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hsbj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hsbj

博文

CAR-T疗法中ICANS的分级和治疗

已有 5874 次阅读 2022-7-24 17:45 |个人分类:肿瘤治疗|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CAR-T疗法的第二个主要毒副作用是神经毒性,也称为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症Immune effector cell-associated neurotoxicity syndromeICANS)ICANS 是CAR-T细胞输入后(也可以发生在其他任何免疫效应细胞治疗),诱发的内源性或输注的T细胞和/或其他免疫效应细胞的激活,进而导致了中枢神经系统(CNS)的一系列疾病状态发生。患者可能出现一系列进行性症状和体征,例如:失语,意识和知觉水平改变下降,认知能力受损,运动乏力,癫痫发作和发生脑水肿。通常,CAR-T细胞输注后,ICANS 发生的中位数时间为4天左右。

ICANS的临床表现主要是:伴有意识模糊和行为异常的各种脑病改变,表达性失语症或其他语言障碍,书写障碍,构音障碍,精细运动障碍和其他乏力的表现,震颤、肌阵挛和头痛。在更严重的病例中,患者可能会变得迟钝或有癫痫发作,需要插管以保护呼吸道。在极少数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发生致命性恶性脑水肿。ICANS可能与细胞因子释放综合症(CRS)同时发生,也可能在CRS消退后不久发生,也有患者在CAR-T细胞输注后的长达一个月时间时发生ICANS的延迟性发病。ICANS通常是自限性的,症状通常持续5至17天。ICANS的发病时间、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可能因CAR产品和患者的疾病状态不同而异。

CRS类似,ICANS也建立了其独自的临床分级系统,该分级系统中融合和参照了免疫效应细胞相关性脑病Immune Effector Cell–Associated EncephalopathyICE10级评分标准,ICE是对脑病状态的标准化评估。在ICE基础上,ICANS分级系统也整合了其他神经系统范围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的评估,包括:意识水平;严重运动无力;癫痫发作;以及颅内压升高或脑水肿。根据上述神经系统评估的五个范围,其中任何一个中最为严重的症状对患者进行分级。而ICE评分本身可以用作ICANS发作危险期的每日筛查和判断。

根据近年来CAR-T治疗获得的临床经验,专家对于ICANS(包括所有等级ICANS)的病情检查,评估和支持性治疗的总体建议通常需要:每天至少进行两次常规对神经系统的评估,包括确定对认知评估和运动无力评估的ICE评分; 对于ICANS状态是否改善或恶化需要不断重新评,以便相应地加强或减少治疗和监控; 需要连续监测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C-反应蛋白(CRP),铁蛋白,全血细胞计数,综合代谢指标comprehensive metabolic panelCMP,纤维蛋白原和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激活酶时间( PT/PTT)等; 对那些输入可能引起ICANS风险较高的CAR-T细胞产品(axi-cel或brexu-cel),或癫痫发作风险较高的患者(例如:有癫痫发作病史,患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有脑电图异常或脑肿瘤患者)需要考虑预防癫痫发作的措施; 对出现神经毒性体征的患者需启动神经内科会诊; 抬高床头和采取预防异物吸入措施; 对于≥G2(2级)ICANS的患者需要做脑神经影像检查(有/无造影剂的MRI或CT),对于持续处于≥G3级的ICANS患者,需要考虑每隔2-3天重复做(MRI或CT)的影像学检查; ≥G3级或者某些G2级神经毒性患者需做腰椎穿刺处置; 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精神状态改变需要做脑电图检查,以评估是否有癫痫发作的活动≥G2级的神经毒性也需要做脑电图检查;监测和纠正严重低钠血症。

1.免疫效应细胞相关脑病(ICE)评分

Orientation:对年,月,城市,医院判定:4分(每项1分)

Naming:对3个物体命名(例如:钟表,笔,纽扣):3分(每项1分)

Following   commands:遵从指令(例如:伸出2个手指,闭上眼睛,伸舌):1分

Writing:写出一个标准句子的能力:1分

Attention:反向计数能力,从100,90,80……数到10:1分

ICE 10分:无神经损害; ICE 7-9分:1级ICANS;ICE 3-6分:2级ICANS;ICE 0-2分 3级ICANS;ICE 0分: 由于患者无法唤醒无法进行ICE评估:4级ICANS; * 若ICE评分为0,如果患者清醒伴有完全性失语症,可以分级为3级ICANS;如果患者无法唤醒,则分级为4级ICANS


