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oguanzho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aoguanzhong

博文

奥运城系列(13):罗马--永恒之城

已有 3250 次阅读 2016-8-12 05:43 |个人分类:世界知识|系统分类:海外观察|关键词:学者

罗马古迹多


作者 高关中(德国汉堡)

举世闻名的古城罗马,既有罗马帝都的荣耀,又有现代都会的辉煌。它不仅是意大利的首都,而且是天主教的中心(教皇国梵蒂冈位于罗马市内)。漫步罗马市区,徜徉广场街头,只见各种宏伟的宫殿、教堂、博物馆、美丽的喷泉和雕像,比比皆是,美不胜收。古罗马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等各种时代风格的建筑交相辉映,比肩而立,构成一幅从古到今罗马发展的宏伟画卷,好像一座巨型的露天历史博物馆,难怪人们把罗马称誉为“永恒之城”。

从母狼育婴说起

人们常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但它的起源无可靠记载,只留下了一个动人的神话。相传古时一位公主和希腊战神玛尔斯相爱,生下一对孪生子。篡位的国王即其叔发现后处死了公主,并下令将两个孩子扔进伯河淹死。但放孩子的篮筐被河水冲到岸边,一只母狼将其带回并用自己的乳汁哺育他们。孩子长大后为母亲报了仇。其中一个叫罗慕洛,他在母狼哺育的地方建立了城市,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为罗马。后来这座城市扩展到七个山丘,所以至今罗马仍有七丘城之称。

罗马城最繁荣的时期是二千年前的罗马帝国时代。作为帝国首都它拥有上百万居民,神殿、凯旋门、纪功柱、浴场、水道和竞技场等纷纷建立,还修起总长19公里的城墙。罗马帝国崩溃后,古城又逐渐成为天主教会的中心,从756年到1870年由教皇统治。15到16世纪罗马是文艺复兴的中心:艺术、建筑和文化空前发展。接着又兴起了巴洛克艺术,建造了许多华美的教堂、宫殿、广场和喷泉。1871年,罗马被新统一的意大利定为首都。

今天,罗马已发展为拥有255万居民的欧洲大都会,是意大利的政治、文化和交通中心。总统府奎里纳尔宫(Palazzodel Quirinale)、总理府,议会两院,还有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总部都设在这里。创办于1303年的罗马大学,现有学生20多万,规模之大,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电影业驰名国际,有欧洲好来坞之称。经济方面,工业不甚突出,仅居全国第三。但服务业极为发达,每年接待游客超过600万,其中一半来自国外。交通便利,国际机场与市内有电气火车相通。中央火车站是欧洲最大的车站之一,地下有两条地铁交会。

世界最大的竞技场

罗马之行的首选目标,少不了竞技场。这座巍峨壮观、倒塌了一角的圆形建筑,是罗马帝国的象征,也是迄今留存的古罗马建筑中最卓越的代表。凡来罗马的人,如果不曾到此一游,就好像到了北京没有见过万里长城一样遗憾。

说起就座建筑,我们中国人给它起的名字很多。不少人称它为斗兽场,因为这里曾是角斗士与猛兽相斗以供皇帝、贵族等观赏取乐的地方;又有人称它为竞技场,因为在其中可以竞技、比赛和阅兵;也有人称之为露天大剧场。不过它的正式名称却叫“科洛塞奥”(Colosseo),这个词在意大利语中是高大、巨大的意思。

罗马竞技场的确是个庞然大物。事实上,在现存几十座罗马帝国所建的竞技场中,它是最大的一座,可容纳观众8万多人。竞技场平面呈椭圆形,长直径188米,短直径156米,圆周长527米,占地约2 万平方米,外围墙高57米,以淡黄色巨石砌成。上下共分4层,其中下面3层均有80个拱型门洞。柱式各不相同,场中间为竞技台,即竞技角斗之处,长76米,宽46米,差不多有足球场大小。当年角斗时,地面需铺一层沙子。所以很多地方的旧竞技场都叫阿雷纳(Arena,拉丁语“沙子”之意)。唯独罗马这一座最大,所以 仍叫“科洛塞奥”。原来的竞技台已不复存在,因而露出了台下纵横交错的甬道和小室。这些小室是关角斗士和野兽的房间,也有一些是演员化妆室。竞技台周围的看台分为3个区。底层的第一区是皇帝和贵族的座席,第二层为罗马高阶层市民席,第三层则为一般平民的座位区,再上面,还有一个较大的阳台,此处观众只能站着观看表演。底层地面有80个出入口,能在15分钟到半小时内,把8万观众全部疏散离场。

近两千年的历史中,这座竞技场饱经沧桑,遭过雷击,遇到地震,一度还成了市内最方便的采石场,很多基石被拉去建造宫殿和教堂,直到18世纪,这种人为的破坏才被禁止。以后又进行过几次较大的修复,这宏伟的建筑才得以保留至今。

万神庙和天使堡

古罗马留下的遗迹,除竞技场外,还有许多,保存最完整的古罗马遗迹是万神庙(Pantheon)。万神庙最初是为了供奉诸神,但在漫长的历史中,功能变过好几次。公元609年,它被改为供奉圣母和所有殉教者神灵的教堂,到了近代,又成为意大利名人灵堂。文艺复兴时期的大画家拉斐尔和统一意大利的开国君主艾玛努埃莱二世就长眠于此处。

