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圃弄斧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pe 关于消防工程的历史/随感/趣闻

博文

说说古代的消防

已有 5801 次阅读 2010-6-5 06:24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考古, 消防

        说说古代的消防

 

事先说明,笔者的消防定义比较狭窄,基于现代燃烧理论,阻火实践和逃生理论的消防工程学,是近代科学的产物。古代所有的灭火,防火实践,只不过是消防科学的萌芽。笔者闲来考古,从历史实例中认识,为何古代无消防?如果有人认为消防历史悠久,其定义一定是非常宽泛的,阻火,防火,灭火都可以当作消防,这是比较初级的认识。

“消防”一词,系日译转国内使用的。对于西方的科技用语,我国近代有两套语汇,一种是以严复为代表的严译,还有一种是日本引入的日译。结果,日译逐步淘汰了严译(如现在我们学的是物理学,而不是格致学,后者更具有中国特色,为何使用不广?大概是当时的日本对科学的把握比中国深刻,也由于甲午之后留学生到日本大量增加,逐步改变了国内的翻译用法。)。

 

日本在1629年出现消防队伍,称作“大名火之番”,大概是业余的消防队员的临时组织。气候寒冷则火灾多发,气候炎热则火灾很少,日本人口密集的地区临海靠水,气候潮湿,不利火灾蔓延。为什么1629年才组织消防队伍呢?根据竺可桢的说法,中国1620年开始温度突降,气候寒冷则空气含水量下降,风干物燥,容易着火。于此相对应的是,1627王徵(15711644德国传教士邓玉函(Johann Terrenz, 15761630)合作,后者口译,王徵笔述绘图,共同推出了《远西奇器图说录最》,第一次系统地以中文介绍西方机械的专著,包括消防手动泵(当时称作水铳,意思是把水像子弹一样打出去,这个词现在也不用了,反而使用泵浦这个音译,何故?)的引入。根据笔者的调查,其制图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份用于灭火实践的消防泵浦,不过该书的泵浦很可能是从1602年的德文出版物《Der von Aschhausen und seine Compagnia》中翻译出来的,但后者似乎流失了,所以德国用于火灾的泵浦图像,最早出现于1650年的纽伦堡(由Hans Hautsh改进)。为什么该书于1627年出版?原因是气候变冷,明朝末年两次出现”八年大旱“,产生了提水和火灾的特殊需求,王徵顺应时势,翻译了意大利和德国的最新机械技术,所以明代的技术水平是不低的。最差的是后来的满洲人,导致了目前科技落后的局面。

 

示意图,邓玉函口译,王徵笔述绘图的世界上最早用于火灾的手动消防泵浦

在日本的江户时代才开始出现消防一词,最早见于亨保九年(清雍正二年,1724年),武州新仓郡的《王人帐前书》,有“发生火灾时,村中的‘消防’就赶到”的记载。到明治初期(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消防”一词开始普及。在中国古文字的来源中,消从“水”,从“小”、“肉”,有一块小肉在河里冲洗有消失的意思;防从“阜”从“方”,阜字指形似阶梯的山坡,方字指带绳索的战俘或奴隶,阜、方在一起有防止战俘逃跑之意。其实,我国古代用“火替”(一个字,发音作煎,语出《左传》),代表“消”火之本意。后人不察,以用水灭火为要,逐渐用“潜火”来表示“消火”,宋人洪迈的《容斋随笔》对此曾加以考证,《左传》中我国最早使用的说法是“火替火”,但不知何时转义成“潜火”,大概是风水理论的影响,水火相克。而这种本土说法“潜火”或“救火”,不知为何又变成了日本的“消火”。国内曾经的海龙,后来变成了东北的说法“消火栓”,也是日本垦殖团的贡献。当初日本的汉字渊源,值得现代词汇学研究者的深入研究。

 

我国消防一词的出现,始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五月,直隶总督袁世凯“查照西法,拟定章程”,在保定创设警务总局和警务学堂。在《警务学堂章程》中规定:“救火灾法别有专门操作,各国名为消防队”。同年八月,袁世凯代表清政府接管天津“都统衙门”,结束了列强在天津两年的军事存在,建立巡警总局,将原有的救火会改为巡警总局消防队。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消防队”的名称,也是由中国政府举办的第一个近代消防队。在此之前,中国城市中已出现了近代消防队,是上海租界工部局火政处,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720日成立的第一救火车队,比天津早36年。

 

一般而言,灭火要早于防火。因为人类只有当火灾失控之后,先灭火,才会想到如何防火。防火需要了解燃料的特征,燃料的布置和失火的原因,需要更多的常识。对此,灭火通常只需要技术员水平就可以了,而防火则需要工程师的专业常识。只有灭火实践与防火理论相结合,才有一门科学叫消防(工程)。今后,笔者希望用一系列历史事件来说明,消防工程作为安全科学的一门分支,为何出现得最晚,而且成熟得最迟。

有道是,实践理论产科学,古代依稀有萌芽;现代理论来考古,传说之中有别情。



https://m.sciencenet.cn/blog-302992-332234.html

上一篇:踩踏触发因谣言
下一篇:说说孟加拉大火

5 代恒伟 武夷山 王晓明 吕喆 vtwang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 01: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