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junf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ujunfu

博文

编百科全书有感

已有 2376 次阅读 2018-2-27 16:40 |个人分类:科技漫谈|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百科全书

编百科全书有感

201704A期《百科知识》上发表《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执行总主编杨牧之文章《〈中国大百科全书〉: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宣布了正在编辑该书第三版的消息。

该文说,2011115,国务院办公厅回复原新闻出版署,同意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通过建立数字化编纂平台,编纂发布和出版网络版、纸质版……这真是出版界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一件大事。”

我是2015年知道这个决定的,从那时开始,我参加编辑中国大百科全书三版的编辑工作,负责一个二级学科,直到今年预计基本完成。第一个感受是时间拖得太长不好。你委托一位作者撰写条目,说不着急,结果他真的不急,很快就忘记这档子事了。

第二个感受是这种条目不好写。我主张的这种百科全书要有科学性、综合性、普及性和人文性。一般作者体会不到这些要求,甚至没看过百科全书,当然无法掌握。他们撰写的多类似于专业百科全书的条目,一般人不易看懂。实际上,即使是专业百科全书,也很难做到深入浅出。还有一些作者,写基金申请和奖励申请写惯了,写文章是用来表功,总是按这个套路写,就更是离题万里了。

但我一直担心的是另一个问题。这里说一下这《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历史。

这书的第一版是1970年代末开始编辑出版的,我曾为其撰写一个条目。当时的社会氛围也有利于编书,许多大学者也鼎力支持,亲自撰写条目。这个第一版是纸质版,按学科出版,一共74本。缺点呢,一个是一些内容还是像专业百科全书。从按门类组织稿件这种方式也决定了这点。另一个是一些文科条目的科学性不够。这且不说。

第二版是本世纪初编辑出版的,是网络版,按拼音字母排,也出了纸质版,但在书店里和图书馆里很少看到。少数学科如物理学出了专业本,印刷质量远超第一版,据说是物理学界自己凑钱印的。说是网络版,其实是电子版,因为在网络上找不到。总之这个二版影响不大。这个二版我没参加撰写,只参加了部分审稿。

按照世界上大百科全书的规范,应该是按字母排的,按专业排是专业百科全书,况且按照中国的分类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阙如。但是从一版到二版却有个问题。

我曾统计第一版的物理学部分和其他学科如力学、化学、电子学、电工学条目的重合度,发现有很多条目是重合的,当然由于作者不同,内容有所不同。如果按字母排列,当然不允许这种重合。第二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第二版在一版基础上简化,减少了条目数,避免了这个重合问题,每个条目也予以简化,内容更加通俗。

再说这个第三版。我们是物理学这个一级学科一起开会的。第一次开会说的很清楚的两点。一是网络版,二是条目数要比一版和二版加起来再乘2。没提纸质版的事。

如果是网络版,条目多一些自然没问题。但是,条目多和网络版本身存在矛盾,就是条目重合问题。这些条目由谁写?在一级学科内部容易调剂,但是一级学科之间,连面都未见,如何平衡?我们一级学科的领导说,不管这个,我们自己写自己的。

譬如某一条目,我们写了,力学学科也写了,甚至天文学科、地球物理学科也写了,到了网络版,用谁的?

他费了老大劲写这个,你不用他的,岂不是骗他吗?如果这个人又是个谁也惹不起的大权威怎办?

再者,也不只是个用谁的问题。我们说是重合条目,一般指名称重合或部分重合。其实,即使是名称重合,在不同学科其内容可能侧重不同。选择其中一个未必恰当。

后来开会,又说也要出纸质版,更使问题复杂了。第一版74本,占一个书架。这三版是一版二版条目加起来乘2,要印多少本?印出来有人买,有人看吗?但对这个疑问领导不急,他们说,选择一部分就行了。但是选择哪些条目、摒弃哪些呢?当初的条目数扩充实际上是将原来的条目分细,一个条目的内容分开两个。你如果只选择其中一个会使这个全书的知识体系不完整。

