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gxingsh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ongxingshan

博文

颠覆传统教育理念,培养一流创新人才

已有 12714 次阅读 2018-7-9 09:06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颠覆传统教育理念,培养一流创新人才

                                                            金振奎1 金明2 贾若溪2

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中国的教育,源远流长。欧美的教育模式先进,但不一定最好,我们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不能总跟跑。要培养出一流人才,要让中国的教育领先世界,就需要、也完全有能力创建全新的、独一无二的教育模式。

1. 传统教育理念的缺陷

教育理念决定了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置,对人才培养有决定性影响。千百年来,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是:“教育就是知识灌输”(说好听些,是知识传授)。从小学到大学,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都是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制定的,推行的是“知识灌输型教育”(可简称知识型教育),教育目标是培养“有知识”的人。

例如,小学里开设的课程是: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与社会、音乐、美术、体育等;中学里开设的课程是: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地理、生物、音乐、美术、体育等。到了大学,开设的课程是: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各类专业课等等。这些基本都是灌输知识的课程。尽管口头上喊“素质教育”,但始终没有有效的具体举措,没有获得多少实际效果。

“教育就是知识灌输”这种教育理念带来的负面影响有:

1)导致惰性思维,养成了依赖的习惯

由于从小到大一直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课后又忙于补习班和写作业,学生们丧失了很多天马行空、发散性自由思考的时间,丧失了很多想自主安排的活动,习惯了被动地接受知识、被动地接受安排,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使思维变得僵化、懒惰,依赖性严重。这种填鸭式教育抑制了好奇心,磨灭了提问的冲动,阻灭了许多奇思异想。上课、听报告很少能提出有深度的问题;课堂不活跃,基本研讨不起来;很多硕士和博士,如果导师不告诉他们思路,不安排具体工作,就不知道该干什么等等,都是这种习惯的体现。从这个角度说,教育不是培养人才,而在某种程度上是毁灭人才。

前不久,一个朋友曾给我讲过他孩子的故事:他的孩子在3岁多时,有特别多的为什么,诸如小汽车顶上为什么有的有顶子(出租车),有的没有,等等。尤其在外散步时,她的为什么特别多。上学后,这种为什么开始也有,比如学了锐角、直角、钝角后,她就问老师大于180度的角叫什么角时,老师很不耐烦地敷衍过去了。这对孩子的打击很大。后来他也逐渐发现,随着孩子 “学” 的知识的增多,“为什么”却越来越少了。 这说明,学校里只注重传授知识,应对考试,不注重保护好奇心,不注重培养兴趣,因为这与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无关。

2)浪费了大量宝贵的青春时间

知识不用就会忘,教了白教,学了白学,浪费了大量时间,尤为可惜的是,这些时间都是青春期的时间,是创新力最旺盛、效率最高的时间,是最宝贵的时间。过来人都可以回忆下,从小学到大学,除了常用的知识,还能记得多少?教了那么多知识有什么用?因此,“教育无用”是有一定道理的。

3)导致人才培养重心错位

社会上普遍重视大学教育,认为大学教育是能否成才的关键。笔者认为,这种理念是错误的。一个人能否成才,关键在12岁(第一个生理周期)以前的教育,而非大学教育。据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研究:一个人的智力在4岁前获得50%,在47岁间获得30%,剩余的20%则在717岁间获得。因此,17岁前属于“可塑期”,或者称“定型期”,其中7岁前的可塑性最大,属于教育的“黄金年龄段”。随着年龄增长,可塑性急剧下降。

树小的时候有弯,可以矫正过来,但长成大树后就不可能了。杂技演员的腰很柔软,好像没有骨头,这都是从小练就的,成年后,就不可能练到那个柔软度了。这些例子都说明:人在小的时候,像一张白纸,可随意塑造。但随着年龄增长,教育改造越来越难。一个人能否成才,关键与小时候的教育有关。

