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qdai 上海大学教授

博文

学习漫谈(25):读书的三种境界——沉入 沉浸 沉醉 精选

已有 10371 次阅读 2011-4-23 07:23 |个人分类:寄语学子|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学习, 读书, 境界, 科技书, 沉入

近日,博友们就如何在读书中寻求快乐问题进行了议论,谈了各种体会,有些评论很有见地。有一位博友说:“很多事情并不无趣或难以做到,只要进去了,忘我了,就快乐了,读书也是如此吧!”说得极有道理。这段话引发了我对读书境界的一些联想,我认为,读书有三种境界——沉入、沉浸、沉醉,下面展开来说。

 

先对“读书”做个界定。在科学网上谈读书,主要指的是读科技著作。

设想一下:一本畅销的长篇小说和一本大部头的科技书同时摆在你的面前,你会先读哪一本?老实说,我会优先惠顾前者,因为读来更有兴味。我前面说过,后者相对来说要乏味一些、难读一些,一开始较难激发你的阅读热情。这就有一个投入问题,也就是说,你是否乐于“沉入”科技知识的海洋。

记得一年半以前,我在乐乎论坛发了题为“周末闲话:有些事情不喜欢做也得做”的博文(参看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128749.html),这里摘引其中的头几段:

“每年组织教师进行体检,是学校里做的最得人心的一桩事情。今年本校的体检已近尾声,不由得想起去年体检时的一件趣事。

去年的金秋十月,我去体检时,走到男科检查室,看见里面排着长队,我想起上半年另一次常规体检中,已做过男科检查,就全身而退。随口丢下一句:‘我不喜欢这项体检。’房间里马上有一位老师回应:‘谁喜欢啦?’引来一场哄堂大笑。

现在想想,人生在世,要做多少事情!其中,有喜欢做的,有不喜欢做的。有些事情(例如,吃喝拉撒睡),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谁都得做,不在本文议论之列。除此之外,做与不做,有一定的自由度。例如结婚,电视里说,上海人的结婚意向在逐渐减弱。

然而,有些事情总得做,选择的自由度很小,例如在一定的岗位上做工作(当然,退休了就随自己了)。有些事情,不喜欢也得做,比方说,命运把你安排到高校老师岗位,你不大喜欢,为了养家活口,就得硬着头皮做。”

 

回到读书问题。谁都知道,读科技书是一件苦差事,一上来就喜欢的人较少,要自愿地“沉入”,得有一种内在动力。这里引用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J. Lamark, 1744~1829)的话:

观察自然,研究它们所生的万物;追求万物,推究其普遍或特殊的关系;再想法抓住自然界中的秩序,抓住它行进的方向,抓住它发 展的法则,抓住那些变化无穷的构成自然界的秩序所用的方法;这些工作在我看来,乃是追求真实知识的唯一法门。这等工作还能给我们以真正的益处;同时还能给我们找出许多最温暖、最纯洁的乐趣,以补偿生命场中不能避免的苦恼。

与青年朋友交流时我常开玩笑地说,要是你碰到了“生命场中不能避免的苦恼”,例如失恋,那就去做学问、追求知识吧,它会给你“许多最温暖、最纯洁的乐趣”。

要“沉入”读书,认识到其中有乐趣很有必要。读着读着,你就会进入第二个境界,沉浸于读书的快乐之中。当然,大快乐会姗姗来迟,一般小快乐会先找上门来。比方说,解岀了一个难题,弄清了一个概念;接着是“中快乐”,弄明白一门学问的内涵,用读来的知识,萌发了一个idea,解决了大一点的问题,写出了一篇小论文;再坚持下去,“大快乐”会接踵而至,在学术上有较大的发现,发表了大一点的论文,成果得到学界的承认,自己对所从事的学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样就进入了读书、做学问的良性循环。

更高的境界是沉醉于读书,从中尝到无上的乐趣。说到“沉醉”,我就想起陈景润走路也在想哥徳巴赫猜想问题,以至于撞上大树的故事。当然,我们不能那么绝对,至少在马路上行走时不能那么沉醉,不然有遇到车祸的份儿。幸亏当年陈景润走的是静谧的中关村林荫大道,要是今天在取而代之的北四环西路上走走看?不出事才怪呢!

我听过基金委数理学部副主任孟庆国研究员的一个报告,他认为,学术上岀成绩、岀成果、岀成就是三个不同的层次:轻松投入,出成绩;心无旁骛,出成果;痴迷专注,出成就。我将其戏称为“孟氏定律”,此定律颇有一点道理。若与本文所述相联系,不妨改写为:沉入,出成绩;沉浸,出成果;沉醉,出成就。这就表明,读书的三境界会有不同的效果。

 

我特别喜欢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所说的做学问三境界,曾多次引用,在本文的末尾,再次引用他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名言:

三种境界

王国维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人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这一论述中引用了三首宋词中的词句,分别出自晏殊的《蝶恋花》、柳永的《蝶恋花(凤栖梧)》和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确切地描述了做学问的渐进的三种境界。希望朋友们细细把玩这些话,体会其中的深刻涵义。

 

附记:今天是“世界读书日”,谨以此文参与之。

 

写于2011423日晨



读书荐书
https://m.sciencenet.cn/blog-330732-436361.html

上一篇:学习漫谈(24):怎样快乐读书?
下一篇:学习漫谈(26):理工科学人缺少什么真才实学——谈学习真本事

27 董焱章 张伟 文双春 王中任 吴吉良 刘用生 罗汉江 左正伟 张乾兵 徐耀 张月婷 杨继平 许培扬 李伟娜 张钫 余昕 孙学军 王芳 屠涛 张珍 孟凡成 pla fqk6166 mbb zere tangjian ahsys

发表评论 评论 (3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14: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