦确定要把哪些结果纳入正文以及这些结果的意义,你就可以把它们按一个符合逻辑的顺序组合成一个“故事”。在“引言”部分已经说明了假设或拟研究的问题;现在,在“结果”部分展示你收集的全部证据,用于支持你的假设或排除其他备择解释。用
现在时态的子标题把每种不同的结果分成单独的小节。这些子标题应该与“方法”部分的子标题以及图表的标题相互对应。与“方法”部分一样,叙述“结果”时应使用过去时。你用于支持假设的证据种类越多(以及越不含混),你的结论就越无可置疑。这里暂时不要去讨论你结果的影响或大谈其意义—那是“讨论”部分的任务。这里只用展示你的证据,然后留待读者自行去下结论。

“结果”部分经常需要比较样本和对照,或者比较某个时间点前后的结果,所以有必要了解陈述比较时一些常犯错误。其中一些也包括在“克服语言障碍”一章的注意事项中。
最重要的是“同类事物间才能做比较”

例如,有这样一个句子:

“Expression levels of p53 in smokers were compared with non-smokers”

就应该改成

“Expression levels of p53 in smoker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in non-smokers”。

这里的一个关键是“were compared” 这个短语(其他句子中也可能是 “compared with”)的位置。如果这个短语位于被比较双方 (如此例中:吸烟者的p53 levels 和 不吸烟者的p53 levels)之间,那么比较的双方都必须要有足够的信息来清楚界定到底比较的是什么。也可以把这个短语放在被比较双方之前或之后,

例如:“Expression levels of p53 in smokers and non-smokers were compared”。叙述比较的另一个问题是,比较性的词语如“more”,“higher”和 “faster”等,后面需要跟一个”than”开始的从句来解释是比谁多、高或者快。

比如,“transgenic mice showed higher levels of cortisol”这个句子中是比谁高就不明确,因此应该加上“than control mice”。

示例

下图节选自《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上一篇论文的“结果”部分(doi:10.1172/JCI37155;经同意转载)。其中显示了“结果”部分的一些要素。



核对清单

1. 你的数据如果用图表更容易表达就用图表;反之用文字。
2. 使用过去时叙述结果。
3. 同类事物才能做比较。
4. 图、表、正文内容不能重复。
5. 正文中说明统计分析结果,如P值。


本文作者Dr. Daniel McGowan曾任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副编辑,负责约稿,管理和撰写期刊内容。于2006年加入理文编辑(Edanz Group)并从2008年起担任学术总监。Dr. Daniel McGowan有超过十年的博士后和研究生阶段实验室研究经验,主要致力于神经退化疾病、分子及细胞生物学、蛋白质生物化学、蛋白质组学和基因组学。

点击订阅


理文编辑|Since 1995



https://m.sciencenet.cn/blog-288924-982577.html

上一篇:理文编辑走进北京科技大学
下一篇:推荐好友得润色好礼 | 您和好友各得50元优惠券

9 马浩 黄永义 陆泽橼 辛晓十 黎攀 虞左俊 翟远征 强涛 xliangg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01: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