2. 基于美国移植和细胞治疗学会(ASTCT)分级共识的ICANS分级与处理原则

ICANS 一级 G1

      ICE分数:7-9;无意识抑郁

CRS并发症: 支持疗法和护理:静脉补液和预防误吸措施 

CRS并发症: 托珠单抗8mg/kg静脉输注(大于1小时,不超过800mg/剂量);必要时每8小时重复一次;24小时内限量最多三次剂量;总剂量最多四次剂量;在ICANS患者中重复使用托珠单抗时要小心,首剂托珠单抗使用后可以考虑加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

ICANS二级 (G2)

      ICE分数:3-6;和/或轻度嗜睡,可被声音唤醒

CRS并发症: 按G1方式提供支持疗法和护理;对于使用ICANS高风险CAR-T产品的患者,考虑给与地塞米松10mg IV x 2次,并重新评估ICANS等级;如果没有改善,每6-12小时时重复给药一次;一旦症状改善至 G1级,临床上逐渐减量类固醇激素 

CRS并发症: 若并发≥G2 CRS,需要考虑转至ICU病房;按照G1给予托珠单抗;若首剂托珠单抗无效,可开始使用地塞米松(10   mg IV/每6-12小时)或甲基强的松龙(1 mg克/Kg IV/每12小时);继续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直到ICANS改善到G1级,然后根据临床情况迅速减量

ICANS三级 (G3)

      ICE分数:0-2;和/或意识水平抑制,仅能被触觉刺激唤醒;和/或任何局灶性或全身性临床癫痫发作,和/或任何脑电图显示有非惊厥性癫痫发作通过干预可以消退;和/或神经影像学检查显示有局灶性或局部脑水肿

所有G3患者转入ICU治疗

CRS并发症: 给予地塞米松(10mg IV/每6-12小时/1 dose),或甲基强的松龙(1 mg/kg IV/每12小时/1 dose) 

CRS并发症:按G1级给予托珠单抗;若首剂托珠单抗无效,则开始使用地塞米松(10   mg IV/每6-12小时)或甲基强的松龙(1 mg/Kg   IV/每12小时);继续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直到ICANS改善到G1级,然后根据临床情况迅速减量

ICANS四级 (G4)

     ICE分数:0(患者不能唤醒,无法进行ICE评分;和/或神志不清或昏迷;和/或危及生命的长时间癫痫发作(> 5分钟),或反复性临床或脑电癫痫发作,未能恢复到之间的基线;和/或神经影像学检查表现为弥漫性脑水肿,去大脑或去皮质姿势或视神经乳头水肿,第6颅神经麻痹,或Cushing’s三联征

所有G4患者若尚未进入ICU,需将患者转入ICU,考虑机械通气保护呼吸道

CRS并发症:给予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IV 1000mg/1-2次/每日,连续3天; 若无改善,考虑给予甲基强的松龙IV 1000mg/2-3次/,或替代疗法,持续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直到病情改善至G1级,然后根据临床情况逐渐减量;癫痫持续状态应根据各单位的指南进行治疗 

CRS并发症: 除甲基强的松龙IV 1000mg/1-2次/每日,连续3天之外,按G1级方式给予托珠单抗或替代疗法;继续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直到病情改善至G1级,然后根据临床情况逐渐减量

其他体征和症状,如头痛,震颤,肌阵挛,扑翼样震颤,帕金森综合征和幻觉等,虽然未包括在分级量表中,但都可能在CAR-T和其它免疫效应细胞治疗中发生。需要谨慎注意和有针对性的治疗。对于12岁以下的儿童患者,建议使用CAPD评分来辅助ICANS的整体分级。有报道,在类固醇激素快速减量过程中,有可能出现ICANS的突然复发,因此在类固醇减量期间需要密切监测防止ICANS复发的出现。ICANS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支持性治疗和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托珠单抗(Tocilizumab)不能解决ICANS的问题,甚至可能使ICANS进一步恶化。由于Tocilizumab可能加重神经毒性,因此当CRS和ICANS两者同时发生时,ICANS的治疗可以优先于低级别CRS的治疗。在低等级ICANS病例中,大多的神经毒性无需干预即可自行消退,而对于≥G2级的ICANS,通常可以通过使用皮质类固醇治疗获得改善和逆转。对于24小时内ICANS未显示改善的患者,应重复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脑脊液检查和可能情况下的开放脑压测定。目前,其他几种治疗方法也正在做临床试验研究,包括Anakinra,一种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Lenzilumab,一种抗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人源化轻链抗体,和去纤维钠一种单链多聚脱氧核糖核昔钠盐,具有抗血栓,抗局部缺血,抗炎性反应和促纤维蛋白溶解的特性。希望这些药物能过在ICANS的治疗中发挥作用。

 




https://m.sciencenet.cn/blog-3302154-1348608.html

上一篇:CAR-T疗法中CRS的评估,分级和处理
下一篇:从Silicon Valley(硅谷)到 Cellicon Valley (细胞谷)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0: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