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创新创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NPs 美国HudsonAlpha研究院的研究员。做分子鉴别诊断平台技术的开发和免疫组库基础科研。

博文

科学家什么时候才算老? 精选

已有 9996 次阅读 2012-10-7 23:34 |个人分类:教己育人|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学者| 创新, 科学家, 创业

前些天回国去上海参加盖茨基金会举办的一个有关结核诊断的会,抽空去看看我阿姨和姨父。两位原先都是交大的教授,姨父,蒋国昌教授,是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毕业的,和徐匡迪是同学,也是徐匡迪把他从交大调到上海大学的。下面是他写的有关“我这一辈子”的简介:

这里有一些姨父的照片:


青壮年的踌躇满志。。。


83年首次出国在飞机上一定是感想很多,文革耽误的时间,和国际大国的差距,我们根基的薄弱,奋斗从何做起?


实践出真知,姨父给我讲过一个故事,说他凭眼睛看钢水的颜色就能知道温度,有时比仪器观察的都有用。



从不出国门到经常出国。。











桃李满天下。。


退休了还出了几本书。。

姨父的一辈子可以说是科学家中很辉煌的了:有机会独当一面开创一个领域,有充足的资金(相对而言),有国内外交流,有著书立说,有桃李天下。没有当院士,可是他也不在乎。一生,能有一个施展才干的舞台并红红火火地大干了一番,无悔无恨了!能有几个科学家把握住这种机遇?有几个科学家能这么硕果累累?


他们那一代的科学家要比现在的单纯,没有太多的钱,可是有做不完的事。


可是,我发现退休后的姨父很有一种失落感。年纪大了,身体和精力都不能和以前比了,可是心还在科研上;就像久经战场的将军,离开了硝烟就失去了生活的指南。


科学家什么时候才可以认老?退休生活该如何过才好?完全放弃科学,去养花,写字?有的时候,我很羡慕艺术家,他们可以一辈子玩弄本行到最后。可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比起运动员来,科学家的职业寿命已经是很长了。


我在鼓励姨父写博客,因为一个成功的科学家一定会有很多的心得,值得和年轻人交流。姨父也在科学网通过他的学生发表过一系列文章,不过,我的意见是,博客不同于论文,不能长篇大论,不用把能说的话在一篇文章里都说出来,可以每天找个话题,谈谈心得。博客是网络快餐时代的产物,娱乐性比知识性更重要。不要把读者想象成教室里的学生,要把他们想象成喝着啤酒(或茶)聊天的朋友。


我们每个人都会老的,可是对那些在职业中有过辉煌的人来说,年老,是一个很难接受的现实。老了,就是不能象从前那样呼风唤雨了。可是,对成功者来说,老,悔恨少,骄傲多。老人的幸福,无非就是对过去没有悔恨,对将来没有惦念,对每一天又都充满兴趣。


等我退休的时候,我会去习字。这样,在退休二十年的时候,我或许就能成为书法家了!



https://m.sciencenet.cn/blog-290052-620193.html

上一篇:逐鹿“园中”
下一篇:病从(上)口入;症从(下)口生?

31 曹聪 李毅伟 蒋继平 李伟钢 王善勇 罗汉江 武夷山 陆俊茜 林涛 邢富强 王晓明 刘瑞亭 张红光 喻海良 唐常杰 张学文 王春艳 郭向云 傅蕴德 罗帆 许国昌 陈国文 贾伟 陈志刚 刘钢 张光明 汤奔阳 赵凤光 lingling101 fansg dangpi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1: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