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joy life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xt33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万言文

博文

重读《儒林外史》杂想(1)——中式礼仪文化

已有 4160 次阅读 2011-8-20 16:34 |个人分类:品味感悟|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礼仪, 儒林外史

    上学读书的时候读过《儒林外史》,说实在的也没太懂,最明白的就是范进中举那段了,不过就是那段在当时也没真明白;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又读了一遍,是带点评的,感觉就比以前有趣多了;前段时间利用睡前的读书时间,三读之,更有趣了,似乎阅历和经历导致智力和思维也提升了。边读边想,甚为有趣。今天就说说其中的一个感受,关于中式礼仪文化的。
 
(一)关于名字
    《儒林外史》中有很多人物,特别是名士,不论是经由作者介绍出场,还是由书中人物介绍,都是有姓,有名,有字的,即便是自我介绍,也会在后文中通过某种形式给出字。而我们现在基本都没有字了,实际上,对一个人而言,字是长大成人的标志。《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同样《礼记·檀弓》曰:“幼名,冠字。”疏:“始生三月而加名,故去幼名;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顶加字。”
    字和名在意义上常有联系,一般地,自称用名,表示谦虚;称人用字,表示尊敬。现在没有了字,真的少了中华文化中特有的韵味,不是吗?
 
(二)关于帖子
    《儒林外史》中的人物们总会由于倾慕而相互拜访,在此过程中,不论是主动拜访还是回访,都会先送上自己的帖子,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现在名片吧,让主人知道来者是谁,这应该是最基本的吧?
    再看看我们现代人,尤其是现代年轻人,就是喜欢玩神秘和深沉,总也不让对方知道自己的身份和姓名。由于通讯的发达,现在直接上门拜访不遇的情形不是很多了,一般都会事先电话联系,约好了再去。
    现在更多的是电话、邮件等,就这个也很是有趣,我想看到本文的很多博友朋友都会有过这样的经历:收到不知是谁发来的邮件、接到不知何人发来的短信、打电话说了一大通还不知在跟谁通话。如果仅仅是问候还好办,有时是要求办些事的,我真不知该怎么办。
    我自己觉得在给别人写邮件或短信时,没有称呼是很不敬的,那么怎么办呢,就只好不回复了,对不对,这样好像也不敬。写到这里好像想到一句话,以后就这样写了:“不知道您的姓名,不能称呼您,恕我不敬了!”
 
(三)关于称呼
    《儒林外史》中的称呼是很多的,因为涉及的因素很多,有些还需要些历史和科举知识,说实在的我也没整明白那里繁杂的称呼,但总体感觉文人间、当然其中也涉及到官场和山野村夫,彼此间的称呼是有很多规范的。现代社会中,好像乡下人与人之间的称呼更规范更符合礼法,而城市中好像彼此间简单了很多。
     我总觉得“您”比“你”用心多了,可是好像很多人不会用“您”字。“你这样、你那样”的,让人觉得颐指气使的。
     爸爸妈妈、叔叔大爷、姑姑阿姨的,中国人的亲戚观念强,家里人口多、关系复杂,叫法不同,多有意思啊!可是现在好像受西方的影响,大家都平等了,就剩下名字了,父母也直呼其名,我总感觉不舒服。我觉得西方中平等的只有名字是不是跟宗教有关啊,反正大家都是上帝的孩子,彼此间都是兄弟姐妹,就没有那么多的亲戚关系,是不是?
    令我感动的是博友tashaxing,陈湘明老师在给我留言中称呼“晓瑭兄”,真有遇到知音的感觉,这个感动还没跟陈老师讲过呢。
    现在不管谁都统一称为“美女”“帅哥”,是不是感觉很没文化呢,不过说实在的称呼也确实不易啊,比如“小姐”本来是挺优雅的词,现在又有了其他特殊的含义,弄的人也不敢称呼对方为“小姐”了。
 
(四)关于寒暄
    《儒林外史》中,那么多的文人名士,见面后总是要寒暄的,很多场合都会说“久仰、久仰”或者类似话,表示自己对对方的仰慕,窃以为这真的符合中华文化的精髓,谦卑或者说是谦虚。
    “久仰久仰”或者“久闻大名”也是我喜欢说的话,我觉得这种寒暄是种尊重,因为久仰,就一定会有仰慕对方的理由。即使临时做功课了解的成就也是顺理成章的共同话题,如果真的是久闻大名久仰的话,那更是了解对方的令人仰慕的成就,或许这不能叫做寒暄了。
    很多礼仪书上都会告诉人跟人打招呼或者寒暄时说“很高兴认识你”“今天的天气很好/很阴”等等,这是西方人的礼仪的吧。我们说的是不是感觉别扭呢?哪怕像日本人或韩国人那样说“初次见面,请多多关照”都更符合东方人的文化性格。
 
(五)关于其他
     除了上面说到的,还有见面后的肢体语言,现在通常是握手,还要讲究在什么场合下谁应该先伸手,这也是西方传来的吧,我总觉得我们见面时男子拱拱手作个揖、女子袅娜地拜个万福,很是优雅,为什么现在就彻底摒弃了呢?那种见面和离别就拥抱、挨脸的礼仪,自我感觉不舒服,这好像跟开放不开放不是一回事吧?
    礼仪是一个人、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体现,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礼仪本身没有谁好谁不好的问题,只是不同地域有不同地域的礼仪而已。当然也没有统一的礼仪规矩,以前说“十里不同俗”,现在相同风俗的范围应该大了很多,但是我们还是要“入境问俗”“入乡随俗”,这就是礼仪、就是文明。我想表达的是作为一个五千年的甚至七千年的礼仪之邦,我们首先应该懂得基本的礼仪,其次应该保留具有中华特色和体现中国人性格特征的礼仪。
 


https://m.sciencenet.cn/blog-293156-477640.html

上一篇:壮美三晋(1)——神奇的万年冰洞
下一篇:壮美三晋(2)——辽阔的亚高山草甸

8 杨秀海 刘华鼐 吕喆 陈湘明 武夷山 孟津 刘庆丰 苗元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1 15: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