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oguanzho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aoguanzhong

博文

奥运城系列(5):伦敦--万城之花

已有 3703 次阅读 2016-8-6 16:31 |个人分类:世界知识|系统分类:海外观察|关键词:学者

伦敦塔桥


作者 高关中(德国汉堡)

伦敦地处英国东南部,跨泰晤士河两岸。它是英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最大的港口,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大都市之一,被誉为万城之花。这座大城市在行政上划分为伦敦城(City of London)和32个区(borough)。它的核心为伦敦城,其外围的12个区,称内伦敦,内伦敦以外的20个区,称外伦敦。伦敦城加上内外伦敦,则合称大伦敦,总面积1572平方公里,人口736万,全国每8个人中,就有一个住在伦敦。


世界都市之路

伦敦最初是罗马帝国军队在泰晤士河下游渡口筑起的一座要塞,起名伦底纽姆(Londinium),伦敦之名即从中演变而来。中世纪它成为英国的首都。新大陆发现后,欧洲航远和贸易重心转移到大西洋沿海,伦敦得地利之便,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大商港。19世纪,大英帝国雄霸全球,殖民地遍及亚洲。英国人民的智慧加上从海外掠夺来的巨大财富,使帝国心脏伦敦蓬勃发展,跃居为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市,1866年,清朝首次派往欧洲的使节斌椿,曾目睹伦敦的盛况。他在《乘槎笔记》中作为如下描写:“都城(伦敦)有三百万人。……城广四五十里,人烟稠密,楼宇整齐,率多四五层。街道洁净,车毂击,人肩摩,为泰西极大都会也。”

1965年,经过行政区划调整,今日大伦敦的规模正式确定下来,行政辖区和建成区基本上达成一致。

伦敦是多功能的国际性大都市。其经济中第三产业极为突出,占就业人口的4/5,第二产业只占1/5。光是金融保险业的就业人数就比所有工业部门职工的总和还要多。工业方面,机械制造、汽车、电子、石油化工和印刷等都达到很高的水平。英国名列前茅的大公司,如壳牌、英油、尤尼莱弗、帝国化工、英国宇航,都把总部设在伦敦,遥控远及世界各地的生产销售活动。

伦敦教育文化事业发达,拥有8所大学和许多学院,其中伦敦大学最为著名。它正式创建于1836年,是英国规模最大的学府,共有约6万学生,其中研究生占1/4。大学总部大楼位于大英博物馆旁边的马利特街。其40多个学院研究院则遍布大伦敦的各个角落。


白金汉宫与国会大厦

首都伦敦是英国的政治心脏,王宫、国会和政府机构都设在这里。它们集中在西区的威斯敏斯特,向来是最吸引游人的地方。

王宫名叫白金汉宫(Buckingham Palace)。它是王室的象征,女王的宫邸。女王的重要国事活动,如召见首相和大臣,接待和宴请外国元首,接受外交使节递交国书等都在这里举行。这座建筑物由白金汉公爵始建于1703年,因而得名,从维多利亚女王起,它才成为御用宫邸。

白金汉宫坐落在海德公园以东不远的大片绿地之中。它的正面向着竖有维多利亚女王纪念碑的环形广场,后面为占地广阔的御花园,每年夏天百花盛开的时候,女王都在这里举行招待各界名流的盛大游园会。白金汉宫由四幢围成正方形的大楼组成,楼高三层,宫墙围有一圈铁栏杆。它的外部装饰得富丽堂皇,内部陈设也非常考究。宫内共有觐见厅、蓝厅、绿厅、白厅、音乐厅、画廊等600多间厅室。它们彼此分割,又相互勾连。据说如果没有宫内警卫人员带路,即使在里面住了多年的王族有时也会迷路。

王宫大门前,终年皆有皇家禁卫军守卫。这些禁卫军士兵身着古代军服:大红上衣、白色皮带、黑色长裤,那顶戴在头上的黑熊皮帽,高高耸起,向下一直压到鼻梁。真叫人怀疑,他们能不能看见东西。每天上午11点30分,是禁卫军换岗的时候(冬天隔日一次)。其时,军乐队吹奏乐曲走在前面,禁卫军列队齐步操进,并配合乐曲及口令做各种表演。据说,换班仪式百十年来从未有丝毫的改变。所以,看皇家禁卫军换岗,就成了伦敦旅游一大盛景,吸引了不少外国游人。

英国是君主立宪制国家。女王作为国家元首,名义上具有无上权威。但事实上,英国的权力中心并不在白金汉宫,而是在国会和内阁。从西敏寺过马路到路东,就是举世闻名的国会大厦(Houses of Parliament)。这座建筑雄峙在泰晤士河畔,正式名称为威斯敏斯特宫(Palace of Westminster),英国国会上下两院就设在这里。

国会大厦是首都最宏伟壮丽的建筑,临河一面长达280米。屋顶上一排排整齐的小尖塔直指云天,更显得庄严典雅,气势不凡。其建筑风格为哥特垂直式,是英国浪漫主义的代表。若从泰晤士河对岸远观,此宫全貌尽入眼底,景色尤为开阔。大厦南北两端各有一座式样不同的塔楼。南塔楼叫维多利亚塔,为石砌四方形,每边长23米,高102米,堪称是世界上最高大的方塔。每当国会开会时,塔顶就冉冉升起米字旗。北塔楼为钟塔,高98米,上面安装着一个总重13吨,表盘直径7米的巨钟,俗称“大本钟”(Big Ben)。大本钟铸造于1856年,由本杰明·霍尔监制。人们给大钟起这一绰号,据说与这位监制人的名字有关。大本钟每逢整点,就会奏出一节悦耳的乐曲,袅袅余音,遥遥可闻。它的钟声也是BBC广播电台的报时信号,因而也远及世界。

