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圃弄斧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pe 关于消防工程的历史/随感/趣闻

博文

竺可桢的大失误

已有 9206 次阅读 2010-8-16 20:45 |个人分类:消防以外|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引用, 坐标, 竺可桢曲线

竺可桢的大失误

 

竺可桢是谁,我想大家都听说过,不必多言。 竺可桢最大的成绩,是把名不见传的浙江大学办成了“东方剑桥”。其实,浙江素来民间殷实,有实力办学,但是只有大师才有眼光去邀请大师, 竺可桢搜罗了一批人才,短时间内把浙大提高到无与伦比的高度, 其成功也不是偶然的。

 

按照庚款计划,竺可桢本来是学农艺的,但是他觉得农民干活,靠天吃饭, 因此改行学气象。其过人的战略眼光, 在这一专业选择中就体现出来了。 其次,竺可桢懂政治, 老蒋请他, 他毫不犹豫地把事权拿到手, 排除了党国政治对教育工作的插手,这是通过和老蒋的同乡之谊办到的,更显出竺可桢的才干和眼光。第三, 竺可桢没有野心,放弃了在学术发展的前途,专心于人事管理。通常,博士毕业8年间是他的学术黄金时段,竺可桢也是准备在关键位置(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大展手脚的,弃研究搞管理, 是一种挑战,竺可桢坦然接受了挑战。但凡伟大的教育家,其自身的学术贡献不大,因为人心不能二用(我国的教育搞不好,就是把太多的专家放到领导岗位,他有可能让手下人超越自己么?超越了,位置就没有了,这是一种怪现象。)美国的管理者,却强调其识别高手的魄力, 只有提拔了高手,高手的贡献就是自己的贡献,所以管理者的位置反而更稳定, 前途更光明。这是国内无法做到的一点,因为所有权与管理权没有分清楚(个人看法)。

 

解放以后,不知为何竺可桢从校长位置上退了下来,大概是失去了同乡老蒋的支持吧,反而让竺可桢有机会从事自己心爱的物候学研究,集三十年的努力, 写出了没有实验工作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侯变迁的初步研究》,分别发表在《考古研究》和《人民日报》上,也算雅俗共赏,学术和科普的杰作。然而,宝玉微瑕,笔者希望引用竺曲线,却无从下手,因为竺曲线的原始图没有采有线性坐标,也没有使有对数坐标,完全没有规律,笔者无法从中采集提取数据点,因此不能直接引用。

 

后来,笔者在台湾研究物候的刘昭民教授的研究/科普文章,英国研究气候历史最有名的HLamb的著名论著中发现的竺曲线,都经过了加工,非常稀奇古怪,惨不忍睹。究其原因,就是竺可桢没有选好坐标系,让人唏嘘不已。假如竺院士知道后世研究工作者的困境,一定会会从棺材里爬起来修改的。然而,不能引用的工作,就很难扩大影响了。最近,对气候历史的研究,很多都没有提到竺曲线,放弃了竺方法,这是令人遗憾的一件事。

 

竺曲线的最大功用在于,把中国大部分地区当作一个参考点,通过植物,水文,气象和个人体验来综合判断,剔除了干扰数据点,因此不受局部小气候的干扰。我看其他的曲线,往往基于一种参照物,如花粉,沉淀物等,并局限于一块地区,因此不能反映全球的大趋势,这一点对于全球气候趋势的整体认识尤为重要。

 

笔者关注全球性的火灾历史,把大型火灾与气候联系起来,只有竺曲线管用。然而大型火灾历史分布,却是全球分布的,没有选择余地,虽然大家都声称自己的曲线最好,我却只能依赖竺曲线。然而,不能随意控制数据的表达,因此对竺前辈深有怨言。如果你发现有比下图更好的竺曲线(只要线性坐标系即可,我会判断的并提取数据点的)或类似的某某曲线,请告诉我,我真的需要引用。我既不能跑去放火,又不能改变全球气候的运行轨迹,还是得仰赖前人的数据。

 

有道是,三十磨一剑,剑成天下闻;闻剑难起舞,只因坐标困。

图1, 竺可桢曲线之原始图

图2. 台湾刘昭明教授引用的竺曲线。

图3,史念海教授引用的竺曲线,不得不把自己的数据放到竺曲线上。这一点可以复制,但不便发表(现代论文对图表的要求高了)。

附录:竺可桢之教育思想

论教育目的

1. 大学教育之目的,在于养成一国之领导人材,一方提倡人格教育,一方研讨专门智识,而尤重于锻炼人之思想,使之正大精确,独立不阿,遇事不为习俗所囿,不崇拜偶像,不盲从潮流,惟其能运用一已之思想,此所以曾受真正大学教育者之富于常识也。

