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纳世界大,和谐天地宽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张海霞 四世同堂,单纯的幸福

博文

[转载]《世界博览》封面报道:绑架地球的网

已有 6138 次阅读 2010-5-19 14:08 |个人分类:国际交流|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文章来源:转载

《世界博览》2010年第8期封面报道

绑架地球的网

记者:侯福龙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8906820100hpcu.html

给地球上所有物体安装具备“知觉”功能的传感器,通过有线、无线等方式纵横交错地联接,一张“天罗地网”便植入了人们的生活世界。万物在现代技术下重新相连,天人合一的传说在网络中再次呈现,地球变得愈来愈“智慧”,人类的生活也因此而改变。

“经过三年的土地净化,俺们村从今年起就正式成为德米特有机示范园基地了。”北京市平谷区大庙峪村主任王庆林告诉《世界博览》记者。

总部设在瑞典的德米特国际生态农业组织,不仅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附近拥有一座美丽的有机生态农场,它还把著名的“德米特有机农业标准”推向了全世界。

这位看起来颇有企业家气质的村主任,兴致勃勃地带记者参观了该村群山怀抱里的“桃花园”??一片能够即时被身处国外的德米特监测人员看到的果园子。

“土地的湿度、空气温度、太阳照射的光度等,都可以通过这些个东西传输到网上,实现远程监控。”王庆林介绍道。

踏过春天刚刚解冻的酥软土地,记者看到了挂在园子里树枝上的几个拖着电线的器件,它们的终端汇集在一个铁盒子里。

王庆林又指着绑在桃园中央的大水泥杆子上的摄像头说,果园里的任何农事活动,也可以通过它记录下来。这样,整个果园子就“挂在了网上”。

德米特组织利用网络远程监控的“联接”方法,使任何企图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如化肥、农药以及转基因等途径污染食品的可能性不复存在,有机农产品的质量得以保证。

“物联网”的梦想就是让一切有生命的、无生命的物件都“联网”,从而使物体和物体物之间能够畅通地进行信息交流??就像潘多拉星球上的花草、山水、鸟兽与纳美人一样实现密切“联结”。

平谷区农委将大庙峪村的有机示范园称为“北京物联网的应用试点基地”。

一个引子

大庙峪村有机农场的“联网”果园,仅仅是传感器在网络中应用的一个简单例子。德国麦德龙超市推出的“未来商店”,才真正具备“小型局域物联网”的味道,也体现了“计算无处不在”的理念。

所谓计算无处不在,或称泛在计算,由美国施乐公司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的计算机科学家马克?维瑟于1991年提出。

维瑟指出,未来人的周围一切事物,都会被植入智能芯片,它们能够发射和处理信息,成为微型的、便携的电脑,传统意义上的电脑不复存在。从而,在每个人的生活空间,手机、钢笔、扣子、手表、眼镜,乃至皮肤、内脏器官以及身体的各个部分,组成了一个“个人局域网”。

计算无处不在,毋宁说“电脑”无处不在、网络不出不在。

“未来商店”并不是如维瑟所谈的科学幻想,而是麦德龙超市的真实店面。

最早的未来商店诞生于2003年,位于德国的杜伊斯堡市郊区。目前,虽然全德国只有两家,但他们的经营理念正在进一步推广中。

因此,上海世界博览会上推出的“未来商店”,并不是什么新鲜的玩意。

诺大的一个超市,没有几个服务人员。顾客只需安装专门的软件,手机就和超市里每个商品联系了起来。通过手机,你可以选择想要购买的商品,选择期间,商品的价格、规格、生产日期、产地等信息就一一列举出来。然后,安装在购物车上的电子地图会带引你到达选定商品的货架,当你找到想要的商品之后,不需要排队结账,只管大大方方地打包带走。手机已经帮你汇总了所有的账目,支付了款项。

在未来商店里,每个商品都贴有电子标签,代替传统使用的条形码。

和公交卡内的芯片一样,电子标签是一种可以被读写器识别的智能芯片。芯片上记录着有关商品的所有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实现远程读取。

