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雷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isherray 博士在读,典型弱势群体

博文

不孝有三,读博为大

已有 6768 次阅读 2010-5-1 01:04 |个人分类:观点评述|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读博, 自杀, 不孝, 河南人

??前几天看到一个在读博士的观点,“不孝有三,读博为大”。我的评价有两点:夸大其辞,反映一定社会现实。
??客观的说,我的表达能力不强,只能随便说说,目的也只是随便说说:

1,读博要慎重,特别是穷人家的孩子。
??大多数博士没有经济基础(这里主要指博士补助只有三五百,生活费都不够的大学),对不富裕家庭的父母来说是很“残忍”的,所谓子欲养而亲不待,孝敬父母永远是越早越好;也看到不少男博士因为缺钱引起家庭矛盾的例子,这里倒不是说钱如何如何,不过缺了钱还真是个问题。
??另:年初北清的博士月补贴由三五百涨到了一千,再联系教师公务员涨工资,是不是通货膨胀的先期信号?

2,缺钱不要怕,读博要自主创收。
??还记得上本科时,同学都去做家教,就我不去,而且我家里条件很差,现在想想很惭愧。为什么没去呢?没什么特别的原因,就是没想起来。直到大四下,想换手机,不能再跟家里张口了,于是先在一家创业公司全职五个月,又到同学工作的一家公司兼职四个月,换了手机,给家里买了空调,换了电视,等等等等。我想说的是,挣钱不只是能力,首要的是解放思想。要不历史上的历次革命,先进行的总是思想启蒙运动呢?其次是不能懒,我一同学两口子从04年开始到今年博士毕业,靠自己兼职在北京买了两套房,代价是没有周六日,没有寒暑假,科研也没落下,靠的就是努力奋斗。
??前段时间北邮有个自杀的博士,遗书中这么一段,“自从离开老家以来,其实无时无刻不在想着让您也能来北京吃一次烤鸭,看看天安门和故宫,住上楼房,坐上小车,不用再为了我去捡垃圾、拾破烂,不用再去给人家工地上做饭赚钱瞧人家白眼……”。太TMD可悲了,说刻薄点儿,无能,废物。这个博士用“不孝有三,读博为大”来形容再合适不过。如果家里条件不好,又不想办法挣钱,还非得读博士?那……我忍。
??最后说说适合各专业博士的最简单的挣钱方法,家教,业余时间一个月挣2k问题不大。

3,天朝有妖魔化某个群体的优良传统。
??河南人,女博士,凤凰男,这三个词不用讲,大家都知道意味着什么。我是河南人,从不避讳这一点。以前有个硕士同学在QQ空间里写,耻为河南人,悲怆曰,为什么把我生为河南人?没二话,马上黑名单了。价值观怎么能畸形至此?是不是他到了国外,要“耻为中国人”?(到了那美克星,“耻为银河系人”?)我觉的他应该漂白一下皮肤,免得出国旅游的时候被人认出来是有色人种。
??其实群体歧视这个问题很简单,不管哪个群体,都有好人,都有人渣。做好自己就行了,走的正,行的直,自卑从何而来?对于歧视别人的人的心理,我是不大理解的,也许通过歧视别人来显示为数不多的优越感是动机之一吧。

4,我们都只是社会变革大潮中的一叶扁舟。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几乎没有任何社会保障的大规模下岗,国企私有化,教育改革,医疗改革,大学扩招,房价高企,社会变革正在进行,博士能超然置身其外么?
??看过一篇文章,论述学历贬值的问题。我认为,这是新时代的刻舟求剑。来看几个数字,以北京地区的高等教育为例:第一,2001年北京地区本专科毕业生为55831人,这一数字到了2004年变为99637人,2009年是152336人。和2001年相比,2004年是其2倍,2009年则近3倍。第二,2001年北京地区研究生(包括硕士博士)毕业人数为15294人,2006年是46114人,是2001年的近3倍,到了2009年58780人研究生毕业。扩招规模如此之大,这就意味着,现在能上top2,10年前可能上不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博士很值钱,现在有句话叫“没有考不上的博士”。学历作为衡量人的标准是不完整的,真正的标准是位于整个人群的前百分之几。
??从现有在校生的数字来看,未来至少四年里,北京地区本专科毕业生人数会维持在15万人以上;而研究生毕业生人数将在2009年近6万人的基础上继续增长。毫不夸张的说,近年来就业形势恶化和所谓的“学历贬值”是高校扩招的直接结果。中国最大的国情是什么?人多!80后恰好赶在生育高峰上,这就是潮流,是潮流就顺应吧。

??声明:作者为在读博士,认为科研是最适合自己的职业,于是读博。很简单的


https://m.sciencenet.cn/blog-325473-318289.html

上一篇:推迟毕业还是按时毕业
下一篇:39天,5起校园血案!!

8 武夷山 赵星 曹聪 陈国文 盖鑫磊 孔晓飞 李学宽 韩健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11: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