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定胜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olyskyz 哲思天地,人定圣天不胜天:人心要和睦安定,以天理为圣,敬畏天理,尊重良知。

留言板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留言 登录 | 注册


[16]张学文   2023-6-20 11:25
谢谢钟老师了,您对大气气温分布的质疑推进了我形成了下面的认识。博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24-1392393.html
我的回复(2023-6-20 21:34):感谢张老师参与这个问题的讨论,尤其要感谢学文老师您的这种就事论事、平和理性的学术讨论风格,以下是我对这个问题以及您的这篇文章的观点和回复。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234816&do=blog&quickforward=1&id=1392440
[15]张学文   2022-10-17 20:55
钟定胜老师,你好!
我愚蠢的等待着你对我的今年4月的问题的回答,....
而我今天才看到你4月分已经给了回答。我对科学网的留言板太不熟悉了。而你此前的回答,我都没有看到...这都是我的失误..遗憾+对不起
关于具体的问题,我可能自己都忘记了....容我回忆回忆再处理...
张学文 2022 10 17
我的回复(2022-10-18 10:03):好的
[14]张学文   2022-4-9 12:01
欢迎关注 我最近的一个思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24-1333057.html 它可能是你的大气温度递减率问题的另外一个分析角度。
我隐约的感觉: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在引力场中,应当补入一个位能项。张学文,2022 04 09
我的回复(2022-4-10 21:55):谢谢张老师的邀请!这个问题的确与大气垂直温度递减率是紧密相关的。我同意您的这个判断:“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在引力场中,应当补入一个位能项”。关于这个问题,我在“关于《动力气象学引论》一书中有关干绝热递减率推导的评论和回复”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234816-1253207.html这篇文章后的网络讨论中有过相关的论述和讨论。
[13]刘惠   2022-3-16 16:39
钟老师,您好!
我是中科院文情中心的研究生,我们正在调查学术界对社交媒体学术信息的使用和保存情况,故发此问卷,问题不多,恳请您拨冗填写,这将对我们设想图书馆的未来非常有益。本问卷实行匿名制,所有数据只用于统计分析,请放心填写。
链接: https://www.wjx.cn/vj/ea1LBcy.aspx
如果您对相关研究感兴趣,可以给我留言或者邮箱:liuhui@mail.las.ac.cn
再次感谢您!叨扰您了!
[12]张学文   2021-2-3 11:22
欢迎关注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720180-979450.html 博客中该作者关于引力场对气温变化率的影响的分析 张学文
我的回复(2021-2-3 11:49):学文老师,这篇文章我早就回复和评论过了呀,参见:“对《重力场气体温差律及其与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一文的详细评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234816-1251651.html
[11]张学文   2021-1-8 10:05
希望您把自己的博客分类保存。以利他人查询
我的回复(2021-1-8 10:17):已经发表过的博文好像不能再修改博客分类了,我以前都选择的是默认的系统分类法里的分类,没有添加个人的分类标识。谢谢您的建议和提醒!
我的回复(2021-1-8 10:10):好的,谢谢学文老师的建议!
[10]刘大哲   2021-1-1 11:41
新年快乐!
我的回复(2021-1-1 12:21):刘老师新年快乐!
[9]杨学祥   2020-1-2 14:41
新年快乐!
我的回复(2020-1-19 12:23):新年快乐!
[8]杨正瓴   2020-1-1 13:51
祝2020新年快乐!
我的回复(2020-1-19 12:23):新年快乐!
[7]魏太保   2019-11-8 12:41
非常高兴你讨论真理哲学,但很显然你不知道真理,没有真正明白真理的人帮助,人们很难认识真理!欢迎交流!
我的回复(2019-11-10 12:43):那就请你把你所理解的真理当众说说看啊。我对真理的理解已经很充分地在我的多篇博文里公开表达出来了。
[6]陈毅红   2018-10-28 12:02
改革是必要的,但要找到新的更有效的评价指标。去“四唯”是重点是去“唯”,论文、学历、资历在相当程度上能够代表学者水平的,并不是否定它们。对其它人才,如果有特别突出贡献、特别能力、特别水平的,如果不符合论文、学历和资历等条件,也要给人家机会,也就是“不居一个破人才”。
我的回复(2018-10-28 15:27):另外,你要说的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吧?