麦德龙集团联络事务官尤尔根?霍梅尔指出,从2004年起,麦德龙就开始着手在整条供应链体系中引入电子标签技术。电子标签可以帮助员工统计出那些商品缺货,从而发出提示信息。“它的使用极大地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流程的效率。”霍梅尔称。

虽然麦德龙在中国的超市目前还没有使用未来商店的销售方法,“但是电子标签技术的引进指日可待。”北京麦德龙万泉河店的负责人告诉《世界博览》记者。

打造“神经元”

在北京大学微电子学研究院教授、全球华人纳米分子系统学会秘书长张海霞看来,条形码、二维码以及电子标签并不算智能型的标识。

火车票上的条形码很容易被仿造,因为它携带的信息十分有限,因此现在的火车票已经换作二维码??右下角的小方块图标即是。它可以用来记录火车票信息以及防止盗版。

“无论是条形码、二维码还是电子标签,它们的识别都是被动的,而且前两种在解读时还需要扫描仪对准,垂直扫描,相当麻烦。”张海霞教授解释道。

“相比之下,微纳传感器集成了控制、感知和无线收发等功能,而且自身携带电源,可以主动地把采集到的各种信息??比如声音、图像、温度、加速度等情况反馈给控制端。因此,微纳技术才是下一代智能传感器的发展方向,也是把物体和物体联系起来,形成网络的核心技术。”在其办公室里,张海霞教授拿出几块方寸大小的传感器实物为记者讲解道。

紧挨着办公室是一个微电子实验室,透过玻璃可以看到几位实验人员。他们戴着防护衣罩,正在显微镜下操作着手里的器械……

实验必须处在经过空气净化、相对封闭的环境,“任何一点外界的灰尘都有可能影响微型板块上的电路,从而使得设计功亏一篑。”张海霞教授补充道。

这种微纳传感器设备,也叫微机电系统,英文名为MEMS。

美国《市场观察》报2009年11月发表文章指出,微机电系统可能引发硅谷新一轮的投资狂潮。

原因是,微纳传感器的用途极为广泛,几乎地球上每一个想要被感知的物体上,都可以安装这种东西。因此,在技术水平逐渐成熟的前提下,微纳传感器的商业化生产和广泛使用已经悄然展开。

“比如以做数字微镜著称的德州仪器公司,去年的市场销售额为80多亿美元。数字微镜的工作原理就是利用无数个微型摄像头成像,从而实现逼真的投影效果。”张海霞告诉记者。

“2010年温哥华的冬奥会开幕式上就大量使用了数字投影,可见,微纳技术的应用潜力无限巨大!”

电影《阿凡达》在拍摄中,演员的皮肤、关节上安装大小如痣斑的微纳传感器,就可以细致入微地记录下每一个动作、神情,然后在电脑里呈现完美的3D动画。

此外,“智能灰尘”可谓微纳传感器的典型代表。2001年,美国伯克利大学的科学家研制出第一“粒”智能灰尘??像银币大小、可以完成很多探测任务的微纳传感器。

比如,把多个智能灰尘散落在森林里,就可以探测森林的温度、湿度等信息,从而计算发生火险的几率,然后把信号传送给观测人员;把它们撒在受生化武器控制的区域,就可以实时监控武器的危害状况等;最为重要的是,“灰尘”之间可以联成一个小型的网络、互通信息,在工作中可以实现协作,为研究人员提供准确而详细的信息。

MEMS技术的第一次商业化浪潮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从90年代时候,在德州仪器研发的微镜投影仪的带动下,掀起了第二次热潮。

“所以说,国外的MEMS技术是十分先进的,不过他们的产品价格也很高。”张海霞表示。

2003年,看到国外几乎垄断的情况下,出于一种不服输的民族情感,张海霞独立设计了一个微纳传感器的设计软件,放在了网上,供设计人员免费下载使用。“国外公司看到这个软件后,一下子就慌了,他们找到我,想和我们合作。因此可以说,中国的MEMS技术,是在几乎空白的条件下艰难地发展起来的。”

