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鹰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ingzhang1 农村小伙的回顾与展望

博文

1.2 如何改革让学生头疼的毕业论文 精选

已有 92679 次阅读 2016-4-16 10:04 |个人分类:教育1|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在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毕业论文让学生们感到头疼。教授说毕业论文可以训练一些科研素养,调查文献,了解如何引用和转述别人工作,是一个很好的综合性训练。同学们反映只有约十分之一的大学毕业生选择读研[1], 多数人对科研不感兴趣,凭什么每个人都要写毕业论文?为了防止学术剽窃,一门学术写作课就够了,不必花大半年做一个一辈子都用不上的东西。直接取消毕业论文是个消极做法,我们可以考虑多样性的毕业论文形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培养目标,而且还能对社会产生积极的贡献。

提及大学毕业论文或者毕业设计,很多同学都会诉苦说,大多数大学生可以做的东西本身就没有什么原创性。对于普通学生而言,调研文献和抄抄弄弄并没有什么质的分别,差别只是如何合适地引用、转述和总结仅此而已;好一些的同学可能重复一下前人的结果,补充一些科研论文中被省略的中间步骤;最优秀的可能做出可以发表的科学贡献,但这样的学生在顶尖名校也是为数不多的。同学们也很理性,也知道毕业论文是个综合训练,是毕业章节中一个美好的休止符。可是去劝服自己做一个一辈子都用不上的东西,这样一种形式主义,确实让人内心煎熬与无助。

用金钱去粗略计算一下,如果一半学生的毕业论文是没有新意或者用处的(约350万人),而每个人用大概四个月的时间去做毕业论文,以全国人均月工资3000元来计,这样的浪费就有420亿人民币(350万学生们交的学费有100亿左右,暂且假设学生学到一些东西,不算它浪费吧)420亿元,以人均一年伙食费6000元计,可以解决700万人的吃饭问题,不应该白白浪费吧。

年轻学生多都是热情与理想主义混合体,讨厌形式主义,讨厌中年人在酒桌上的吹牛与夸夸其谈。 他们希望用自己的行为去证明给那些语言的巨人看,社会是可以改变的。而这毕业论文却好像是形式主义的枷锁,让20多岁的青年人无奈地接受做无用功的现实。这样一种毕业的成人礼,是否让人唏嘘不已呢?

教育部的官员,也很支持关于“因材施教”的想法,在高考中进行不断的尝试与改革。这种精神很值得赞同,只是高考是一个竞争选拔的行为,应以保证公平为优先要务,不应该反复修改去折腾学生。与之相对的,毕业论文却不是一个竞争行为,恰巧是实践“因材施教”这个理念的最好场所。大学生最后的毕业论文,没有多少人会在乎得分的高低,所以应该好好利用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不爱科研的人也去做些有益于社会有用的话题与项目。

毕业论文可以用来衔接象牙塔与社会之间的鸿沟:一个大的举措是与社会最紧迫的问题相契合,创造出双赢的结果。一个直接的方案,就是与农村的教育扶贫接轨,鼓励一部分学生自愿去做一些教育农村学生的毕业实践。

鼓励大学生自愿下乡的毕业实践,用通俗的语言就是大学生的“上山下乡”,但是这个上山下乡与用历史上的知青的下乡有本质的不同。历史上的知青下乡,是让知识分子去种田,用体力劳动锻炼知青的意志,放大一点来说把两弹元勋拉去赶牛养马,对中国的综合竞争力的极大浪费。而现阶段把一部分大学毕业论文放到农村去,教育乡村的孩子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把中学阶段的学习与大学学习之间的建起一座桥梁,类似与把两弹元勋拉去教育中国的科技接班人,对两方都有好处。另外由于乡村的人才流动到大城市以后,很多农村孩子都没有多少杰出青年榜样可以学习,这个“上山下乡”实践活动可以树立对农村学生的比较正确的人生观,好处不仅仅在学习而已。

当然这个下乡毕业实践,还需要大学排一些以教学为主的个老师进行监管。一个乡村里可以有一些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合作,心理学,教育学还有科学方向的学生,一起来做一下关于好的教育方法的调查研究,合作写一个实践的论文。而新闻传媒方向的学生,也可以进行实地采访,做一个全方面的中国农村调查报告,这比浮光掠影的采访深入有用得多。与之相对的,因为学生下乡做毕业设计,多出了一些时间和宿舍的空间,可以让乡村教师休个假,在大学里重新充电半年,学习新的理念,也让生活因为交流而更加多彩。

国家也可以适当给自愿下乡做毕业实践的学生一些经济补贴,比如500元人民币一个月的生活费,如果有30%的学生愿意这么做(200万),四个月所需的教育补贴也只是40亿人民币,相当于电影《美人鱼》的票房而已。而这40亿元,因为消费,最后会流动到农村劳动人员手中,另一方面促进了农村的定向扶贫,比直接发钱给农民更加合适,鼓励了农民通过劳动挣取收入,也吸引一部分农民工回乡带孩子,减少一部分的留守儿童数量。

其他关于毕业论文的备选方案也有很多,只以笔者的较为熟悉的物理专业方向举些例子。王竹溪先生的《特殊函数概论》是一本经典著作,像词典一样整理了很多公式,但是因为人力与物力的局限,不一定全部正确,可以让大学生作为毕业论文进行验证。我们中国还缺一个比较权威的网络的科学方向的百科全书,可以作为一个开源项目,由学生进行总结整理,然后最后各个学校的教授进行定稿,这样便具有专业性,而且好处是未来学生也可以受益于这个开源的项目。计算机系的学生可以与会计系学生合作,制作一些开源软件,让小型企业或者个体户可以有一些免费简单可用的报税软件。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很多,我相信如果教育部可以把“因材施教”实现在毕业论文上,热情的大学生,会想出各种各样有用而且值得去做的毕业实践。

或许你的毕业论文依旧是你这一辈子都不会再碰的东西,但是你搭建的光学实验平台或许可以用来教育三届不同的学生,你总结的先秦秦汉诗歌里的文化随笔在学生手里流转,你调试了半年的大海洋流运动模拟程序让学生们有了对大海的渴望……孩子们从你不求回报的努力中获得勇气,追求自己的理想。而你或许在一个工作不顺、心情低落的夜晚,蓦地想起记忆里孩子们从茫然变成微笑的表情,你变得更有力量继续努力生活。

最后修改2016.04.12

 

引用文献

[1] 中国统计年鉴2015年,各级各类学历教育教育学生情况,201641日访问,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5/html/CH2102.jpg

 

 




https://m.sciencenet.cn/blog-3116575-970459.html

上一篇:1.1 前言
下一篇:1.5 渐渐流行的同步性科研指标:自然指数

13 姚伯元 蔡小宁 陈南晖 尤明庆 黄永义 彭真明 lrx guhanxian wqhwqh333 xlianggg ghzhou5676 zjzhaokeqin jiant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6: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