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oguanzho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aoguanzhong

博文

寻访郑和的遗迹

已有 4572 次阅读 2022-12-22 17:00 |个人分类:中国名人|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作者 高关中(德国汉堡)2022/12/21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甚至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壮举。七下西洋的结果,畅通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海上丝绸之路。他以超凡的勇敢和智慧,跻身于世界伟大的航海家之列。

当年郑和的船队拥有200多条大小船只,2万多水手和其他人员,从1405到1433年28年间,7次下海远航几十个国家,最远到达今日东非的肯尼亚一带。这是多么令人自豪的成就。我去过西班牙葡萄牙,他们津津乐道的哥伦布远航,比郑和首航晚80多年(1492年),且只有3艘帆船,88个水手。达伽马开辟印度新航道时间更晚(1498年),规模也只有4条船,160个水手。但是他们通商贸易的目标很明确,而郑和船队的主要目的在于“宣德化而柔远人”,对外交往赠与多于所得,次数多了国家财力负担很重。短视的明王朝未从贸易互利方面着手,反而愚蠢地停止了下西洋的远航。从此闭关锁国,使中国自外于世界发展的潮流,这是多么令人为之叹息的事情!今天,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海上丝路必将会再次复兴,为中国和沿线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我国有四个地方与郑和的足迹有关。云南晋宁是郑和出生地,南京是郑和下西洋的决策地、策划地,太仓刘家港是郑和下西洋的起锚地、始发地,而长乐是郑和下西洋的舟师驻泊基地和开洋起点。此外,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曾是当年郑和下西洋多次造访的地方,辟有郑和文化馆。这里就介绍一下这几处与郑和有关的名胜古迹。

 

晋宁郑和公园

从昆明南去60公里就到了晋宁县城昆阳镇。这里辟有郑和公园,原名月山公园,因晋宁是航海家郑和的出生地,其父马哈只墓又在月山上,故于1979年改为今名。园址南北长500米,东西宽400米,250余亩林园中,松林、柏林、果林郁郁葱葱。登高望远,景象开阔。高8.5米的郑和全身塑像竖立在这里。

郑和本姓马,1371年生。公园内立有“明三宝太监郑和故里”碑,并在碑附近发现民房建筑痕迹。他的祖父和父亲都到过麦加朝圣。郑和第一次出师西洋前曾请人为父亲撰写墓志铭,刻在石碑上,现立于公园内的马哈只墓前,即《马公墓志铭》,是研究郑和生平的珍贵文物。今已建碑亭保护。

郑和卒于何时何地,今史学界仍然有不同意见。一般认为,他在第七次下西洋归途中客死古里(今印度科泽科德)。南京牛头山建有郑和墓。

郑和身为太监,无子,相传以其兄长子为后嗣,家住南京马府街,其兄次子后迁往玉溪,两支子孙繁衍,至今已21代数百人。多年来,他们一直分别到牛首山和昆阳月山扫墓。

 

南京郑和纪念馆

南京太平南路附近原有我国航海家郑和府邸,如今辟为郑和公园,并设有郑和纪念馆。纪念馆是一座具有明代风格的仿古建筑,四周围以花墙,形成园中之园。院内置有假山水池,显得清幽古朴。楼下入门处,塑有郑和半身胸像,像后为郑和船队7次下西洋的巨幅油画。展览除序馆外,第二部分是展出的重点,主要介绍郑和下西洋的经过,当时发达的造船业、七下西洋的航行路线、庞大的船队组织和先进的航海技术。令人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在当今世界,奋发图强的中国人民一定能够再创辉煌。

 

太仓——郑和出洋起锚地

江苏太仓浏河镇一带,史称“刘家港”,掌控着长江通海的黄金水道,被誉为“江头海尾第一镇”。早在蒙元时期,江南的漕粮北运,就在此装船起运,又是通往朝鲜、日本、琉球、占城、暹罗等地的“六国码头”。这一带江海相接,水面宏阔,郑和于此起锚,七下西洋,拉开了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序幕。

在长江边,太仓人建起了郑和公园。整个公园建筑风格以还原郑和船队远洋的历史文化为主,再现了郑和船队七下西洋的壮举。这是太仓市的第一个主题公园,占地面积122公顷。公园内最醒目的景点是复制的明代海船,雄伟地停泊在水上。十几米高的郑和塑像屹立在岸边,像是指挥着千船万军乘风破浪。园内的郑和纪念馆里,从不同视角展示郑和航海文化,突出反映郑和七下西洋起锚地太仓的特色。

