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政策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TIWatch123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副研究员

博文

按标题搜索
美国战略科技力量的国有民营模式与改革争论
2020-4-30 09:26
作为美国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联邦资助研发中心( FFRDC s )实行国有民营( GOCO )治理模式,在管理运营上具有灵活性。它们通过与主办部门建立战略关系,为联邦部门提供单靠联邦政府或私营部门无法有效满足的长期的研发能力,对美国的科技和经济领先地位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国会重视这 ...
2759 次阅读|没有评论
欧盟专家组:拆除论文“付费墙”并重塑学术出版生态
热度 5 2018-3-26 10:20
由公共资助的研究所获得的研究成果论文和数据理应作为“知识公地”,从发表之时起就可自由开放地免费获取。然而,100多年来,论文作者须向出版商交出论文版权,形成了论文发表的私有化,国际学术出版巨头更是凭借独占版权至作者死后数十年,向学术机构和读者高额收费,大肆攫取垄断利润,最终大多又 ...
6399 次阅读|5 个评论 热度 5
未来创新政策引领德国发展航向
热度 1 2017-12-14 10:19
为使德国晋升全球创新领先行列,德国联邦经济部2017年发布《创新政策重点》文件,提出了到2025年研发强度达3.5%、企业创新比例达50%、创业投资占GDP比重达0.06%的目标。将大力推进中小企业创新和数字化,并使德国在关键技术领域未来处于领先地位。一方面,对不同技术方向持开放态度,由企业自主决定技 ...
5133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破解中小企业发展危局——德国培育未来中小企业的十大行动领域
热度 1 2017-6-9 10:45
德国“隐形冠军”企业约占全球半壁江山,德国中小企业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现了德国经济的成功模式。但是,德国中小企业发展也面临 挑战 重重,如创业活力显著减弱,企业创新比例明显下降,创业投资不足,中小企业受官僚主义影响更深,易受全球化、数字化、能源转型等大趋势左右,与新兴国家的企业竞争加剧,颠覆性创新即 ...
8642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澳大利亚《2030战略规划》将擎画创新体系蓝图
2017-5-23 10:16
为使澳大利亚到 2030 年跻身世界创新型国家顶尖行列,澳政府委托澳大利亚创新和科学理事会制订《 2030 战略规划》,擎画澳大利亚科技创新体系的未来面貌和实现路径。 2017 年 4 月,澳大利亚创新和科学理事会确定了六大核心战略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战略主题和需广泛征集公众意见、进行公众对话的问题,包括如 ...
9519 次阅读|没有评论
兰德公司评中国大飞机产业政策
2017-5-9 13:31
作为国家科技实力和制造能力的重要标志,商用航空制造产业受到中国政府大力扶持,中国的“大飞机梦”近来也引起著名智库美国兰德公司关注。兰德公司的专题研究报告表明,要在市场上能够与国际老牌巨头成功竞争,中国商用航空制造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仍十分严峻,并且需尽早未雨绸缪以应对可能的国际贸易壁垒。 一、中 ...
5060 次阅读|没有评论
欧盟未来工厂路线图
2017-5-9 10:37
为促进欧洲工业复兴, 2014 ~ 2020 年欧盟和产业界预计向未来工厂公私合作计划共投入 11.5 亿欧元,由私营方代表欧洲未来工厂研究协会制定的“未来工厂 2020 ”路线图体现了该计划的总体科研方向及优先科研主题。 一、欧盟未来工厂公私合作计划 工业生产占欧洲 GDP 的 16% ,是创新、增长和创造 ...
4407 次阅读|没有评论
看美国《21世纪治愈法》如何支持生物医学创新
热度 4 2017-4-25 15:42
2016 年 12 月,美国国会众参两院在新总统就职及国会更替前,以压倒性高票通过了两党历经两年多时间达成共识的《 21 世纪治愈法》。该法是美国生物医学创新立法的又一里程碑,不仅为重大创新项目提供资金保障,要求加强战略规划并优化简化科研监管,促进基础医学研究,还进一步优化简化监管,推动新药和医疗器械审批 ...
5266 次阅读|6 个评论 热度 4
美国加快脑与神经科学研究的优先重点
热度 1 2017-1-12 09:04
脑与神经科学研究对于健康、教育学习和技术开发(新型计算机和机器人,如神经形态芯片)意义重大。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 2014 年发布的神经科学部际工作组报告明确了重要挑战和优先重点,强调通过加强沟通、协调和合作加快神经科学研究。 一、认识并运用脑信息处理 ...
个人分类: 重点领域|3689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本页有 1 篇博文因作者的隐私设置或未通过审核而隐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8: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