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oguanzho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aoguanzhong

博文

热门度假岛,飞鱼腾空跃——巴巴多斯

已有 7855 次阅读 2021-12-2 02:37 |个人分类:世界各地|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P1070546.JPG

P1070547.JPG

P1070548.JPG

作者 高关中(德国汉堡)2021/12/1

在接近加勒比海的大西洋上,蓝天白云下,椰林摇曳,棕榈成行,这就是东加勒比岛链以东的大西洋岛国——巴巴多斯(Barbados)。岛国不大,人口稠密(仅28.8万),却是加勒比地区最富裕、教育程度最高的国家。

 

 “长胡子的地方”和“小英格兰”

巴巴多斯是一个孤单的岛屿,距最近的国家如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都在160公里以上。面积430平方公里,形状像个梨,南北长33公里,东西宽22公里。它是海底山脉露出海面的部分,石灰岩居多,构成台地。最高峰是海拔340米的希拉比山。台地周围环以平原,岛外围散布着珊瑚礁。岛国资源不多,仅有少量石油天然气。

印第安人是岛上的原住民。1518年,西班牙人首先抵达这个海岛,掳掠一些土著当奴隶。又过了10年后,葡萄牙人登上此岛,也干起掠奴的勾当。他们环视全岛,漫山遍野长着挂满藤蔓的无花果树,这些藤蔓酷似胡须,顺口就起名“巴巴多斯岛”。在葡语中,巴巴多斯意即“长胡子的地方”。

1624年英国一船长带人登陆,巴巴多斯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但印第安人几乎已被消灭殆尽,于是殖民者从西非贩来大批黑奴到此开垦种植。不久,甘蔗就发展为主要作物,长期居于绝对统治地位。事实上,巴巴多斯是加勒比地区最早开发的“糖岛”。一切唯糖,农业靠糖,工业靠糖,外贸靠糖,就业靠糖。工业主要就是糖厂(早期是风车带动的榨糖作坊)、糖浆厂(syrup,糖蜜molasses)和以废糖液为原料的朗姆酒厂。这些糖产品都供出口。

巴巴多斯在英国统治下达300多年,受英国文化传统的影响很深,在行政管理、经济和文化生活方面都有着地道的英国传统,因此有人称它为“小英格兰”。

1966年11月30日巴巴多斯宣布独立,成为英联邦成员国,以英王为国家元首,任命总督代行职责。政府由民选的总理领导。1977年5月,巴巴多斯与中国建交。2021年11月30日巴巴多斯改制为共和国。该国彻底结束和英国王室的联系,不再承认英国女王为该国元首。

独立后,人们看透单一作物的可怕后果,政府致力于改变单一经济结构,蔗田面积现已削减到耕地的1/3以下。果蔬和肉蛋鱼等基本自给,渔产中最有名的就是飞鱼。只是粮食还要进口一部分。油气资源也初步得到开发,自办石化企业,提炼成品油和化工产品供应市场。还积极发展旅游业和加工制造业等多种经营。引进外资开办出口加工企业,如电子工业。单一经济改为农、工和旅游业三大支柱。现人均GDP超过1.5万美元,享有加勒比国家最高的国民所得。

全国实行包括大学在内的免费义务教育,几乎没有文盲。历年教育经费占政府预算20-25%。公立学校为学生提供午餐,中学里设置工业、农业技术课程,并大力兴办职业技校。占总人口3.5的国民受过高等教育。高校有1710年创办的科德灵顿学院(Codrington College)和新设的西印度大学巴巴多斯校区。

巴巴多斯现有人口28万,平均每平方公里近700人,是西半球人口最稠密的国家。其中黑人占90%,黑白混血人3%,白人4%,其余3%属华人、印度人等。通用英语。主要信奉基督教新教。全国分11个区,10个以基督教圣徒的名字命名,如首都所在的圣迈克尔区,北部的圣露西区,东部的圣菲利普区等等;余下一个没有“圣”字,却叫“基督教堂区”,还是突出宗教含义。由此可见宗教的影响。由于人口稠密,移民美国的岛民不少。

 

3S和飞鱼

巴巴多斯虽地处热带,但有凉爽的海风吹拂,气候宜人。气温终年保持在24-30度之间,无寒暑之分。每年12月至下年5月为旱季,6至11月为雨季。降雨随地势的升高而增多,短距离内便由南部背风处的1100毫米,增加到中部迎风处的2100毫米。

岛上风光绮丽,环境幽美,绿色的田野,起伏的山峦,茂密的棕榈树和椰子树点缀其间,呈现出一派浓郁的热带风光。因珊瑚堆积层厚,形成著名的“白金海岸”沙滩,沿海有成百个白沙质海滩和卵石铺地的小海湾。碧蓝明净的海水是诱人的天然浴场。这里一年到头都可以下海游泳。在首都布里奇敦的大街小巷,甚至在闹市,都能看到穿着游泳衣的男女游客。各种球场(网球、板球、高尔夫)和水上体育设施完善。游客除了在海滨休养、参观、登山、游览石灰岩洞穴外,还可乘船出海观赏捕捉飞鱼的盛况。

巴巴多斯沿海多珊瑚礁,是飞鱼(Flying fish)活跃的场所,故它有“飞鱼之国”的美誉。飞鱼并非真的会飞,它是借助于发达的胸鳍跃出水面在空中滑翔的。成群的飞鱼破浪而出,在海面上穿梭交织,迎着雪白的浪花腾空“振翅”飞翔,为沿海风光增添了姿色。飞鱼是岛国的重要鱼产,肉味鲜美,经济价值高,用飞鱼做成的菜肴是巴巴多斯的名菜之一。这里的厨师个个都是烹饪飞鱼的能手。