在太仓,郑和远航留下的遗迹还有多处。浏河镇的天妃宫,就是最有名的一个。自宋以降,我国沿海多建天妃宫,祈求海神妈祖庇护。浏河天妃宫正是始建于北宋,元代迁建于现址,延续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据说,天妃驻跸于浏河后,屡现神灵,于是每当舟船出海,人们必先敬祀天妃。乃至郑和七下西洋,亦每每亲莅祭祀,浏河天妃宫的声名,赫然传闻天下。宫内矗立着一块高大的《通番事迹之记碑》,记载着郑和下西洋的事迹,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今天,太仓重振雄风,即将迈入亿吨级大港,长江边20多公里长的深水岸线上,已建成各类泊位52个,其中万吨级泊位28个,设计年吞吐能力400多万标准集装箱。这样的规模,已接近德国最大的港口汉堡港。我们在长江边看到了远航的海轮在出入,岸边一排排高大的集装箱装卸桥,漆成深红色,与绿水蓝天相辉映。太仓港,真为你的复兴而高兴!

 

长乐——郑和伺风开洋地

福建长乐在闽江口南岸,这个地名,也是与郑和下西洋联系在一起的。郑和的船只,大都在南京宝船厂建造,然后在长江口的太仓刘家港集合,以刘家港为始发港。刘家港是滨江临海的天然港口,拥有良好的码头设施,充足丰盈的仓储条件,以及一流船坞。郑和船队在此做好准备后,就起锚下海了。那么,为什么又要在长乐逗留呢?原因是当时的船队主要靠风力推动。所以郑和船队每次下西洋都要先到长乐太平港驻泊,短则二月,多则10个月以上。在这里集结船队,招募水手,整编训练,修造船只,补充给养,购置货物,祭祀海神,等候东北季风到来时才扬帆开洋。随使西洋的费信、马欢、巩珍等,在各自的纪行著作(《星槎胜览》、《瀛涯胜览》、《西洋番国志》,为郑和下西洋的第一手资料)中记述下西洋到达第一个国家占城国(后被越南吞并)时,都以长乐为计算航程的起点,而且每次返航后,船队也都停泊在长乐。所以,长乐成为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基地和启程点。

于是,长乐留下了众多的郑和史迹。如郑和铜钟、郑和碑,三峰塔,天妃宫、三清殿等郑和遗址。市中心的郑和公园里,在郑和奏建的天妃宫遗址上建有郑和史迹陈列馆。

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长乐市在闽江南岸郑和广场兴建了郑和航海馆,2004年建成开放。这是一座城堡式建筑,占地233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1230平方米。航海馆威武壮观,令人联想起当年千船万人下西洋的气势。馆内分天然良港、水手之乡、造船基地、鱼米之乡、丝瓷之路等几个部分,详细介绍长乐的港口优势、输送航海人才、修造船舶、保障航海供给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情况。墙上郑和的语录“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上,危险亦来自海上”说得多么中肯!

以郑和航海馆为中心,长乐打造出闽江口文化景观长廊。这里停泊着复制的郑和宝船,耸立着高大的郑和石像(塑像高14.05米,含义为1405年首航,基座宽7米,象征7次下西洋,高2.8米,含义为前后共28年,这是全国最大的郑和塑像)。这里有郑和舟师启锚处和郑和下西洋群雕。这些新景观与闽江胜境金刚腿等自然风光交相辉映,形成长达3公里的景观长廊。

 

马六甲与郑和有关的遗迹

马来西亚港城马六甲是郑和船队下西洋多次停泊的地方,《明史》中称马六甲为满刺加。马六甲原是一渔村,1400年前后,苏门答腊王子拜里迷苏刺逃亡至此,建立马六甲王朝,自称苏丹并被明朝册封为满刺加国王。这就是马来西亚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这个王朝非常重视同中国的关系。郑和一来到马六甲,国王亲自率领大臣们前往港口迎接。郑和向国王宣读了永乐皇帝的国书(当时叫敕书),赠送了银印等礼物。国王十分感谢中国的使者,大力支持郑和的远航,不仅提供物资援助,并同意郑和在马六甲建立“官厂”(仓库)存放货物,作为下西洋途中的转运站。这对郑和航海任务的完成起了很大的作用。

郑和下西洋这段时间,马六甲王朝曾经26次遣使来中国,每次都受到明朝政府的优厚接待。特别是1411年,第一代苏丹曾亲自携同妻子和500多名随从访问中国,受到永乐皇帝的热情接待。以后的几年苏丹亦同中国互派使臣,得到中国的支持和保护。为密切两国关系,据当地传说,明皇帝曾将汉丽宝公主许配给满苏沙苏丹(1458-1477)。同时有大批中国人来到马六甲经商,或在此定居,带去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这对马六甲的发展与繁荣起了直接的推进作用。

