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qdai 上海大学教授

博文

基金申请新议-13:“第三世界”如何实现“咸鱼翻身” 精选

已有 11816 次阅读 2012-2-14 06:40 |个人分类:科研方略|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基金申请, 咸鱼翻身, “第三世界”单位

昨天的“基金申请专题”在线访谈十分热闹,在两个小时的交流中,总共提出了788个问题,有269条回复。今天,只想谈谈其中的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处于“第三世界”的单位如何取得基金申请上的突破?

这个问题缘起于网友的如下提问:“我们是同样的兄弟单位,我们单位经常申请不到,所有人全军覆没,最多的年份2个人申请到。兄弟单位每年却有10几人拿到。我真不能相信,我们单位的年轻人就那么没水准,水平就真的比兄弟单位的年轻人差那么远?所以还是怀疑有不公平存在。各位专家怎么看?

我的在线回答是:“主要原因恐怕是单位组织不力,未抓预审环节。据我所知,上海有些高校(如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等)抓了专家预审之后,获得的基金项目成倍增加。越是总体较弱的单位,越应预审。靠‘单兵作战’,很难取胜。另外一个因素是信息渠道不够畅通。这里与公平性似乎无关。

文双春教授的在线回答是:“从研究基础和研究条件等方面考虑,单位特别是申请人所在团队的因素对申请可能有一点影响,但很小。基金的评审主要是看申请人(包括项目组)的情况,评审的依据是标书,而不是单位。水平不是决定因素,水平高,不一定提出的课题就比水平差的好。所以水平相当的年轻人,拿没拿到基金,要从基金标书上找原因。关于公平,个人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现实也许有不公,但我们要在理想的公平前提下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这样对自己才会更有利,一味地抱怨不公无济于事。

本文准备就此作一些进一步发挥。

 

首先应该指出,基金项目评审中,原则上要求对各个单位一视同仁。基金委还要求向弱势单位倾斜。记得我有一次参加力学学科的基金项目的会议评审,在最后的评审组全组总评阶段,发现项目额度尚未用完,还可以再批准一项,就要求评委从各个分组的“候补”项目中选定一项,当时候补呼声最高的有两项,一项来自顶尖的名牌大学,一项来自西部的名不见经传的XX师范学院,两个项目的水平旗鼓相当。讨论时大家认为,应该倾斜于弱势单位,投票时,全票通过了将项目给XX师范学院的那位申请者。三年之后,在一次学术会议上我遇见了这位申请者,他告诉我,由于他拿到了他的学院的第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不久就从讲师破格晋升为教授,成了学院的骨干教师。基金委力学处还对基金项目的几个大户做了限项规定,限定它们每年获得基金项目数目的上限。

 

话虽这么说,处于“第三世界”的大学或研究机构,在申请基金项目时总体上还是处于劣势。

国内大学没有“第一、二、三世界”的公开说法,但人们私底下还会这么分。例如,我就常把上大列为“第二世界”大学。我校有一位校领导调到一所小一点的大学当校长,有一次我遇见他,他告诉我,他总算知道“第三世界”大学是怎么回事了,就是与上大比,还差一大截呢!因此,高校实力的差别是客观存在。我听基金委的一位朋友说,希望在基金分配上尽可能做得公平,尽可能“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然而,实际上,“基金大户”还是不多的二三十家,有些弱势单位经常榜上无名。

诚如文双春教授所说,单位的实力对能否拿到基金项目有一点影响,但很小。世界上没有绝对公平的事情,主要应从标书上找原因。我同意这个看法。然而,这种强弱不匀的情况能否改变?弱势单位能否实现“咸鱼翻身”?答案是肯定的。当然,它们一时无法像“基金大户”那样“日进斗金”,但至少可以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先来分析一下弱势单位拿不到基金项目的原因。

一是弱势单位的实力确实不如优势单位,软硬件条件不如“领头羊”,特别是基金申请的团队实力有明显差距。

二是弱势单位对基金申请的重要性和可改变性认识不足,存在一种无所作为的倾向。

三是弱势单位的人员多少有点妄自菲薄的感觉,总觉得技不如人。

四是多数弱势单位的学术交流做得较差,缺少科研氛围,对外界信息了解得较少,尤其在基金申请方面,对如何取得胜算心中无数。

五是由于弱势单位领导的不作为,在基金申请方面处于“一团散沙”的状态,听凭基层人员“单兵作战”,希冀“鱼儿自己撞进网里来”,具体地说,如本文一开始所指出的,不去务实地抓组织引导和层层预审的工作。

以上五个因素中,第一个一时难以改变。第二三个需要在观念上作改变。第四五条则是行动措施问题。要“咸鱼翻身”,需要改变无所作为的观念,切切实实地抓好实际组织工作。本文着重讲第五条:建立基金申请中的预审制度。

 

关于基金项目的预审,不少单位有一些成功的经验。

以上海大学为例,从2001年开始,校领导就十分重视这一预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经过多年的层层预审,这11年间,全校获得基金项目总数和总经费数大致以每年15%的增长率递增。

我在访谈中提到的两所大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例如,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是名不见经传的大学,2007年之前,总共拿到4项基金。由于学院领导重视,措施得力,近四年来,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分别是471216项(数字上可能略有出入),其进步不可谓不神速。他们把全院的老教师组织起来,对每年的基金项目申请书进行细致预审,本校的力量不足,还延请校外专家参与预审,并要求申请者根据预审意见进行细致修改。所以,所增加的项目决非“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另外,我们还应该看到,随着形势的发展,已毕业的海内外博士等人材在国内求职的越来越多,而一些优势单位的高档人才渐趋饱和,进入门槛越来越高,许多优秀求职者不得已而求其次,使得国内二三流高校或研究机构的新进优秀人才越来越多,因此,这些单位的青年基金项目数增长得最快,这说明,在一些弱势单位,一批优秀科研人员和研究团队正在迅速成长。我在预审基金项目时发现,这些单位中出自名校或名师指导的,标书都写得较好,中标率也较高。

 

综上所述,情况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指导思想对头,组织措施有力,弱势单位在基金申请方面的“咸鱼翻身”有极大的可能性。

以上是个人见解,愿听听博友们的高见。

 

写于2012214日晨



基金申请
https://m.sciencenet.cn/blog-330732-537150.html

上一篇:科学网将送来一场“及时雨”:基金申请在线访谈
下一篇:基金申请新议-14:八问八答 抛砖引玉

23 吕喆 吴斌 吕洪波 罗汉江 马磊 董焱章 褚海亮 梁建华 毛克彪 谢鑫 徐绍辉 于雪涛 柯蓉 郭保华 秦四清 唐常杰 施泽明 林中祥 覃森 张卫 龙涛 chinasciens zysyz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4: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