沿着万神庙西北方的狭街窄巷继续前行,不久就来到了台伯河边。跨河有一座十分漂亮的大桥,桥对岸那座下方上圆、大天使塑像高高耸立的建筑便是圣天使古堡(Castel Sant' Angelo),桥两旁立着几尊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像,其中除圣彼得和圣保罗外,其余都是天使雕像,因而叫圣天使桥。

走过这座桥,紧靠沿河大道旁,就是红砖砌成的天使堡。这座建筑非常古老,而且是台伯河右岸唯一一座古罗马时代的大型建筑。原来,它是哈德良皇帝的陵墓,公元271年,奥勒利安皇帝把它改造成一座要塞。天使堡这个名字则来自教皇格列高利一世看到奇迹的传说。590年罗马发生瘟疫,据说这位教皇看见皇陵顶部出现大天使米凯莱张翅飞来,正在插剑入鞘的形象,说这预示着瘟疫即将结束。于是下令拆掉哈德良的塑像,将大天使的雕像置圩这一城堡的最高位置,从此改称天使堡。

在中世纪,罗马受到外来入侵时,天使堡便成了教皇避难所。因此,在梵蒂冈和天使堡之间有一道墙相连。从外表看,这似乎是一堵城墙,位从古堡内可以看到,这堵墙中间是空的,实际是一条暗道,一有风吹草动,教皇等人便通过这条暗道来到古堡。后来,古堡还做过监狱,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思想家、科学家布鲁诺就曾被囚禁在这里。现在古堡是一座博物馆,藏品以古代兵器最出名。

广场多 喷泉多

罗马广场之多,居世界之冠。广场并不一定很大,有的只是几条大街的交叉口,但都很漂亮,常有喷泉塑像装饰。

对于到罗马旅游观光者,西班牙广场(Piazza di Spagna)也不能错过。它位于罗马市中心偏北的繁华地段,3个世纪以来,一直是罗马的旅游中心。拜伦、李斯特、歌德、司汤达、巴尔扎克等都曾在附近街坊里住过,英国诗人济慈就是在广场边上的一间小屋去世的。这个广场本应称作法兰西广场,因为作为广场标志的石阶是由一位法国外交官捐助的。只是由于西班牙驻教廷使馆坐落于此,才为此地带来西班牙广场的名称。广场长200多米,形状特殊,像两个长三角形,有名的破船喷泉正好在两个三角形顶角相连的中心位置。不论晨昏,广场上都是游人如织。还有人作画,有人弹唱。周围街巷,高级商店林立,也有不少古玩店和画廊,是艺术家们会聚的地方。广场最美的景致要数东边的大石阶,风景照片上总少不了它。这座石阶高大宽阔、气派非凡,共有137级,上下分为3段,正好与“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圣灵)这座山的名字相吻合。每年4、5月间,这里举行一年一度的杜鹃花展,整个台阶从上到下鲜花吐艳,万紫千红。平日台阶上下也挤满了绘画、照像的男女老少。走到石阶的顶端,眼前便是一座双塔教堂。若顺着石阶漫步而下,到达地面后,破船喷泉(Fontana della Barcaccia)便映入眼帘。这一喷泉是由老贝尔尼尼于1627年创作的。据说,当年台伯河水泛滥成灾,一只破损的小船被冲到市内,艺术家见此情景,激发了灵感,塑造出这座别具一格的喷泉。

说到喷泉,罗马堪称喷泉之都。最负盛名的当属特莱维喷泉(Fontana di Trevi)。它在西班牙广场南边不远,是罗马现存最晚的一件巴洛克风格重要作品,完工于1762年。泉池约20米见方,雕塑利用波里公爵府的楼房墙壁作依托,构成海神得胜的壮观影像。你看,海神站立在大海贝上,由众神和两匹骏马拉着通过凯旋门。一匹马十分温顺,另一匹则桀骜不驯,分别象征平静和波涛汹涌的河流。海神背后墙上左右两边的女神象征富饶和安乐。

上面的一块浮雕表示一位罗马少女将此处水源告诉急于解渴的士兵的传说,所以此泉也称少女泉。游人到这儿参观,喜欢背向喷泉往水池中扔一枚硬币。据说,这样就可以使你实现重返罗马的心愿。

古都奥运

2000多年前,罗马帝国以征服者的姿态,曾将古奥运会从希腊奥林匹亚强行移到罗马举行。1960年,罗马作为意大利首都,燃起了象征和平与友谊的奥林匹克火焰。古今两届,其意义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参加第十七届奥运会比赛的有5348名运动员,其中女选手1896 年第一届奥运会以来参加比赛人数最多的一次。由于人数众多,致使部分运动员不能参加开幕时的入场仪式,只得坐在看台上观看。

1954,中国奥委会为了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宣布退出国际奥委会,所以本届没有参赛。中国台北队的选手杨传广在十项全能竞赛中获得银牌,这是炎黄子孙在奥运会上赢得的第一面奖牌。

本届奥运会起初只对部分运动员,如马拉松长跑选手,进行兴奋剂检查。后因一名自行车运动员暴死,经尸体解剖,证明系服用兴奋剂所致,遂促使以后各届奥运会加强了这方面的检查工作。




https://m.sciencenet.cn/blog-3032375-995949.html

上一篇:奥运城系列(12):墨尔本--澳洲大陆新金山
下一篇:奥运城系列(15):墨西哥城--高原上的世界大城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1 19: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