至今,马六甲仍留下不少与郑和有关的古迹,表达人们对这位航海家的怀念和崇敬。市区东北部有座三保山,相传郑和曾驻军此山,后人为纪念他,遂称为三保山。又传1459年明朝汉宝丽公主嫁给马六甲苏丹后,苏丹将这块65公顷的山地划给公主的随从居住,所以三保山又名中国山(马语Bukit China)。如今山上有一万多华人坟墓,很多墓碑可以追溯至明代,为海外最大的华人陵园。山麓有三保公庙(Sam Po Kong Temple),又叫宝山亭,建于1795年。庙四周有大树环绕,环境极其幽静。庙的飞檐上有彩龙戏珠浮雕,与黄瓦、红柱、白墙相配,据说这是象征三保公驾飞舟破白浪的情景。

庙右有三保井,相传是当年郑和为将士饮水而凿,又传是苏丹为汉丽宝公主挖掘的,故又称汉丽宝井(Hang Li Poh's Well)或王井。井口直径达2米多,这口井历经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兵禍,居民为保护它,特筑起高约4米的护井围墙。传说当年喝了这口井的水,出海航行遇到风浪也会逢凶化吉。如今,这口井已变成了许愿井,游人至此常投一枚钱币入井,许下一个美好的祝愿。

马六甲王朝先后经历七代苏丹,持续100多年,逐步将马六甲建成具有国际意义的大商港。中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国家乃至欧洲的商船满载着丝绸、瓷器、香料、棉花、药材等物资云集于马六甲,使之成为远东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和贸易枢纽。

 

马六甲郑和文化馆

2003年,新加坡商人陈达生先生买下马六甲河畔的一栋老屋。装修过程中发现很多碎瓷片,考究后始知这正是当年郑和在马六甲设的“官厂”(官方的仓库)所在地,即郑和七次下西洋在马六甲所建立的中转站及仓库。官厂占地约10英亩(折合60亩),坐落在马六甲河北岸的低洼地带,对面是苏丹王宫。2006年,就在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陈达生完全靠个人的执著,靠个人的专业知识和财力,靠个人对中华文化和历史的热爱,创办起这座郑和文化馆。郑和文化馆所在地正是当年郑和在马六甲建立的官厂遗址。馆舍占用八栋旧店屋连接而成。有些老屋建于1786年之前。全馆占地约为6000平方米,是马六甲最大的博物馆。

这是一个具有专业水平的博物馆。馆内用文字图表介绍说:郑和庞大的船队于1405至1433年七下西洋,由中国航行最远到东非,共到访了33个太平洋与印度洋沿岸的国家,比哥伦布发现美洲早87年。

在中国厅里展出数百帧郑和在中国的图像、文物。展厅也包括一个有40个座位的视听放映室以及明成祖接见满剌加王拜里米苏剌场景的蜡像室。

马六甲厅展示马六甲的生活方式。讲述苏门达腊岛王子如何从淡马锡(新加坡)逃到马六甲立国,三宝太监郑和如何协助发展满剌加苏丹王国的事迹,介绍历史上中马贸易、农业、手工业与宗教的交流。当年郑和船队的官厂用模型展示。

电动木偶戏特别吸引游人,活灵活现地演出郑和的生平事迹。馆内还有李君常甲必丹纪念厅,纪念早期的华人生活。侨生室展示侨生文物展品。该馆还介绍妈祖庙历史渊源,展出魏伟杰元明陶瓷珍藏,并以图版、文物与录像片段展示郑和对回教传播东南亚的影响。

关于郑和舰队的介绍是陈列的重点之一,展示不同类型的船只及海上航行中的船队编制。郑和船队共有九类船型。其中郑和宝船最大,长44.4丈,宽度18丈,9桅12帆,换算今尺长125.65米,宽50.9米。“体势巍然。巨无与敌,篷、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宝船分五层。剖面船体展示第一层甲板(货舱),第二层甲板(起居),第三层甲板(运作中心),第四层甲板(贵宾舱),第五层甲板(指挥决策中心)。这里展示郑和船队的先进航海技术与传达号令的方法。就连船队在海上吃什么的问题都有详细解答。

郑和文化馆是当今世上最全面展示600多年前的马六甲状况和郑和下西洋情况的展馆。

文化馆的设计理念是最时尚的。它应用多媒体、互动与参与式手法,并以历史视野呈现展览。成人和小孩,老少咸宜,到郑和文化馆一游都能受益不浅。

我沉浸在展厅中,整整参观了两个多钟头,才恋恋不舍地离开郑和文化馆。不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郑和的事迹,而且进一步加深了对创馆者陈达生先生的敬佩。






https://m.sciencenet.cn/blog-3032375-1368823.html

上一篇:麦哲伦环球航海500年
下一篇:百科全书式的瑞士数学家——欧拉

6 张晓良 杨正瓴 刘钢 谢钢 葛及 史永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20: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