由于拥有阳光、海水和沙滩(sun,sea,sand)皆佳的条件,在英文中的开头字母都是s,巴巴多斯遂以“3S工程”作为旅游业的代称,大展宏图,将国家建成“西印度群岛的疗养院”。如今巴巴多斯被列入世界著名的避寒胜地之中,慕名而来的各国游客络绎不绝。特别是冬季,耐不住严寒的美国人、加拿大人和欧洲人前来避寒度假的人最多。

巴巴多斯交通设施堪称一流。首都以东十多公里的国际机场能起降大型喷气式飞机,航空班机与美英加拿大来往频繁,年吞吐旅客量200万人次以上。此外美国和欧洲都有万吨游轮定期开赴巴巴多斯,带来大批游客。岛上公路稠密,总长1600多公里,其中90%以上为沥青路面,平均每平方公里3.7公里公路,属于世界上公路网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可谓“四通八达,无所不至”,全国已达到每5人一辆汽车的发达国家水平。乘汽车兜游,环岛一圈仅4个小时。从首都出发,到全国任何地方不超过1个小时。这些不但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也为游客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巴巴多斯已成为“客人比主人多”几倍的国家。目前旅游业收入已超过蔗糖收入,居外汇收入的首位。全国约有1/4的人从事旅游业和相关的服务行业。旅游业的旺盛超过所有加勒比袖珍国。

 

桥城布里奇敦与甘蔗节

首都布里奇敦(Bridgetown)位于西南海岸的卡利斯尔湾畔,这里空气清新,市容整洁。造型别致,各具风格的建筑物在碧海蓝天映衬下,使它显得分外秀丽。它的原名叫印第安布里奇,意为“印第安桥”,因为英国人在此发现了印第安人造的一座木桥。城市始建于1628年,如今含郊区在内人口10万多,占全国人口约2/5。布里奇敦的意思是“桥城”,市内桥梁纵横,故而得名。新建的现代化深水港,可同时停靠8艘远洋货轮,号称东加勒比第一港。它是欧洲货轮进入加勒比海的重要停泊地,也是东加勒比海各岛货物的一个主要集散地。

布里奇敦不仅是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加勒比地区的贸易枢纽。城市北郊是工业区,集中了岛国的主要工业企业。除制糖厂外,还有炼油、食品、家具、电子元件、服装、化工等工厂。

城市情调类似英国乡间城镇,有不少英国式红尖顶住宅。全城难寻公寓大楼,居民多住在独门独户的庭院内。院墙不高,临街一面只有一米多高,起装饰作用而不妨碍观瞻。家家精心装点小院,花木竞艳斗丽,给街景增添万般风采。2011年,布里奇敦老城区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市中心位于卡里纳吉港(Careenage)边,这里有个特拉法尔加广场,与伦敦的类似,立着英国海军名将纳尔逊的铸像,还有两次世界大战烈士纪念碑。纳尔逊年轻时曾驻防加勒比诸岛。1805年10月21日他指挥舰队在西班牙特拉法尔加海战中战胜法西联合舰队,英国海军的辉煌胜利使拿破仑称霸海上的企图化为泡影。指挥这场海战的名将纳尔逊中弹阵亡。英国人为他在伦敦和各殖民地都建了类似的纪念广场。港区警员至今仍穿着纳尔逊时代的制服,以纪念纳尔逊的战功。

在的特拉法尔加广场四周,矗立着主要公共建筑,其中1870年代用珊瑚石建成的新哥特式议会楼(Parliament Building),是巴巴多斯立法机关开会的地方。通往广场的布罗德大街(Broad Street)是热闹的商业区。这里商店林立,商品琳琅满目,来往人群熙熙攘攘。政府各部大楼、总督宫等建筑,宏伟壮观,别具风格。圣迈克尔大教堂(St. Michael's Cathedral)也是游客向往之地。总理府和各部大楼建于海滨,幽雅清静,犹如避暑别院。

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年轻时,曾于1751年陪同其兄前来疗养。那时他才19岁,还是一个年轻的土地测量员。华盛顿有两名祖辈是岛上的早期殖民者。这是他生平唯一的一次离开北美大陆到海外,华盛顿非常喜欢这里的风光,说他“完全被这美丽的景色迷住了”。华盛顿当年的住所就在海湾街(Bay Street)附近,如今已辟为华盛顿纪念馆(Washington House)。

东郊的女王公园占地广阔,是巴巴多斯人传统聚会的地方。坐落在东南郊的巴巴多斯博物馆(Barbados Museum),收藏着许多古老的文物和工艺珍品。例如地图、版画、印章、钱币、印第安文物等。

巴巴多斯最有代表性的民俗就是甘蔗节(Crop Over Festival),又叫丰收节,类似狂欢节,是全民最大的节日。昔日黑奴终年做牛做马,直到砍完甘蔗才能歇一口气。奴隶们在这短暂的间歇期,聚在一起哼哼非洲家乡小调,翩然起舞,暂时忘却人世的不平和心酸。相沿成俗,扩大为全岛性的活动,固定于每年6月中旬活动到7月初。届时人们披红戴绿,涌上街头,唱歌跳舞,游戏购物,痛饮甘美的蔗酒,就着当地的传统食品木薯饼,直到选出“甘蔗节女王”,持续多日的庆祝活动才最后落下帷幕。




https://m.sciencenet.cn/blog-3032375-1314757.html

上一篇:阿根廷诺奖得主和圆珠笔发明家
下一篇:我这样度过了2021年——年终盘点

2 杨卫东 王安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6 14: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