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oguanzho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aoguanzhong

博文

耶鲁大学城——纽黑文(New Haven)

已有 9080 次阅读 2022-4-20 14:09 |个人分类:世界各地|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高关中(德国汉堡)2022/4/20

提起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大概无人不晓,可是这个世界第一流的著名学府设在何处,就不一定人人知道了。 告诉你,耶大设在纽约东北120公里的一座小城里,它名叫纽黑文。

纽黑文位于康涅狄格州南部,濒临长岛海峡,人口12万,因城区广植榆树,又有“榆树城”之称。以美国的标准,它算是一座古城了。1638年,500名英国清教徒移居此地,开始建立居民点。1784年,纽黑文正式设市,由《独立宣言 》的签署者,提出两院制的罗杰·谢尔曼(l721-1793)当首任市长。早期的纽黑文是兴旺的海港,后来又发展了工业,但使它扬名海内外的则是耶鲁大学。

耶大创办于1701年,就建校历史之长久来说,它仅次于哈佛大学和威廉与玛丽学院。与哈佛大学一样,耶大也是以赞助人命名的。不过这个名叫耶鲁的人同大学的关系有点奇特。他出生于波士顿,3岁时去了英国,后来再没有回归故里。耶鲁曾在东印度公司任职发了财。他回到英国后,听从别人的劝说,给远在康涅狄格州的那所学院捐赠了一批书籍。不久耶鲁先生又得到暗示,如果他捐赠更多的东西,学校将冠以他的名字,于是又送去了一批书籍,一张英王画像以及价值800英镑的货物。学校将这笔馈赠用于建造校舍,并以耶鲁为校名。学校当局本来希望从耶鲁那里获得更多的资助,然而未能如愿。尽管如此,耶鲁这个名字却伴随着耶大而长留下来。

300年来,耶大人才辈出。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博士就产生在这里。3位美国总统曾在耶鲁就学(包括布什总统)。至于活跃在政界、经济界、科技教育界的耶鲁杰出校友就更难以计数了。

耶大也曾为中国造就过不少人才。1854年,容闳在耶大毕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1881年,清朝第一批官费留学生之一詹天佑.在耶鲁土木工程系毕业。就是他,主持修建了翻山越岭的京张铁路,在我国铁路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以上仅是两个早期的例子,后来者就更多了。

今天的耶大,拥有一万多学生,其中半数为研究生,连同教职员工在内,约有两万多人。全校分12个学院和11个研究生院,藏书达880万册。耶大没有围墙,200余座大小建筑物散布在各个街区之中,其中主要的一片分布在市中心绿色广场(The Green)以西。一个个学院大都中为庭院,绕以房舍。空阔的庭院古树参天,绿草遍地;古老的校舍墙上密密层层长满青藤,几乎看不见原有的红砖。

大学注重传统的倾向在建筑方面十分明显。20世纪50年代以前建造的房屋,都坚持采用欧洲传统建筑的式样。作为耶大标志的哈克尼斯塔(Harkness Tower),是一座地道的哥特式建筑,虽建造于1920年,但为了保持纯正的传统风貌,全部用石块砌筑,不用一点钢材。建于1931年的校总图书馆——斯特林纪念图书馆(Sterling Memorial Library)也是一座宏伟的哥特风格建筑。看到这些古色古香的校舍,恍如置身于牛津、剑桥。

然而从50年代开始,校方开始“解放思想”,遴选著名的新潮建筑师设计校舍。于是又涌现出一批造型新颖的建筑物,其中有新美术馆(Art Gallery)、英国艺术中心(Yale Center for British Art),外形酷似伏地恐龙的冰球馆和以薄大理石为窗的拜内克珍本手稿图书馆(Beinecke Rare Book and Manuscript Library)。这些新型建筑并没有造成视觉上的混杂。反而由于新老衬托,给耶鲁校园增添了生气,使这座历史悠久的高等学府既有浓厚的古典情调,又透露出蓬勃的时代气息。

纽黑文以大学城自豪,同时也是一个富有传统的工业城市。18世纪末,政府急需4万支步枪。而当时制造工艺陈旧,每支枪由一个工人承制全部零件并自己装配,因而生产缓慢,零件不能互换。这时耶鲁毕业生,发明家惠特尼(1765-1825)在此地办厂,提出先大量生产可以互换的零件,再装配的方法。他还当着杰斐逊总统的面,实地表演从一大堆散装零件中装配步枪。由此惠特尼成了美国工业大批量生产的先驱。1839年,橡胶大王固特异(1800-1860)又在这里发现橡胶硬化法。直到今天纽黑文还以制造枪炮和橡胶制品闻名于世。




https://m.sciencenet.cn/blog-3032375-1334826.html

上一篇:哈佛麻省——珠联璧合波士顿(Boston)
下一篇:德国最早的大学城——海德堡(Heidelberg)

4 张晓良 刘钢 姚伟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2: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