目前,张海霞教授带领的团队正在研制一种新型的、可以植入人体的微纳传感器,帮助医生探察病变部位的内部情况。“这种医疗用的微纳传感器最大的特点是,自身不带电池,而可以通过吸收外界的能量来保证自身运作。”

“我们已经制造出了这种传感器,目前和北大医院的医学专家合作,正在兔子身上做临床试验。这些微纳传感器,为生命体植入了新的‘智能神经’。”

电影《鹰眼》中,美国国防部秘密研制的超级电脑“阿丽亚”,是一个能够监测、分析、处理、控制一切有关国家安全事务的“智能机器”。

她的工作基于这样的条件,那就是美国上下各个角落,电网系统、交通系统、自来水系统……都安装了各式各样的传感器,摄像头、红外监控仪、话筒以及速度、压力、振动、磁场等传感器。它们是阿丽亚的神经和臂膀。

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些传感器能够和周围的事物一起协作,执行“阿丽亚”的指令。

张海霞教授认为,任何物体都可以安装上这些“智能神经元”,从而使得本来不能被感知的、被识别的、被控制的东西之间以及物与人之间实现互动,让一切事物变得更加“智慧”起来。

总之,《鹰眼》中的“物联”社会,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只需时日来实现。

IBM的技术殖民

然而,技术仅仅是现代社会的人类实现梦想的一个必备条件而已。科学家们夜以继日研发感知“神经”的努力,不过是一个宏大叙事的序曲。

2010年伊始,IBM公司全球总裁彭明盛(英译原名萨姆?帕尔米萨诺)在英国伦敦的皇家事务研究所高声宣读道,“欢迎来到智慧地球时代!”

所谓智慧地球,是IBM于2008年底抛出的一项宏伟构想。

关于这个构想,曾有这样一段有趣的故事。2008年初的某一天,彭明盛问IBM的一个高级副总裁艾瓦塔?乔恩道:“我们准备的下一个大未来是什么?是不是云计算?”乔恩回答道,“云计算?……这个概念是不是窄了点!”一个月后,两人再次碰头,乔恩的研究小组有人提到,“智慧地球,这个概念够大吧?”彭明盛听后大悦,说“棒极了!”于是,就有了2008年底IBM“智慧地球”的概念。

不过,故事只是故事。IBM之所以提出“智慧地球”,不仅仅是因为它们要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和空间,也不仅仅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它背后还有很深的历史渊源。

1998年,和科幻家与未来学家一样,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了“数字地球”的远景构想。当年1月,在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的开幕式上,戈尔以一贯代表全人类的美国风格宣读了题目为《数字地球:新世界人类星球的认识》的讲演稿。

戈尔所描绘的地球未来令世人神往、也令世人震惊。

数字地球将地理信息系统、网络以及虚拟现实密切结合起来,集合大量的地理数据,从而对地球进行了三维多分辨率的重塑。它的概念宏大,涉及的内容无所不抱;它的应用范围也同样广阔,从精细化农业到网络城市、从气候监测到灾害预报、从智能化交通到现代化战争都有涉及。

所以说,美国前沿意识始终是不变的。

2009年,IBM提出的“智慧地球”受到了奥巴马政府的高调回应。

奥巴马表示,“经济刺激资金将会投入到新兴技术中去,比如宽带网络等。毫无疑问,这就是21世纪的美国保持和抢夺竞争优势的方式。”

早在当年竞选之时,奥巴马就曾承诺,在其执政期间实现美国电网的智能化。而智能电网只不过是智慧地球中一个小小的部分。

“智慧地球”的宏大世界图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自由贸易协定、互联网以及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世界“缩小”和“扁平化”了。

