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应骅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min 一位IEEE终身Fellow对信息科学及其发展的看法

博文

俭为共德(150112)

已有 4202 次阅读 2015-1-12 08:38 |个人分类:杂谈|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浪费, 勤俭, 俭为共得

俭为共德(150112)

闵应骅

 

   这个题目有点绕口,是读了三联书店原总编辑李昕先生的博文“周有光迎110岁大寿,思路依然清晰,声音依旧洪亮”一文抄来的。我对周有光先生非常尊敬,他定义的汉字拼音方案对计算机在中国的普及影响太大了。有人说汉字美得像个图形,用图形来做输入、输出将是不可想象的复杂。而拼音方案使我们用英文的键盘就可以输入汉字。这个成就太伟大了。今年1月10日是他110岁生日,值得祝贺。祝他老人家永远健康!

   李昕先生在该博文中提到杨绛老先生的文章题为《俭为共德》,文中有云:“近偶阅清王应奎撰《柳南随笔·续笔》,有《俭为共德》一文。有感于当世奢侈成风,昔日‘老生常谈’今则为新鲜论调矣。故不惜蒙不通世故之讥,摘录《俭为共德》之说,以飨世之有同感者。”这篇短文后来发表在《文汇报》上。

   都说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深入到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1980年代初,刚到美国,就觉得美国浪费严重。就说纸的浪费吧!所有厕所里不但有便纸,而且有擦手用的纸,又厚又大,用起来很舒服。餐巾纸到处都有。邮箱里天天都有广告,大家看都不看就扔了。那时就听说美国不到10%的人口浪费了世界30%的资源。当时,真的看不惯。不过,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也逐渐发展起来了。

   最近,我看电视都是用天猫魔盒,方便极了。想看什么电视剧,找出来,想什么时候看就什么时候看;想停一下干别的就停一下。真的是随心所欲。我正向朋友夸口,他说:

“您这太浪费了!”

“我浪费什么啦?”我怀疑地问道。他说:

“您浪费的是信道资源。”

我猛然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到电视频道看电视,大家同步,信道上只要传一次,而点播电视节目需要针对一个人单独传一次。虽然以人为本了,人性化的服务了,但是信道的负担就不知道增加了多少倍。多播技术可以合并一些用户,但是,你想停,别人不一定想停,别人也许还想反卷呢!这使得本来就非常拥塞的传输通道更加拥塞。同样内容的东西反反复复在那儿传送,也许只有一点点时间差。

   这样类似的事情还多得很。我们这园区里,几乎每天都有装修的。从他们拆下来的沙发、柜子、地板、灯具来看,许多都是很新的,就扔了。新买了二手房,要重新装修;新租了房子要装修;新结婚要装修;甚至,过了几年,为了要种新感觉也重新装修。这是多少材料和人力的浪费啊!

就说快递公司吧!一个小东西还要加一个纸箱子包装。现在快递业很火,市场很大。美国就那么几家快递公司,而中国现在起码有几十上百家吧!走了多少冤枉路!园区里有许多快递公司在来回转。

过去有一段时间,流行一种说法,说大胆花钱,提升内需。意思是说,我国GDP的增长主要不能靠出口,应该靠内需。但是,内需的提升主要不是靠富人的挥霍,而应该靠降低贫富差距,让13亿人都正常消费。一人花一块钱,就是13亿。而浪费则消耗地球资源,污染环境,不可取。

   据网上说,有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一项针对北京部分大学餐后剩菜剩饭情况的调查表明,倒掉的饭菜总量约为学生购买饭菜总量的三分之一。按全国大专以上在校生总数量2860万人(2009年底数据)计,大学生们每年倒掉了可养活大约1000万人一年的食物。想想1959-1961那段困难时期吧!可惜年轻人都没经历过。

这些还只是个人生活方面的浪费,其他在管理、生产、流通各方面的浪费更是多得多。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大家都要靠地球提供的资源,它不是无穷无尽的。你多用了,别人就得少用;或者下一代就得少用。所以,爱惜地球就要爱惜地球的资源。缺吃少穿的日子,我们经历过。在有吃有穿的时候就要居安思危。曹操有句名言:“侈恶之大,俭为共德”。最近,中央出台有关廉政的“八项规定”正在发挥作用,至少对官员有约束作用。节俭之风不但干部要树立榜样,而且要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生根发芽。




https://m.sciencenet.cn/blog-290937-858619.html

上一篇:磁带要复活了(150105)
下一篇:百亿亿次超级计算机(150119)

11 王小平 李健 姚攀峰 张忆文 杨正瓴 侯成亚 鲍得海 邱嘉文 icgwang qzw dulizhi9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1 12: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