2. 教育的目的,不但是在改进个人,还要能影响于社会。

3. 大学的最大目标是在蕲求真理,要蕲求真理,必得锻炼思想,使人人能辨别真伪是非。

4. 大学之最大目标是求真理。这可以说是理知的,但亦可以说是道德的,所以道学问,即是尊德性。

5. 一般人以为大学之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得专门之智识与技能,以为将来个人到社会中,从事谋生立业之基础,而为国家着想,则系造就领袖人才,领导群众以发展事业。
 6. 大学毕业生不当以钱为目的,要当以服务为主旨。

 论大学办学

1. 大学是培养未来各界领袖人才的地方。

2. 大学因为包涵万流,所以成其为大。

3. 大学之使命有三:其一,希望造就完人。完人必具智仁勇三达德,而涵濡于六艺之中。仁者爱人,故其上者必其有所成仁,而忠恕次之。……其二,学有专长,而于大学中植其基。大学学生对各项基本知识,固应多所明了……其三,养成自己能思想之人,而勿蕲教师逐字释义。

4. 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

5. 一个学校实施教育的要素,最重要的不外乎教授的人选,图书仪器等设备和校舍建筑。这三者之中,教授人才的充实,最为重要。

6. 教育的发达,学风的优良,在人不在屋,所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7. 若侧重应用的科学,而置纯粹科学、人文科学于不顾,这是谋食而不谋道的办法。

8. 若是一个大学单从事于零星专门知识的传授,既乏学术研究的空气,又无科学方法的训练,则其学生之思想难收到融会贯通之效。

9. 要使大学生能担当得起日后建国的重任,单教他们具有专门技术是不够的。

10. 以人民为前提原则之下,大学无疑的应具有学术自由的精神。

11. 在大学内通才教育与技术教育,理应并重。

 论大学精神

1. 据吾人的理想,科学家应取的态度应该是:(一)不盲从,不附和,一以理智为依归。如遇横逆之境遇,则不屈不挠,不畏强御,只问是非,不计利害。(二)虚怀若谷,不武断,不蛮横。(三)专心一致,实事求是,不作无病之呻吟,严谨整饬,毫不苟且。

2. 科学的目标是在求真理。真理所在,虽蹈危履险以赴之,亦所不释。

3. 科学家的态度,应该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丝毫不能苟且。

4. 科学精神就是“只问是非,不计利害”。这就是说,只求真理,不管个人的利害,有了这种科学的精神,然后才能够有科学的存在。

5. 科学可以左右一个社会的环境,同时一个社会的环境也可以影响科学的存亡盛衰。

6. 所谓求是,不仅限于埋头读书或是实验室做实验。求是的路径,中庸说得最好,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单是博学审问还不够,必须审思熟虑,自出心裁,独著只眼,来研辨是非得失。既能把是非得失了然于心,然后尽吾力以行之,诸葛武侯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败利钝,非所逆睹。

7. 研究科学之目的,固在探求真理,并非专重应用。但应用科学方法,利用厚生,至国家之富强之境,固亦不可忽视。

8. 浙大的精神,可以把“诚”“勤”两字来表示。……学生不浮夸,做事很勤恳,……风气朴实。这种风气,希望诸位把它保持。

9. 浙大之前身为求是书院,希望诸位离校以后,莫忘了母校“求是”的精神。

论人才培养

1. 毕业同学,应以学业为重,虽在社会上工作,亦应勿可忘记学习。

2. 盖大自然即是一册完好教本,一粒花种种入于地,由发芽而至成长、开花、结子,若日日注意考察其生长状况,则所得何尝不胜读一册自然教本也。

3. 国家既如此优待诸君,诸君决不能妄自菲薄,忽视所以报国之道。国家给你们的使命,就是希望你们每个人学成,以将来能在社会服务,做各界的领袖分子,使我国家能建设起来成为世界第一等强国,日本或是旁的国家再也不敢侵略我们。诸位,你们不要自暴自弃说负不起这样重任。





https://m.sciencenet.cn/blog-302992-352793.html

上一篇:防灾避难靠认识
下一篇:挟尸要价说制度

4 王铮 刘广明 yinglu vtwang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06: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