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liug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coliugy

博文

Plant Blindness:植物有啥子意思嘛 精选

已有 9568 次阅读 2014-8-7 15:3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兴趣, 科普教育, 植物盲, PlantBlindness


神秘果能够变酸微甜,非常神奇。然而多数植物似乎就没啥意思。

因在版纳植物园工作之故,平日里也里写点植物科普,因此较关心植物科普方法的问题。比如怎么样写植物科普更有趣一点,如何给人家介绍植物园人家才感兴趣,或者从研究的角度讲,人对植物的兴趣又是怎样培养起来的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一来有助于增加工作能力,二则有助于提高理论认知。今天就公众对植物不敢兴趣这个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植物学,或者植物园作为西方文化的舶来品,进入中国已有六七十年,发展可谓相当迅速。现在更是进入了分子、基因组和大科学时代。每年发表论文不计其数。总体说来,植物学积累的知识可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但依然不可否认的是---公众对植物的了解少的可怜,即便是农村出生的人也越来越不了解植物了。究其原因,一是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生活不再直接依赖植物;二是人们对植物这东西没啥子兴趣。所以造成中国的植物园要么不死不活,要么还没有普通的公园美观诱人。植物园建设服务与公众兴趣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话说植物有啥意思?这是横在植物学家和植物园面前的一道坎,往大了说则是挡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面前的一条鸿沟。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情感上倾向于喜欢动物而忽略植物。多数人喜欢养狗养猫,但对于植物则没太多感觉。虽然植物提供给人类吃穿住行的原材料,植物美化环境,让人放松身心,但由于植物在短时间内不会动,与人没有情感互动,所以造成人们对植物的情趣不高。连BBC著名的纪录片《植物的私生活》,也选择以一种动物的模式,来表达植物的奇妙世界。尽量选择那些具有动感的植物(如猪笼草、毛毡苔等),展现植物聪明过人的一面。对于普通的花花草草来说,无论是中方还是西方,大家似乎都没有找到什么比较有说服力的表现。

园艺与博物学可以说是最为朴实的方式来鼓励人们喜爱植物,在西方社会也具有深厚的基础。可是西方那种博物概念似乎在中国市场并不大,中国人对自然的热爱更多是对田园乡村的一种向往和精神回归。中国人对植物的热爱并不体现在西方探索发现式的刺激之上,人们更津津乐道于诗歌、武侠和名人所描述的美好回忆。植物知识传播与获取2000年前非常相似。生活在农村的人们通过口口相传,植物知识通过父辈传给孩子,孩子则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相当多的知识。知识分子则通过经验与书本知识,获取植物与自然知识。然而,随着乡村环境的恶化、城市的扩张,以及传统文化的丧失(如《诗经》、《楚辞》和《本草纲目》里有很丰富的植物),多数人彻底变成了五谷不分的植物盲。


 对于大多数植物,公众感受不到,没法理解,自然也觉得没啥意思。

在中国,这种五谷不分的情况似乎并不是个问题。究其原因,一是五谷不分早就是过去的知识分子通病,二是五谷不分似乎也不影响众人饕餮享用美食,更不影响日常生活。很多游园之人会反问不认得植物又能怎样嘛?或许,植物意识缺乏的观念,正是造成中国几千年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但这种植物、认知与社会文化间的冲突,并非中国独有。不认识植物,对植物不感兴趣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极为盛行。在西方,以博物学著称的欧美,同样出现了人们不认识植物的情况,欧美小孩竟然连橡树都不认识。急坏了那些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的植物学家,他们正式提出了Plant Blindness Botanical Illiteracy 两个概念,以便让更多的人关注这种现象。