此外,地球的每个角落已经布满了各种各样的传感器??电子标签、微纳传感器等。未来,传感器的“神经”将密布在生态系统的各个位置??物品供给环节、卫生保健体系、城市交通和基础设置……甚至自然界的河流中都可以找到它的踪影。

第三,当今是网络密致遍布的时代。全球网民已经超过17亿。而在一个随处安置了传感器的世界里,操纵系统和操纵对象可以随意对话。“试想一想,传输速度以兆计的智能终端相互连接着??汽车、电器、相机、道路和管道……甚至医药品和牲畜也在其中。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惊叹的网络!”彭明盛对物联网的光明前景十分坚定。

IBM整合营销传播副总裁约翰?肯尼迪说,“全球化有很多益处,但是也导致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那就是现如今所有的‘系统’??不论是公司的系统、人造的系统还是自然的系统,都需要适应新技术的时代需求,才能应付和保持全球的更大量、更密切的连通性。”

“经过智能的计算机处理的数据,堆积如山的信息将被转换成可操作的命令,从而使我们的系统、进程以及设施更为高效、性能更为优良,从而最优化地为人类工作??一句话,那就是更‘智慧’。”彭明盛阐述道。

目前,智慧地球已经在全球多处“圈地”进行实验。中国的沈阳智能节水系统以及智能“生态城市”、苏格兰和伦敦的智能交通系统、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智能电网以及美国迪比特的“智慧城市”,都是IBM的“实验项目”。

“但是,IBM所谓的智慧地球,不过是一个泛泛的概念而已。鲜有具体而实在的内容,或者说,在当下还很难实践其宏大的构想。”弗若斯特沙利文(北京)咨询公司总裁王煜全告诉《世界博览》记者。

王煜全把实现地球更加“智慧”所需要的条件分为三个层次:网络层、功能层以及智能层。最基础的网络层,意味着无处不在的网络,无线的、有线的,覆盖在地球之上;而功能层则是涉及一些“感知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及电子标签、各种微纳传感器等;智能层意味着处理、反应、调度的能力。

“智慧地球侧重于智能层,而物联网侧重于功能层,但是其实它们说的是一个事情。”王煜全这样解释道。

在国外,IBM也不是在唱独角戏。日本提出的U-JAPAN计划、韩国的U-KOREA以及欧盟的I-Europe,其目标和IBM并无二致。

因此,王煜全指出,无论智慧地球还是物联网,都只是现象。“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如何使‘智慧地球’得以实现的现象后面的体系架构,以及由此现象带来的对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带来重大改变的意义。”

无锡“特区”

今年年三月的江南没有烟花。《世界博览》记者从北京南下,不是为了鲜尝江南的美景,而是为了寻访有关“物联网”的线索。

首站抵达的是上海。因为上海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中心,最富历史性的事件往往诞生在这里。

比如,2010年3月2日,“上海物联网中心”在上海嘉定区挂牌成立,被媒体称为“中国首个物联网中心”。该中心由上海市政府牵头、依托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上海微系统所的所长封松林教授、党委书记王曦院士以不同的理由委婉地拒绝了记者的采访。从该所办公室的张女士处得知,所谓的“上海物联网中心”,目前还没有实体地点,仅仅是一个贯有其名的“虚拟机构”;而所里领导不愿意接受媒体的原因,是“还没有做出实际的事情来,故而选择低调行事”。

这让记者大为失望,因为媒体上高调宣传的“物联网”抢滩、圈地、大战……长江三角洲的事情,在上海还只是个“传说”。和投资200亿造沪杭磁悬浮列车,为的只是节省10分钟时间的上海相比,显得有些不太搭调。

于是,记者又辗转无锡??一个建在太湖边上的美丽城市。

“我们去年只是热身,今年要正式上场了。”这句流传于无锡政界的话,据说出自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之口。它表达了无锡政府决策层的一个决心,那就是努力打造“中国物联网产业中心”。

