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E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eckzl 他们的故事才是对科技最好的诠释,关注科技故事。微信公众号:SME

博文

真的不能叫醒正在梦游的人吗?

已有 39015 次阅读 2017-10-16 21:4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睡眠, 梦游, 辟谣

  不知道有多少人听过这样一个传说:千万不要尝试叫醒正在梦游的人,一旦叫醒非死即疯!

  虽然这个说法的来源无从考究,但它却似乎拥有某种魔力,让几乎所有人都对它深信不疑。

  在文学作品或是影视作品中,甚至在给孩子玩的益智游戏里都有所体现。

  例如陪伴许多人度过童年的精美小游戏《梦游先生》,其核心就是通过场景的互动防止主角被吵醒,否则将会失去一条生命。

  或许正是因为这个传说的存在,梦游长期以来都被认为是一件非常神秘且可怕的现象。

  每当它发生,人们总是以一种避之不及的畏惧态度看待。

  又因为梦游总发生在深夜,不易被发现,历史上出现了很多梦游奇闻。

  美国密苏里州的一位女子发现自己莫名增重,20年来惊讶地胖了127斤。

  严重的肥胖一直困扰着她,不管是求医问药还是自己控制饮食都没有效果。

  最终一位睡眠专家指出可能是梦游暴食症惹的祸。

  当这位女子看见自己梦游疯狂进食的记录视频时,才相信了这个疯狂地解释。

  录像显示,这位可怜的女子一个晚上去了8次厨房,吃下了超过2000卡路里的食物。

  另一位同样也是来自美国的妇女更进一步,她每晚10点睡下后两个小时便会进入梦游状态。

  她离开卧室来到隔壁房间,打开电脑连接上网络,登陆了自己的邮箱发出了3封邮件。

  邮件虽然大小写混乱,语法和措辞有些奇怪,但内容却逻辑清晰可读。

  其中一封是邀请朋友到家做客:“明天来,把这里的烂摊子收拾干净。晚餐畅饮,下午4时。带葡萄酒和鱼子酱来就成。”

  很多时候梦游者表现出的状态和能力很难让人相信他们真的还在睡梦之中。

  甚至令人怀疑梦游中表现出的才是最真实的人格。

  因此有不少牵涉梦游的刑事案件也成为了多年来争执不休的焦点。

  至今为止最著名的要数1987年发生在加拿大的一起凶杀案。

帕克斯离开法庭

  23岁的帕克斯因为欠下高额的赌债而被迫挪用公款偿还,可没想到事情败露,最终丢了工作。

  举步维艰的生活让他压力骤增,案发当晚他向妻子坦白了债务问题,他们计划向妻子的父母求助。

  帕克斯疲惫不堪,坐在沙发上倒头就睡,一觉醒来却发现了自己手上近乎见骨的刀伤和大量血迹。

  他觉得自己可能伤害了他人,立即就驾车到警局自首,但他本人却想不起任何经过。

  经过调查取证,警方发现帕克斯在晚上驱车25公里来到妻子的父母家用小刀捅死了岳母,重伤了岳父。

  然而,在确凿的证据面前睡眠专家却给出了不同的意见:帕克斯当时处于梦游状态。

  陪审团受到专家意见的影响,结合帕克斯此前的梦游记录以及遗传,且帕克斯与被害人关系和睦并无明显的杀人动机,最终判其无罪。

  此案件是历史上少有能以梦游成功辩护的案例,自然也饱受非议。

  舆论认为梦游纯属诡辩,有了这个先例,将来会有更多的凶手以梦游脱罪。

  假装梦游可能吗?真正的梦游又是否能办到驱车上门杀人这样复杂的事情呢?

