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圃弄斧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pe 关于消防工程的历史/随感/趣闻

博文

矿难之后说科普 精选

已有 4832 次阅读 2009-11-27 12:45 |个人分类:消防时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制度建设, 鹤岗矿难, 安全文化

矿难之后说科普

 

今天的《南方周末:致命43分钟》提供了一点鹤岗矿难的发生经过,让笔者可以根据逃生学原理来比较火场逃生与地下逃生的异同。根据有限的信息,笔者的研究结论是,管理者缺乏应急计划,受害者缺乏逃生常识,监督者严重缺位,全社会安全常识教育缺乏,这是全面的安全管理问题,不是一两个人就可以造成这么大的灾难的。

21日凌晨137分,鹤岗煤矿地面指挥部已接到井下报告:瓦斯浓度超标达12%43分钟后发生爆炸。其间,有人说停止送电,也有人说电力照旧,无论如何,没有管理好动力源,是造成爆炸的主要原因。其次,当班工人干活一直到爆炸来临的时刻,说明Mass Notification手段不足,没有把警报送达每一个人。这是硬件和软件的共同原因造成的局面。第三,瓦斯突出,逆向运行,说明通风系统没有加大风量。通常烟气管理系统可以给逃生路径加压,避免任何烟气的突袭。所有的烟气管理,都是一个风压问题。这一次死者大都是集中于主巷道原有入口,说明该处的通风手段不足,没有备用风压克服意外危险。一句话,没有应对瓦斯突出的技术准备。

受害者也有很多毛病不合安全常识。第一,对周围情况不敏感,停电和爆炸都不能引起警觉;第二,原路返回是火场逃生的大忌。井下500多人,想一想也知道不可能原路返回。大家都往一处挤,逃生效率低下,容易拥塞。第三,如果井下逃生和建筑逃生的设计差不多,应当是冗余配置的,活下来的,大部分都是逆风而走(灾难顺风而行),避开了危险,属于有安全常识的那种人。

所有报道,仅提到安检员的工作,没有提到监督机构,如保险公司,和第三方的检查任务。这是国内矿难文化的重要原因。国内安全文化奉行的是精英主义,只有少部分人经过安全训练,大部分人缺乏常识,这是保险缺位造成的。以人为本,意味著个人的安全自己负责。保险公司要求个人具有一定的安全素质,否则不予投保或门槛很高。如果,这些人有保险的话,保险公司必然每年要教育和培训他们的逃生技能和安全常识。没有经济的杠杆,安全工作是单方面的应付,必然效果不彰。

笔者关注这一矿难,对所有文献分析的结果,结论是科普教育有很大问题。比如,没有一篇文献告诉我们,瓦斯是什么,是怎么生成的,为何有意外。笔者当然知道一氧化碳(错误,应该是甲烷)是瓦斯的主要成分,但民众知道吗?瓦斯是外来语,术语,含义是非常不明确的。其次,本来这一矿难应对是科普瓦斯的毒性和预混爆炸的危险的好机会,我们的舆论又在发掘人祸,不肯扎扎实实地科普宣传。中国科技界不差人,差的是科学精神。每一次灾难都是我们安全工作者宣传自己专业的好机会,很可惜的是,很多人都不屑这么做。大家太相信和依赖权威了,不敢超越?所以,我国的安全文化是精英主义的,灾难永远发生在精英不注意的地方。这是与安全问题的广泛性普及性相矛盾的。

假如这一灾难发生在美国,又将如何?燃烧学家会模拟出点火原因和能量级别;爆炸专家会估算出爆炸强度和损害大小;逃生专家会找到每一位死者的决策失误和死亡原因;保险工作者会找到所有责任方,并分配经济赔偿任务;消防工作者赶快修改相应领域的安全标准;议员们赶快通过这些标准来避免对手的攻击;臭名昭著的律师们趁机发一点小财;受害者在伤心的同时也得到不少赔偿;损失通过保险制度而分散分担;经验通过各方的研究而深入,通过标准的通过而转化,通过法律的监督而执行,通过每一个人的学习和遵守而安全得到提高。在这种以人为本的制度下,事故重发的概率很小,因为学习比较充分,经验得到推广,如此而已。

 

有道是,灾难发生皆人祸,人祸背后有制度;深挖制度少责人,安全文化靠人人。



https://m.sciencenet.cn/blog-302992-274345.html

上一篇:为了教训的纪念2
下一篇:下雪不冷化雪冷?

8 杨学祥 陈绥阳 肖重发 郭保华 刘立 吕喆 蓝劲松 唐常杰

发表评论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4 13: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