据当地政府部门相关人员介绍,包括太科园在内,无锡政府总共筹划建设几个和物联网有关的产业园区:太科园、山水城以及太湖城。三者相互竞争又相互协作,共同的目的是建设中国新兴的物联网示范基地,新的“物联网特区”。

山水城拥有一个浪漫的名字,它西边靠着山峦、北边抱着蠡湖水,“资质”可算得天独厚。

“园区内坐落着20多家微纳传感企业以及几百个相关的公司。因此,在物联网技术的产业化方面,山水城是三个园区中最为突出的。”负责人施女士拿出她们创办的内部刊物《太湖慧谷》??一本设计优美的大开本杂志,为记者讲解到。

园区内的“自由位”,是一个依托于日本FreeBit的网络技术公司。首席运营官张磊是一位日本留学归来的青年创业者。他为记者展示了该公司研发的智能家居??自动报警防盗门系统模型。

安装这种系统的人家,如果家里主人外出,大门的开合、门口的影像,都可以通过网络即时传送到主人手机上。为了演示的更形象一些,张磊用自带的手机为记者拍了一张照片,同时,电脑上就可以同步下载到记者的照片。

当然,这种“神速”的前提,是手机上安装该公司提供的软件。

在山水城里,记者还发现了IBM的身影??据称这是IBM的“云计算技术”全球第一家商业化公司,名为“太湖云计算公司”。

巧的是,该公司的技术总监也叫张磊,他为记者阐述了云计算在物联网中的重要作用。而这个公司,已经成功地为无锡市政府部门提供了无纸化办公的计算服务。

总之,这里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一张“物联产业网”正在铺开。

有人说,2010年是物联网元年。

然而,故事还得往前追溯。“去年8月,温总理在无锡画了个圈!”无锡国家传感信息中心管理处副主任周敏告诉记者。“画圈”的目的,就是要把无锡建设成“感知中国”的中心,也即物联网发展和示范基地。

说起无锡的“物联网”发展,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她便是前面提到的张海霞教授。

“2007年1月7日,我第一次踏上无锡的土地,是去拜访美新公司。从此和无锡结下了缘!”张海霞动情地回忆道。美新半导体公司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微纳传感器生产商。

“在2009年之前,物联网叫传感网。传感器的研发和生产,在太科园占有重要得地位。” 张海霞告诉记者。“可以说,正是在筹建‘微纳国际创新园’的过程中,太科园找到了自己的产业定位。”

和另外两个园区相比,太科园是一个更富“学术”味道的园区。2008年,张海霞陪同美国学者来到无锡,并正式提出在无锡着力发展微纳产业的建议。她的想法得到了无锡市领导的赞同。因此,市委书记杨卫泽把张海霞称为“感知中国项目的始作俑者”。

今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物联网被正式提升为了国家战略。

因此,无锡对于张海霞教授来说,舞台将更加广大。

虽然业内很多人士把中国的物联网视为未来发展巨大的商机,但是另外有些人则不太看好。比如百度CEO李彦宏就对媒体声称,“现在说物联网怎么发展还为时尚早”。他认为自己“还没有看清楚物联网的发展趋势”。

柳传志也表示,回顾1992年美国“信息高速公路”规划,其结果和原本的设想相差很远,以此为鉴,物联网投入使用的时间仍然难以判断。

不久前,北京诺达咨询公司发布了《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报告(2010)》,对当前的物联网产业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和分析。

咨询分析师刘少楠告诉《世界博览》记者,虽然目前物联网正被提到一个很高的位置,但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国内对电子标签、微纳传感器等关键技术仍旧缺乏,所以产品档次上不去,价格又下不来。而物联网的核心支持,如云计算技术,目前还得依赖于IBM等国外公司。”刘少楠和另外一位助理分析师一起,耐心地解答了记者的疑问。“另外,行业技术标准仍旧缺失!”两位一致认为。

此外,王煜全也指出一个问题,即任何技术在国内的发展,都存在行业壁垒,“这是中国的特殊现状”。拿手机电视为例,之所以发展缓慢,就是因为手机网络和广播电视网络之间互不相通的壁垒所致。“这也是中国物联网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王煜全忧虑地说道。