从国会大厦向北的一条大街,叫白厅(White Hall)。这名字,原是亨利八世一所宫殿的名称,如今成了街名。白厅大街西侧中段,有一条短而窄的横街,即大名鼎鼎的唐宁街(Downing Street)。这条街的10号是英国首相的官邸。这幢其貌不扬的三层灰砖楼房,才是英国真正的“神经中枢”。


古城名胜多

作为千年古都,伦敦拥有众多的名胜,这里再介绍几个:

宫堡牢狱集一身——伦敦塔(Tower ofLondon)

伦敦城的东南角,泰晤士河北岸边,耸立着美丽的城堡伦敦塔。其核心是征服者威廉始建的白塔,为一座40米见方,白石砌成的四层古堡,周围建有内外两道五边形城垣,气象森严。伦敦塔作过王宫,当过监狱,演出过一幕幕骨肉相残的宫廷史。但古堡中绿草如菌,海风徐来,毕竟是一个赏心悦目的名胜。堡内辟有珍宝馆,展出名贵的皇冠和珠宝。皇家权杖上镶着名为“非洲之星”的大钻石,重530克拉,是世界上最大的加工制作的钻石。伦敦塔早在1988年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伦敦正门”——塔桥(Tower Bridge)

此塔完工于1894年,具有维多利亚时期的独特风雅气质。当游人乘船从泰晤士河下游驶进伦敦市区之前,第一眼便会看见这座壮丽的大桥,因而称之为“伦敦正门”。桥长240米,河中两处桥墩上各耸立着一座65米高的花岗岩桥塔。两塔之间设桥两层。上层桥面为悬空人行道,行人登桥可饱览泰晤士河两岸风光。下层为开启桥,平时行车,轮船驶过时,只有90秒钟,这重1000多吨的吊桥便成“八”字形断开,轮船通过后,再自动放下。不过今日巨轮都停在外港,鲜有深入市区者,所以能看到桥面起落的机会很少,一周也就一两次。

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

这座世界最大的古董陈列馆位于伦敦市北部,始建于1753年。馆中收藏的文物包罗万象,从埃及的木乃伊、古希腊雕塑,英国《大宪章》原件,到东方文物无所不有,仅中国历代艺术品就达2万多件,如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世界最早的印刷品唐代敦煌经卷《金刚经》等,都是稀世珍品。附属的大英图书馆,是马克思每天前来查寻资料,最终写出《资本论》的地方。

经度的起点——格林尼治(Greenwich)

这座伦敦以东约10公里,位于泰晤士河下游南岸的小城,如今是大伦敦的一个区,因格林尼治标准时间而闻名世界。这里的老天文台(Old Royal Observatory)位于一个小山丘上,将地球分为东西两半球的子午线(即零度经线)从这里通过。1884年格林尼治时间成为世界时间度量的基准。这座由雷恩设计的17世纪建筑物,目前为展示天文仪器的博物馆。


三届奥运会

1906年,伦敦毛遂自荐,接替因火山爆发陷于困境的意大利,主办1908年第四届奥运会。鉴于前两届在巴黎和圣路易斯举办的奥运会成为世博会的附属和点缀,人们对伦敦的奥运会充满期望。伦敦果然不负众望,将第四届奥运会办成了一次成功的盛会,为奥运会打开了踏上坦途的大门。伦敦用短短一年多时间为这届奥运会修建了一座很现代的运动场。共有22国2000多名运动员参赛。马拉松比赛从郊区的皇家温莎堡到伦敦运动场内英国王室看台,赛程为42.195公里,后来这个距离就成了马拉松比赛的固定长度。

1948年,伦敦又主办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首个奥运会,即第14届奥运会。当时英国正在医治战争的创伤,经济条件较差,没有修建奥运村,运动员住的是军营和校舍,运动场也是利用原有的设施。尽管如此,参赛国空前踊跃,共59国近4100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但德国和日本两个挑起世界大战的元凶没有得到奥运会的邀请。中国饱受日本侵略之苦,尚未恢复元气,但仍派出了代表团参赛。

2012年第30届奥运会在伦敦举行。这是伦敦第三次承办奥运会,成为世界上举办奥运会次数最多的城市。奥林匹克体育场(主会场)建在伦敦东部偏北的斯特拉特福(Stratford),可容纳8万人。它接近维多利亚公园,有地铁中央线,DLR线通达斯特拉特福站。

这届奥运会共有参赛国家及地区205个,参赛运动员10500名,设302项(26种)运动。中国以38枚金牌、88枚奖牌居金牌榜、奖牌榜第二位。




游记
https://m.sciencenet.cn/blog-3032375-994917.html

上一篇:奥运城系列(4):圣路易斯--美国中部大城
下一篇:奥运城系列(6):斯德哥尔摩--水上浮城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01: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