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纳世界大,和谐天地宽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张海霞 四世同堂,单纯的幸福

博文

脊梁--致敬不打仗的战狼们! 精选

已有 8680 次阅读 2017-8-5 09:50 |个人分类:科研心得|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教育, 郭永怀, 李佩, 爱国, 战狼

【题记】《战狼》很火,带热了爱国和“血性”这一类话题,一个朋友留言说:“我们的男孩子需要“血性”男儿当自强的豪迈,需要自幼培养骨血里的民族基因魂!卖力空喊爱国与流于形式浮夸的假、大、空,流失掉的是未来国之脊梁的血脉!需要呼唤有骨气的民族意识。”是呀,对孩子的爱国教育总喊在嘴上没用,还会引起反感,更多的是要用实例来增加真情实感。寒假前写的《脊梁》,正好是李佩先生逝世那几天,心情十分沉重,带孩子在中关村溜达,顺便讲了这些离我们很近的英雄们的故事,孩子和我都感动哭了,胜过了喊几千遍口号和街边那些花花绿绿的中国梦宣传画,孩子是需要这样真情实感的爱国教育滋养,家国情怀才会更加强烈和深沉,无论走到哪里都是有根的人,无论做什么都会成为有心的人。

脊梁

--致敬不打仗的战狼们!

(2017-01-19)

期末考试结束那天,跟女儿在中关村散步谈心,两个人聊得很开心,不想回去,我说:那妈妈带你去个没去过的地方吧!

路上我开始跟她讲两弹一星,她说:我知道,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

可是你知道郭永怀、何泽慧、李佩吗?你知道他们住在哪里吗?

就这样我们两个人走到了中科院科源小区的13、14、15楼。

三层的低矮旧楼,完全看不出它的辉煌,可这里就是这些大师们住过几十年的地方!我重点跟她讲了郭永怀和李佩、钱三强和何泽慧这两对了不起的夫妇,他们都是当年学富五车、在国外赢得尊重的大科学家,为了建设国家而义无反顾在新中国最需要他们的时候回来的,几十年如一日地为祖国的建设鞠躬尽瘁,讲到郭永怀的牺牲那个环节,我怎么也忍不住自己的眼泪流淌,这就是一个科学家和他的祖国的情结:最后的时刻他和警卫员死死抱在一起守护着国家的秘密!没有豪言壮语,悲痛万分的李佩甚至都没有当众流过眼泪,可是,她几十年如一日地继续无怨无悔地做着她该做的事!而不远处的力学所就是郭永怀和钱学森工作过的地方,那里还有他的雕像,下面埋着他和警卫员的骨灰。

女儿说:妈,咱们去趟力学所吧,我想去看看郭先生的雕像。

我们一路向东走到了力学所,这一路上两个人聊起了很多国家和科学家的故事,也许很多人不知道郭永怀、不知道邓稼先,可是历史永远不会忘记他们,不仅仅是今天,是永远,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中国真正的独立自主,也只有他们才配得上爱国二字!由此又聊起了科学家的科学贡献与品格的关系,女儿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有些人的科学贡献在珠穆朗玛峰,人品却在马里亚纳海沟!而郭永怀、邓稼先、钱学森等两弹一星的科学家是科学贡献和人品都登顶珠峰的人,只有这样的人配得上名垂史册,才是民族的脊梁!他们也正是鲁迅先生那段话所说的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个冬夜,我们在寒风中走了很长时间,聊得热血沸腾,和孩子一起回顾了历史上的很多危难时刻以及在这些时刻历史人物的选择,很庆幸我们住在距离历史这么近的地方,更庆幸百岁李佩的离世给了我们的这样的机缘,让我们母女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冬夜里如此深刻地谈心沟通,关于教育,关于成长,关于民族,关于未来,对于正在成长期、正在形成自己世界观和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路上,通过这样的谈话,我们都更加清楚地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底是谁?该度过什么的人生才是真的有价值和意义的人生?对于她和我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升华,记得快到家时,孩子跟我说:

妈,我们都要努力啊!你以后不要退休了,像李佩先生一样好好工作到一百岁!

我说:那当然,你也要必须要更加努力啊,不仅要学习好,更是要立志做郭永怀、邓稼先这样学品和人品都登顶珠峰的科学家!

那必须得,妈,你不知道我的内心现在有多么澎拜!

这是发生在几天前的事,今天在飞机上回想起来还内心激情澎拜,再次致敬郭永怀、邓稼先、钱学森、钱三强、何泽慧、李佩们!在过去的一百年里,那你们所有的努力,远远超越了“金钱、名利、地位等”世俗的成功表象,沉淀成了真正触及我们内心、让我们感动和震撼和支撑国家民族发展的脊梁!致敬!




游记
https://m.sciencenet.cn/blog-299-1069635.html

上一篇:遇到最美的西藏之五:山南、藏文化故里
下一篇:青山绿水侠客行之一:青山如是

21 邱趖 檀成龙 范振英 吴斌 马德义 胡懋仁 李刚 汪晓军 李颖业 刘炜 水迎波 牛凤岐 刘立 王安良 Claim xlsd biofans aliala shenlu sunleyuan htl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1 22: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