“但是,未来的市场需求一定是巨大的!”王煜全似乎对此充满信心。

未来网世界

在有形和无形当中,未来将形成一个“网世界”。

先看一下互联网的发展的大致历程。

196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伦纳德?克兰洛克发表了分组交换技术的论文,该技术成为了互联网的标准通信方式。

1969年,在冷战的大背景下,现代互联网的鼻祖“阿帕网”应运而生。这是一个为防止核武器开关被敌手所毁,由美国军方投资主持的重大项目。由此组成的互联网,即使其中的一台电脑遭到攻击,也可以通过其它的电脑完成核武器的安全操作。

1971年,美国BBN公司雷?汤姆林森开发出了电子邮件,阿帕网开始向大学等研究机构普及。

1983年,阿帕网宣布通信协议向“TCP/IP”过渡,该协议一直沿用至今。

1988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斯蒂芬?多纳开发出电子邮件软件。

1991年,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提姆?柏纳斯-李开发出万维网,以及简单的浏览器。互联网开始向大众普及。

1993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国家超级计算机应用中心马克?安德里森等人开发出真正意义上的浏览器。此后,互联网开始全面普及……

2010年,人们所熟知的互联网,被谷歌、Facebook、MSN、YouTube、tweeter以及中国人所熟悉的QQ、淘宝、百度等所主导着。

“互联网已经嵌入人类的世界,成为了人存在的一部分”,ZiffDavis媒体集团战略发展研究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段永朝告诉《世界博览》记者。在他看来,所谓的物联网、智慧地球,不过是互联网发展的一个阶段而已。“但是,互联网目前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段永朝得出这样的结论。

互联网最终要发展成什么样子呢?在中国,有几位不同的人物给出了几乎相同的答案。

王煜全在其文章《互联网进化论》中指出,当今社会已经普遍接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在进化进程中有一个规律,那就是新物种的诞生都是因为进化出了更有利于生存的新系统,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文章写到,“现在我们回头来看互联网的进化,如果把互联网看成一个有机体,我们不得不承认,互联网这只动物还相当低等,只处在进化的中间阶段,神经系统比较完备,并且已经进化出了一些中枢神经的雏形,例如负责搜索的中枢神经Google和百度,负责交易的中枢神经e-Bay和淘宝网,负责联络朋友的中枢神经FaceBook和开心网,负责买书的中枢神经Amazon和当当网……但中枢神经还没能整合成脑,也还没有进化出感情和记忆,更别说理性了。”

王煜全的比喻令人想起了人的大脑,不过,这仅仅是一个比喻。

相比之下,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刘锋则较为激进,他同样有一篇名为《互联网进化论》的文章。

刘锋认为,互联网正在逐渐进化成“互联网虚拟大脑”,一个和人类大脑结构高度相似的组织结构,具备虚拟神经元、感觉、听觉、视觉、运动、中枢、自主和记忆神经的系统。

不论王煜全还是刘锋,他们提出的“互联网进化论”都是不什么新鲜的概念。

早在2004年,英国剑桥大学理论物理和实验心理学学生、计算机科学硕士彼得?罗素在其著述《地球脑的觉醒??进化的下一次飞跃》中,就曾提出信息革命如何改变了人类的心灵,从而影响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以及地球脑正在觉醒的人类境遇。

在古希腊神话里,地球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生命体??名叫盖娅。

盖娅是诸神之母,她以一个女性的形象孕育万物、承载万物;中世纪以后,西方科学视野中的地球变成了人类攫取资源和财富的对象,工业文明使她失去了生命、变得死寂。

20世纪60年代,针对地球环境急剧恶化的现状,英国科学家詹姆斯?洛夫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盖娅假说”,将地球重新视作一个复杂的“巨生命系统”。洛夫洛克说,“地球是活着的!”