植物盲Plant Blindness)这一概念无疑是极为重要的。这个概念有助于所有从事植物相关行业的人深思植物的种植、挖掘、美化、选育、设计和教育问题。特别是在当代中国经济高速腾飞的背景下,认清植物盲的问题。清晰地意识到,虽然种植物之人(农民)虽然极多,但喜欢植物之人(爱好者)还非常稀少。玩植物依然是一种小众文化,只流行在很少的人群中。想办法增加公众对植物的兴趣,吸引更多的人喜欢植物,构建一种更为广泛的植物流行文化无疑具有非凡的意义。


可食、好看、药用,以及显而易见的奇特特征才能吸引公众眼球


被诗词歌赋付予含义的植物也颇为受欢迎(如豆蔻年华中红豆蔻)


科学认知其植物实是最变幻无穷的方式方法,可惜不易掌握。(图为可随时间节律而开闭的时钟花)


泡莓进化出吐水机制防御虫噬,但有时也不灵验。科学让普通的植物变得有意思。

讲到这里,植物盲Plant Blindness)的概念基本已经引出,这也是是本篇小文特别想告诉大家的一个概念。然而,未免有许多读者还会有疑意思,难免接着发问:植物到底有啥意思呢?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并非易事。特别是针对那些对植物毫无兴趣之人,则更加困难。我想植物与任何一门科学均是一样的,它们本身是一种体系文化,需要很多知识做基础铺垫,方能体会到它的魅力。片段化的植物故事(或科学)大多只能以美丽和稀奇为主线,很难真正上升到生活哲理、文化或科学的那种激发兴趣的高度。从那些热爱植物的名人的经历,我们或可管中窥豹,了解到植物到底好玩在哪里。

植物之趣味,首先在养花的诗情画意,其次在于药用,然后是美食,最弱是科学。乡里民间,多种花卉用于美化,诗词歌赋中也多描写植物之美。如文学家老舍先生,他觉得多些植物知识不是坏事,偶有意思。他在《养花》 一文中说,我爱养花,摸着门道,花草养活了,而且三年五载老活着,开花,多么有意思呀!多得些知识决不是坏事,无疑养花是中国人喜欢植物最主要的原因;又如台湾文化名人龙应台,则喜欢植物所承载的汉语文化与历史意味,她在杂文《杜甫》里说草木的汉文名字,美得神奇。她还觉得一个一个野草杂木的名字,随兴搅一搅,就得到行云流水般的花间词。她从植物名字中,读到来了诗人杜甫的艰难岁月与诗情画意。与庭院植物之趣,伴随而生的是植物的美食文化。如美食家汪曾祺,撰写《人间草木》一书,从诗歌、民俗和美食的角度,深度体验植物所承载的文化。在文人墨客的渲染之下,植物文化活灵活现,跃然跳上人民的心头。

此外,从中医院药的角度来看待植物,或许是中国最流行的方式方法之一。如明代李时珍,用其一生编撰《本草纲目》,旨在利用植物行医救人。乡村间多有种植药草的文化,各种药膳、补品则更加发达,即便在西医如此发达的今天,依然令众生着迷不已。另一维度则如明朝朱橚、清代吴其濬则是本着以植物事业报效祖国的精神,挖掘植物资源服务社会,救助人民。现代植物学家吴征镒、蔡希陶等则以科学的方法,摸清国家植物资源,探索研究植物,在工作生活之中不断磨练,并迷上植物。其它如艺术领域、绘画、雕刻等则各自有其道理。

以上诸理,若能系统体会以一到两种方式方法,或许便可体会植物的乐趣了吧。

 

推荐两篇文献:Botanicalliteracy: What and how should students learn about plants? http://t.cn/RPIFeGU

                           Plant Blindness http://t.cn/RPIFeG4



https://m.sciencenet.cn/blog-300114-817808.html

上一篇:王莲时光
下一篇:雨林厮杀之黄猄蚁车裂

22 黄永义 刘光银 刘全慧 唐君 廖晓琳 姜虹 陈沐 杨顺楷 张健 谭向峰 王显生 黄洪宇 罗银玲 冯大诚 李土荣 陈新 李璐 唐常杰 杨正瓴 高建国 rosejump yunm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8 03: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