  现代研究认为,梦游者在睡眠时,脑部某些区域发生了不正常的活跃现象。

  通常是负责控制运动以及空间知觉的区域处于兴奋。

梦游时脑部部分区域血流量增加

  他们在梦游时双眼睁开,不仅能自由行走还能习惯性地做出一些常见的行为。

  但此时,他们脑部负责推理和判断的区域依旧处于休眠状态。

  这直接导致患者在梦游时无法对发生的事进行判断,会体现在许多细节上。

  包括无法识别人脸,对疼痛等刺激毫无反应,自言自语但又无法与人交流。

  例如患上梦游暴食症的那位美国女子,她就曾在梦游中多次弄伤自己,还磕掉了一颗牙齿。

  一些传统的观点认为,梦游就像字面上理解的那样,在梦境中游走。

  以弗洛伊德的观点来解释的话,梦代表的是潜意识的欲望,而梦游的人则是想满足这些欲望。

  这种观点的影响颇大,导致人们认为梦游者在现实的所作所为同样也出现在梦境当中。

  但事实并非如此,梦游并不做梦。

  现代医学证实了人的睡眠遵循某种固定的规律,从入睡到清醒分为两大阶段:快速动眼睡眠期与非快速动眼睡眠期。

  两者交替一次约为90-100分钟,称为一个睡眠周期,一次正常的睡眠由4-5个睡眠周期组成。

睡眠周期的五个阶段,阶段一为快速动眼睡眠期

  一般认为,连贯的故事性梦境发生在快速动眼睡眠期,此时大脑的活跃程度接近清醒,也较容易对梦境产生记忆。

  而梦游则发生在非快速动眼睡眠期当中最为熟睡的阶段,约持续30到40分钟。

  这一阶段的睡眠非常深沉,不容易被唤醒也较少出现连贯的梦境。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大多数梦游者都对自己半夜做出的怪异举动没有任何记忆。

  英文中用“sleepwalking”来表示梦游也显得比中文更为贴切。

  梦游的成因到目前也未有定论,但一般认为与遗传和过度劳累等相关。

  儿童梦游的发生率也高于成年人,因此也有观点认为梦游与大脑发育有关联。

  在医学上梦游症与说梦话、鬼压床、磨牙一样属于睡眠行为障碍的一种,并不是什么神秘的现象。

  至于那个最让人关心的“千万不能叫醒梦游者”的传说,当然也是无稽之谈。

  实际上为了保护梦游者,防止他们在梦游时做出诸如跳楼撞墙这样伤害自己的举动,美国国家睡眠委员会建议叫醒他们。

  被叫醒的梦游者并不会惊吓过度口吐白沫而亡,只会和所有在熟睡中被叫醒的正常人一样,感到迷惑不解。

  我是谁?我在哪?谁把我弄醒了!

  此时被唤醒的梦游者有可能表现出应激的暴力倾向,不排除攻击他人的可能。

  因此美国国家睡眠委员会给出了专业建议,在远处用超大分贝的尖锐噪音唤醒梦游者

  这样才能保证唤醒者的人身安全,反倒不用太担心梦游者突然醒来后出现意外。

  这种粗暴的厌恶疗法甚至能让某些梦游者不再发作。

  当然,如果没有把握叫醒梦游者,又或者梦游者的行为较为温和,最好的方式还是将其引导回床上。

  对于每晚在固定时间梦游的患者,还可以采取提前叫醒的方式阻止。

  除了这几种方法外,当然还要及时解决梦游者的心理问题。

  不能叫醒梦游者的谣言也许并非出于无知,而恰恰是想利用梦游的神秘为他们的伪装铺路。

  始作俑者伪装成梦游者在人们无知的掩护下得以为所欲为。

  若真如此,那弗洛伊德“满足潜意识的欲望”的理论兴许无比正确。

  梦游,也可能是某些人梦想中的游戏。


  *参考资料

  何荆贵,张熙,王鲁宁. 睡眠行为障碍[J].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6,(01):17-19.

  MATT SONIAK. Why Aren't You Supposed to Wake a Sleepwalker? Mental Floss. 2013.2.25.

  Claudia Hammond. Is it dangerous to wake a sleepwalker? BBC future. 2012.2.22.

  唐玲荣,莫文斌,李珺. 梦游的研究现状和展望[J]. 中国科技信息,2011,(10):220.






https://m.sciencenet.cn/blog-2966991-1081116.html

上一篇:究竟谁才是真正的克隆羊之父?
下一篇:疯狂科学家以“真爱”之名虐猴无数,却为一代婴儿夺回了母爱

2 文克玲 yangb919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8 05: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