所以问题是,条目多的网络版和条目少的纸质版,是根本不同的两部书,不能一起编辑。编辑其中一种,也必须先确定这个条目选择和作者问题,不能写了再说。

这些严重问题,我发现,所有有关领导均未认识到。他们有时到会发布指示,全是云山雾罩的一套废话。

例如我们去年召开的第六次编辑会议,有编委会大领导到场并传达更大领导的指示。可惜我们这些人平时不看新闻联播也不看报(手机倒是经常玩玩),没听过大领导的名字,没留下什么印象。再说他传达的主要内容是:“即百科全书的建设要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不变’,就是传承优良编纂传统,坚持一贯的原则要求,在政治方向、学术品位、精品追求上不能变;‘变’,就是要适应时代发展,强化互联网思维,在内容、形式、服务上求新求变。”这些话可以用在任何地方,没什么价值。

这领导本人的指示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也是空话,我操心的问题一点不沾边。例如:“《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是网络版和纸版同时进行。不同于维基百科、百度百科等已有网络百科,《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的定位是‘高端的、学术的、权威的’。在这一基础之上,运用多媒体内容,建设有声、有色、有形的百科全书。”

第二部分则有新意。他说:“第三版的一些构想,《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未来可分为三个版块来建设,即专业版、专题版、大众版,物理学科正在进行的是当中的专业版块。”

我想他是顺口说的,没怎么思考。我当面要他解释这“三个板块”什么意思,他也说不出什么来。

就凭这样的领导,这样的百科全书什么前途,是可以想象的。我想第一种可能是成了烂尾工程,第二是胡拼乱凑出来一部四不像的东西。不是有一个重复的问题吗?他们说,谁先写出来上谁的。

再深入探讨一下问题的实质。举个例子,有“富兰克林”这么个条目。这个人既是个历史人物、政治家,也是个科学家。那么,由谁去撰写这个条目呢?一种方法是找一位历史学家和一位科学家共同撰写。且不说这种合作是否成功,这种组织工作的工作量就太大,因为这种条目多的很。最好是找一位熟悉历史的科学家,或者热爱科学的历史学家单独撰写最好。但是这样的人难找。

很典型的条目是“结”(knot)。它是一个数学上的拓扑学问题,也存在物理性质,就是受力问题。古代的结绳记事涉及古人类学,结的发达时期正是大航海时代,结在中国作为扣袢使用,在当代则有“中国结”作为传统文化载体,至少涉及六个领域。所以,你请什么人来撰写这个条目呢?而这样的条目正是大百科全书的代表条目,百科全书的魅力就在于此。

根本问题是现今缺乏这样的通才。不但中国,由于学问的发展和发达,“知识爆炸”,外国也面临这样的问题,所以网络版的维基百科采取“群众运动”的编纂方式。我国举国体制,航空母舰能造,百科全书为什么不能造?其实呢,我国还真不具备编纂百科全书的条件,它比航空母舰难得多。物理学相对还比较容易,更难的其他一些学科。

再说点花絮。据说,一个条目的稿费是大约100元,可能是从稿酬条例算的。我在会上说,这100元是对作者的侮辱(钟点工一小时30-40元),不如不给,或者发一些纪念品更好。但他们坚持这样做。整个计划的预算似乎是几个亿,比航空母舰便宜多了。

还有一个“哥德巴赫猜想”,就是谁当主编。第一版是胡乔木,第二版的周光召,还都算有些学问。胡乔木全国都知道,周光召物理学界知道。据说是文科理科轮流坐庄,但不知这次到哪里找这样的一位知名人士。上次开会已经有人透露了,似乎是没听说过的一位,而且我老年痴呆,很快就忘了,所以不能告诉大家。




https://m.sciencenet.cn/blog-3322197-1101467.html

上一篇:CT-6和CT-6B装置始末15
下一篇:关于《磁约束等离子体实验物理》一书的出版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3: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