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VICE ● 霍华斯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ordvice

博文

按标题搜索
【学术写作】引用证据实例 好用英语句型
2020-9-15 10:55
在对我们研究进行的叙述过程中,利用证据和实例来阐释说明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确,作者在论文中所提供的说明,表意明确的话,能够帮助作者强化研究结论的准确性;而不恰当的表达,反而可能让读者对文章的研究结论心生怀疑。因此, 使用适当且符合逻辑的句子引导读者理解论文的研究内容,是撰写论文时十分必要的能力 ...
个人分类: 英文学术论文写作|4388 次阅读|没有评论
学术论文动词时态(Verb Tense)使用建议
2020-6-18 12:58
使用恰当的动词时态,提高文章可读性 写论文的时候,作者应该要遵守英语语法规则,也要确保格式合乎规范。 这里的合乎规范不单指遵照目标期刊或是所在单位机构的固 定要求,更意指要能够清楚地、准确地将信息传达给读者,包括研究主题、研究时间与你的观点(和引用的他人的观点)。为了能够做到这点,有一个重要 ...
个人分类: 英文学术论文写作|8793 次阅读|没有评论
如何高效地回复审稿意见?(下)
2020-5-6 16:02
以下是几个可以帮助你在回信时解说你如何修改论文的句型 开头 Thank you for providing these insights. Thank you for your suggestion. That is aninteresting query. This is an interesting perspective. We agree with you. We agree with your assessment. ...
个人分类: 英文学术论文写作|4941 次阅读|没有评论
如何高效地回复审稿意见?(中)
2020-4-29 18:08
当回复不是单纯拒稿时,大部分都会再加上审稿意见,并且希 望 作者据此给出解释,对内文作出修正。 审稿意见来自期刊编辑与评审,一般正面的审稿意见有两种形式: 期刊对你的论文感到兴趣,而且评审希望你做些增删来优化论文,收到这样的信就代表你已经离发表不远了。 你可 ...
个人分类: 英文学术论文写作|7221 次阅读|没有评论
如何高效地回复审稿意见?(上)
2020-4-21 15:57
期刊投稿流程 投稿期刊就像打棒球,想成功挥出全垒打,有几个因素需要考量。挥棒多了,最终你能找到对的角度挥出属于全垒打。不断尝试的过程中,挫折感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能学会处理拒稿信的技巧,我们相信更能处变不惊。 从本篇文章开始,我们 ...
个人分类: 英文学术论文写作|4389 次阅读|没有评论
这些英文写作常见错误,你犯过吗?
2020-4-14 08:44
我们曾经分析并整理出了非英文母语者常见的五大写作误区。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将详细介绍分析报告中发现的风格规范方面的写作错误,并列出一些可以帮助你改善和避免错误的方法。 有哪些风格规范错误 ? 我们发现的内容包括以下: · & ...
个人分类: 英文学术论文写作|3245 次阅读|没有评论
英语论文写作中常见的过渡表达用法
2020-4-7 14:41
过渡词的功能 ? 文章中用一文章中用一定词或词组,提示前后意思之间的联系,将他们有机联系起来,自然而然的由上文转入下文,这就是过渡词;用于两句或两段间的连接。过渡是一个主题换到另一个主题之间的转变,可以藉由词或短语来表现。过渡部分时常放在句首、独立子句和段落里,因此为不同的主题和想法之间建立 ...
个人分类: 英文学术论文写作|6060 次阅读|没有评论
英文写作“破折号”怎么用?(终)
2020-4-3 10:33
英文 写 作中如何使用破折 号 (Dashes) 破折 号应可被视为用途最多样的标点符号,但是,如同分号,破折号在很多文章中都并未被适当活用。在许多情况下,破折号可以被当作逗号、括号或是冒号使用,但却可以带来细微的差异 。 使用破折 号替代逗号 当写到插入语时, ...
个人分类: 英文学术论文写作|9544 次阅读|没有评论
英文写作标点符号 “分号”的使用准则
2020-3-31 13:06
在英文写作时,标点符号该如何正确使用,许多人对此可能没有真正注意过。其实在进行学术论文写作时,遵循标点符号的使用准则也是非常重要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用逗号分隔两个独立不相关的句子,这定会让读者感到困惑而影响表达力。若适当地使用分号来分隔,则可使文章更加通顺易懂。 因此,在进 ...
个人分类: 英文学术论文写作|5453 次阅读|没有评论

本页有 1 篇博文因作者的隐私设置或未通过审核而隐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7: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