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纳世界大,和谐天地宽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张海霞 四世同堂,单纯的幸福

博文

北大“全球青年创新之夜”隆重举行

已有 3297 次阅读 2015-10-27 22:18 |个人分类:国际交流|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创新, 全球, 青年, 之夜

北大“全球青年创新之夜”隆重举行
青年引领未来,创新拥抱世界

北大“全球青年创新之夜”向全球青年创业者发出最强音

10月25日,北京大学第十二届国际文化节暨全球青年创新节的重要高潮环节“全球青年创新领袖峰会”和“全球青年创新之夜”颁奖典礼在北京大学隆重举行。

转播到腾讯微博
北大“全球青年创新之夜”隆重举行


本次峰会邀请到众多世界级创新创业领袖和各国青年创业者参加,汇聚全球创新创意项目和优质资源,让世界顶级学者专家、企业家与年轻人直接对话,深入探讨创新创业发展趋势、创新创业与社会价值创造以及青年创业领袖成长等主题,并通过本次峰会打造世界一流的青年创新创业平台,向全球青年创业者发出强有力的声音。

转播到腾讯微博
北大“全球青年创新之夜”隆重举行


当晚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的“全球青年创新之夜”,是2015年“北京大学第十二届国际文化节暨全球青年创新节”的闭幕式,也是“全球青年创新节”的优秀项目成果的展示和颁奖盛典。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斯里兰卡等国高校的12支代表团队,在Xtecher全球科技创新创业平台的大力支持下,从全球1200多个项目中脱颖而出,在百年讲堂的大舞台上精彩演绎了他们的创新成果。我国著名主持人和创业者,张泉灵女士担纲主持,国际知名创新教育专家Stephen Lu和北京大学饶毅教授领衔专家评审,现场还有101位来自十几个院校的青年创业评审,点评犀利、妙趣横生,为全球青年学子打造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国际创新创业盛宴!最终来自斯里兰卡的“触摸希望”团队获得冠军,摘得首届全球青年创新金奖;来自美国的“H3智慧牙套”团队和中国的“奇妙旅行”团队共同获得全球青年创新银奖。北京大学副校长高松表示,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们用智慧和热情点亮今晚夜空,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科学与艺术交相辉映”的“创新之夜”。

转播到腾讯微博
北大“全球青年创新之夜”隆重举行


本次全球青年创新节发源于北大的“国际文化节”、“国际大学生iCAN创新创业大赛”和“CCFL未来领袖文化创意大赛”,以“青年引领未来,创新拥抱世界”为主旨,汇聚了来自全球的创新创意创业项目,连接“科技创新”、“文化创意”与“青年创业”三大要素,集成各类优质资源,为青年学子提供国际化的创新创业交流展示以及培育和宣传机会,打造出世界一流的创新创业平台。同时,让世界更加全面地认识中国青年一代的创新创业能力,也让中国有机会吸引世界一流的创新创业人才,开启全球化的创新创业模式。

转播到腾讯微博
北大“全球青年创新之夜”隆重举行


作为创新之夜的最强音,北京大学副校长高松在大赛后宣告北京大学正式成立全球青年创新创业联盟。高松副校长表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大幕拉开,北大学子率先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创新创业的大潮之中,发起倡议,五大洲近百所世界著名高校的创新创业类青年及社团组织参与其中,各国优秀的青年创新领袖一定可以通过资源共享发现更多的市场机会,通过智慧碰撞产生高水平的创新成果。希望联盟的成立能够打造一个属于青年人的国际化创新创业交流平台,促进人类社会的共同繁荣。

转播到腾讯微博
北大“全球青年创新之夜”隆重举行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潮正在造就一个属于创业者的辉煌时代。作为国内顶尖学府的北京大学,北大学子已率先投入创新创业的行列中,并卓有建树。本次全球青年创新节得到了金联储公司创始人、87级北大校友王宇宏的慷慨捐资,对于母校建立创新实践基金的大力支持。同时,本次活动也得到了另外一个创业校友的全球科技创新创业平台Xtecher的鼎力相助。

在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探索最新前沿科技和文化的融合创新方面,北京大学也承担着重要历史使命。北京大学的致力于为进一步鼓励青年创新创业精神,增强青年创新创业能力,帮助青年创业者实现资源融合的世界一流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为我国建设国际一流的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支撑。返回腾讯网首页>>




https://m.sciencenet.cn/blog-299-931496.html

上一篇:创新改变世界:2015 国际大学生 iCAN 创新创业大赛中国总决赛
下一篇:iCAN第九年:生与死

1 杨金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12: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