自此,地球作为生命体的隐喻又开始在女性主义、生态学家、大气科学家的视野里萌动。

彼得?罗素的著作中所涉及的地球,是一个真正完全的地球。她不仅仅是一个各种网络缠绕的地球、她还是一个有生命的地球,这种生命不是来自于人类赋予的“机器智能”,而是她与生俱来的“神性”。

谁绑架谁?

电影《鹰眼》中的“阿丽亚”,这位说着悦耳动听的人类语言、监控着美国人民的生活资源和生存环境、捍卫着美国民众的安全和自由的“超级电脑”,不过是美国军方少数人的秘密“造物”。

阿丽亚自我介绍道,“我们(自称)监视所有的社会性网络,网络传输、文本信息即时传送,我们知道有关你的一切信息。我们利用安保、监管以及交通探头来分析你的一切行为,我们利用这些塑造你们的个人形象,我们知道你是谁。我们无处不在!??我们就是美国公民。”

这个躲在人们背后、由美国军方秘密造就并操纵的“安防”超级电脑,不仅掌控了美国公民的一切信息,而且还操纵着国土上所有的基础设施,交通、电力、供水、工厂等无所不包。

她可以操控每一个人。

阿丽亚的时代或许还是一个梦,但是它带给人类的震撼却如此真实。

段永朝是一位充满反思精神的人,他的最新著作《互联网:碎片化生存》对互联网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人类正在向一个方向进发,而人类技术的逻辑还没有超越17世纪笛卡尔的哲学观”段永朝这样说。

身体就是一台复杂的机器,因此宇宙更是一台巨大的机器。一切事物都可以像钟表一样来拆解,最后的部件将是清清楚楚的法条、弹簧。

所谓笛卡尔的哲学,就是“心物”二元论。“人的灵魂居住在大脑后部的松果腺里”,这是笛卡尔著名的论断。正是从笛卡尔开始,西方走入“机械自然观”的现代工业文明之路。也正是从笛卡尔、牛顿时代开始,西方人掀起了一股又一股制造“机器人”的热潮。

“互联网的发展,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的必然命运。而这种发展导致的结果就是人类‘生存的碎片化’。”段永朝告诉记者。

“一个人在网上可以有很多个不同的身份,一个人的形象具有了多重性,哲学意义上生存被断裂为碎片。”

《骇客帝国》是一个典型的案例。通过大脑神经和电脑连接,人的“灵魂”、“思维”被重新编码。人开始生活在计算机的世界??一个巨大的虚幻“母体”之中。而正在此时,人类忘记了自己的真正母体??地母盖娅,混淆了真幻。

同时,《阿凡达》中利用先进的技术,远程遥控纳美人的躯体,也是电脑储存人类思想的观念的延伸。

不过,潘多拉星球上的任何事物之间精细而神秘的联系,本身就类似于地球上的“网”。这让生活在地球上赶造智慧地球的人类在惊叹之余难免唏嘘??选对了出生地是多么重要!

段永朝指出,“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思维逻辑仍旧是科学=理性=进步。”

因此,不论是美国还是其他国家,都在时刻搜寻“进步”的契机。

物联网、泛在网、感知中国、智慧地球……谁要是落后了,就必然可能被监视和操控,国家安全和个人隐私则无从谈起。

在这种逻辑改变之前,地球从充满“神性”的盖亚,发展到“人工智能”的阿丽亚,将是历史的必然。

然而,当一个会思考的地球真正诞生的时候,她到底会听命于谁呢?利用网络,被绑架的到底是地球、还是人类呢?

《鹰眼》的结局这样写道,我们可以从无辜的牺牲者那里得到一些警示,那就是,有时候为了确保自由而采取的措施,反而会威胁自由本身。()




https://m.sciencenet.cn/blog-299-326253.html

上一篇:80后博导怎么了?奥巴马和克林顿40刚出头都当美国总统了呢!
下一篇:三封来自四川灾区民族中学孩子的信:知恩图报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5: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