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创新创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NPs 美国HudsonAlpha研究院的研究员。做分子鉴别诊断平台技术的开发和免疫组库基础科研。

博文

三分钟演讲的技巧 精选

已有 12601 次阅读 2009-9-22 03:53 |个人分类:生物技术创新创业|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生物技术, 创新, 创业

这次回国时间不短,先后访问了深圳,广州,香港,厦门,西安,南京,上海和北京。成绩也很好,至少有五六个单位对我们的新仪器感兴趣。在深圳我们还去东莞 参观了“中国制造”的威力:一个朋友带我们去参观了一个生产仪器外壳的公司,四五十台冲床摆在那里,什么东西都能生产。“模具”变成了“魔具”。让我考虑 到“与其被山寨,还不如先自我山寨一番”。“一把雨伞一元人民币,一做就是四十个集装箱”这种以量取胜的模式是生物医疗行业所不熟悉的。

最后一站是在北京开第六届后基因组技术研讨会。这是我比较喜欢的会之一, 前面的博客里面也提到。会议的发起人是日立公司的Kambara 教授。这次又和他聊了好一会儿。他们研发的DNA Analyzer (小型测序仪)一小时内可以给八个标本进行测序。仪器和试剂的价格很便宜。如果感兴趣给这个技术平台开发产品也可能找到不错的市场空间。这个平台,他们也 已经研发了三年了。缺点是不是封闭系统,PCR产物上这台仪器进行测序需要开管盖,有污染的机会。不过这台仪器还是代表了一个技术突破,能用更少的钱做全 自动测序,也不失为一种“山寨精神”的体现。


 

这个会有两个倍受尊敬“老人”来参加,一个是日本人类基因组计划起始参与人,DNA Chip Research Inc的总裁,Kenichi Matsubara博士(站立致辞者),另一个是美国人类基因组项目的早期参与者Dr. Charles Cantor(前排就座)。他们在近二十年前参与在日本和美国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现在这个会议被成为“后基因组”他们还(幽默地)人为有点“过分”,其实,看到他们当年栽下的果实今天有了结果,心里是很高兴的。但愿我们若干年后也能有这份欣慰。



会议是我在国内开的众多会议中最成功的一个,参与的人不算多,两百多人,但是绝大多数都全程参与,发言者认真,听讲者更认真,提问也很踊跃。国外来的科学 家一般都比较规矩,从头听到尾,国内一些大牌牛人还是呆不住。学生很多。我还应邀主持了一个从墙报中选出的人的演讲,每人只有三分钟,共三十五名演讲者。 但是没有人超过时间,而且大家讲的都很好。会议还给学生演讲(墙报)者以奖励。希望以后更多搞生物的同学能参加这个会议。

看到头一两个演讲者很紧张,我开玩笑说:"only 3 min each, I recommend presenter do not breath between sentences."

其实,如果准备得好,三分钟足够了。这就是美国人常说的"elevator pitch", 要在乘电梯上下那一两分钟把你要兜售的产品,技术,或服务讲清楚。这是需要许多锻炼的。比如这次会议给我十分钟的时间,我用了九分五十六秒:讲多重PCR 的需求,难做的原因,我们研发tem-PCR时是如何解决那些难点的。然后讲我们都研发了那些产品发表了那些论文;tem-PCR还有那些不足之处;我们 又是如何解决这些新的难点的;新的技术平台的原理,特点和应用领域等等。十分钟可以讲很多事情了。但是如果让我做一个elevator pitch, 我可以把那个十分钟的演讲缩短成三句话:“我们之前研发出了一个多重PCR扩增的技术,现在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回馈又研发出了一个新的多重扩增技术并且还研 发出了一个配套的仪器,它能在封闭体系内做全自动的扩增和检测”

大家都应该准备一个elevator pitch, 以便机会出现的时候能用上。不过,根据不同的听众和不同的交流目的,这个elevator pitch还要有不同的内容。因为只有三分钟,内容的取舍就很重要,有些同学还花时间在没用的背景介绍上,有点象文革时期的八股文:“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一 片大好。。。”应该一下就切入题目:我做的是什么?为什么做?有什么结果?结果有什么意义?然后带一句“欢迎大家去我的墙报看看详细的数据。” 越短的演讲难度越大。每个字都要掂量一番。宁可少讲几句话,也不要把速度增加得过快,演讲的节奏要和一般讲话一样。

三分钟的演讲,听众连打瞌睡的时间都没有。还是很紧张的。但愿更多的会议采用这个模式。


https://m.sciencenet.cn/blog-290052-257026.html

上一篇:苏州大学百万买“海言”
下一篇:我发明的技术在美国得到了成功应用

8 王晓明 张星元 罗帆 杨顺楷 吉宗祥 敬登虎 pkuzeal yangxintie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 01: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