我的回复(2018-10-28 15:26):是的,你说的非常准确,重点是去‘唯’,并非否定的意思,而应该是以真正的学术贡献、学术原创价值为依据来选拔高层次人才;以学术素养和能力来选拔新人和素人(尤其是学生选拔时)。在年轻人才聘用上,学术素养能力与学术成果应该要并重考虑,当然如果年轻人才已经有具有一定分量的学术成果应优先聘用。
[5]李晓勇   2016-11-14 12:32
尊敬的钟老师,只是在这个博客里认识您。我也引用您的博客的内容给我的学生看。没有了解就没有批判,没有深入精准的了解就没有精彩的批判。对于国学的了解与认识对于国人来说,可能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但是对于大多数,甚至知识分子都是停留在浅显之处。我也是。
不过最近几年深入学习科研的方法的时候,又将自己喜爱的国学的东西拿过来回味,以缓解学习西方社会科研范式的艰深而造成的精神的高度紧张。这个时候才认识到国学的所蕴含的思维过于宏观,进而接触国外学者对“国学”的研究,感到他们基于西方学术范式的研究比较深入。确实,思辨的思维对探索式的、没有更多前人研究基础的所谓“全新的”问题的探索也许优于其他方法。但是,最近深入学习 西方的质性研究方法了以后,当然,这个方法在十多年前就接触了。与国学类似都是处于表层、浅显的认识,没有深入学习。才认识到我们的国学的思辨思维,除去墨家的其余的思辨思维还是比较粗糙的、宏大的,这样也许由于我们国学中的诸子百家在研修学问的时候的目标都是为了“献于帝王家”,对表面的、宏观的社会经济现象感兴趣的原因吧,当然,也有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王阳明。其传世的《传习录》也是备受推崇的,据说在科学素养社会基础很好日本,也有一定的市场。但是也很难真正成为 科学 的工具。
这是我最近学习的最大的感受和体会,也许自己的学识还需要很大的提升吧。
我的回复(2016-11-14 17:10):谢谢李老师的认可和深入思考,关于这个方面的讨论,还是放在博文下的评论里吧,这样更方便,留言板在这方面不太好用,放在博文下也更有利于读者的阅读。事实上,我写“决定聪明程度的四个要素:三个组分加一个催化剂”一文,就是因为在前面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234816-1012866.html一文的讨论中,受你的问辩而引发的,因此专门把这些年来我在这方面的观察和体验总结梳理而成的。
[4]李晓勇   2016-11-13 12:32
比如科学方面的发达与发展,据我所知 像我们普通高校甚至一些国内好的高校的高校老师的科学素养还没有完全建立在 基于欧式几何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基于培根发展起来的因果推断的这样的基本科学认知上来。
至于物质文明,我们的很多大学老师还在为养家活口的生计苦苦算计,好一点的还在为车贷房贷犯愁。
这样的科学基础和社会物质文明的基础的保障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才能解决,而且还需要正确的社会思想导向的倡导。然而,我们这个国家在近代由于积贫积弱和现代科学体系中的逻辑思维和因果推断的这样的基础发源于西方。这样的科学社会的思想的导向还需要一个学习的前奏。这样,这个过程会更加漫长。
我的回复(2016-11-13 21:22):大陆学术界的问题核心不是简单的西方化的问题,中华传统智慧有许多可取之处(比如经常有人抨击辩证法思想,认为这是落后的根本,试问:孔孟之道中的辩证法思想都是要否定的么?易经、道德经、孙子兵法等等许多中国古代的代表性智慧成果里都有大量辩证法思想,这些成果都是要否定的?自己领悟不了辩证法思想的真正智慧,就不要轻易因为有些人错用辩证法思想了而否定辩证法思想本身,现代科学、西方哲学还有不少人包括不少西方人在错用呢,难道也要因此否定西方其他哲学和现代科学?),造成到目前为止中国人对现代科学的智慧创造远不及自己的人口规模的根本原因不是这些,虽然学习西方现代科学是极其重要的。关于这方面的问题,我在前面的许多博文中,以及博文后与博友的讨论中有充分的论述和我自己的观点的表达和论证,就不再次重复了。
[3]李晓勇   2016-11-13 12:19
所谓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就是指科学高度发达发展,已经完全解开人的大脑 智力运作的机制。另外就是物质社会高度发达,所有的人们不在为经济利益、物质的获取而消耗时间和精力,并且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各样的利益纷争。所有的人们 都在 追求 本真。
[2]李晓勇   2016-11-13 12:12
钟老师,聪明 这个概念 更应该是一个 社会科学 概念,因为,正常的人脑据说最好的比如爱因斯坦的大脑也只是开发了5%,不排除基于生物学特性的“聪明”。而且,当前的脑科学领域逐步在解开 大脑运作的机制。也许,若干年后,所谓的科研供工作 就是 一个人的个人偏好的一种职业的选择,当然,这个是基于社会发展到非常高级阶段,也就是说人类智力的科学奥秘完全被解开。
       如果深入读读 爱因斯坦 三卷文集,也许是我以上的理解。因为,最早“科学”与“学术”的开始 就是 源于 西方贵族的。
[1]王毅翔   2016-9-17 21:43
http://www.infzm.com/content/trs/raw/31908
我的回复(2016-9-18 11:44):早就看过这个报道,周光召先生的大部分观点我都认同,持相似观点的人很多,遗憾的是近十年来学界的许多问题不仅没缓解甚至可能加重了。
认同之处就不重复了,有个不太认同之处,据报道中所写周先生提到过这样一问“我们要问:现在的科研选题,是不是针对国家面临的重大问题?”对此,我的看法是,在少数领域,可以这么去要求和进行计划安排,比如涉及国防、生物医药、疾病防治等等,但对于学界的大部分人来说,既无可能也无必要都去参与这类重大问题的研究(绝大多数人想参与进去也参与不了啊),基于兴趣的科研往往更有灵性,成本也低,甚至可能做出更有学术创新价值的学术成果(尤其是从对人类社会的智慧贡献来说)。因此,对普通研究人员,尤其是普通研究人员中的优秀者,该如何支持和遴选,是同样重要甚至可能更加重要的问题。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7: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