但现实是:学前和小学教育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现在教育部开始重视了),从大学到中学、小学、幼儿园,教师的学历总体上是依次降低的。这种现状源自“教育就是传授知识”的理念。幼儿园和小学教授的知识简单,自然也不需高学历的教师,没有意识到创新性思维和各种能力才是教育的核心,没有意识到教育有黄金年龄段。

2. “能力型教育”的内涵

教育应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应推行“能力培养型教育”(可简称能力型教育),教育目标应是培养“有能力”的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然思想品德、心理和体育同样重要,在此暂不讨论。)

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应制定“能力型”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即针对各种能力的培养,设置相应的训练课程。例如,培养的能力可包括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举一反三能力、提炼总结能力、表达能力、组织领导能力、抗挫折能力、危机处置能力等等。相应地,可以设置“创新能力训练课”“提问训练课”“举一反三能力训练课”“演讲和辩论训练课”“福尔摩斯逻辑推理训练课”“研究论文写作训练课”“组织领导训练课”“交际能力训练课”“矛盾调解训练课”等等。考试应包括考查多种能力的内容。当然,知识灌输型课程仍需保留,但应压缩学时,精简内容。

可能有学者会说,各种能力培养应融入到每门课的课堂教学中,不必开设专门的训练课。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行的,因为不同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更主要的是,很多教师没有训练学生能力的积极性和时间,因为要在规定学时内把课程内容讲完。因此,笔者认为,制定能力型培养方案和能力型课程体系,开设专门的能力训练课,才能更容易达到能力培养目标。

现举例说明能力训练课的内容和教学方法,抛砖引玉:

1)创新能力训练课

这门课首先要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怀疑一切的思维习惯+独出心裁的做事习惯。

怀疑一切的思维习惯训练方法:不要轻易相信任何人(包括院士、各种大牌教授、学术权威等)的观点,只相信事实和证据,“用事实说话”;牢记“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一名言,举出一些权威的、经典的观点后来被证明错误的实例,以及一些古代圣贤(如诸葛亮)犯的错误。

独出心裁的做事习惯训练方法:首先给出一种做法或观点,要求学生必须提出不同的做法或观点,训练学生不循规蹈矩、不按常理出牌、喜欢标新立异、喜欢与众不同的习惯。即使在家做菜,也不要按照菜谱去做,而是自己创出新花样、新菜品。“按照菜谱做菜”应是一种耻辱。

总之,要想尽各种办法,让创新意识深入学生骨髓,让他们时时处处、无论大小事情,都想创新,都想与众不同。

2)提问训练课

老师可在课堂上用半节课讲一个故事或描述一种自然现象,然后让学生提问,尤其是“刨根问底”的连续诘问,并鼓励学生尝试自己给出答案和解释。

如何教授学生提问呢?可采用下列方法:

①让学生读一篇论文或文章,针对每一句话问个为什么,直至找到答案。有些学生写论文时,常常连文中出现的名词、概念或术语都不知道啥意思,一看就是抄来的。如果你能回答每句话的为什么,那么文章就严谨了。

②针对观点和结论提问。针对每个观点、每个结论问个为什么,看看列举的证据是否足够充分,是否使观点或结论具有唯一性,而不是多解性。

③针对观点或结论所依赖的“基石”提问。基石即观点或结论所基于的实验数据、资料、前提等,如果基石错了,自然观点或结论就错了。通过“这些数据是怎么得到的?”这种提问,可以审查其实验方法是否科学,实验程序是否正确,得出的数据是否可靠。

④针对得出的认识或规律的适用性进行提问,例如,“你的XX结论在什么情况或条件下正确?”

⑤根据演讲者或文章陈述的数据资料或结论,进行“联想式思考”,看能否得出另一个看法。

这门课能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培养学生爱提问的好习惯。爱提问是好奇心的体现,是创新能力的体现。能提出问题,说明学生是动脑思考了,而且发现了问题。

考试时,可叙述一个故事或描述一种自然现象,让学生提出一定数量的问题,并自己给出答案。教师根据平时和考试时所提问题和答案的质量给出考试分数。

这门课的成绩可反映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发现人才。教育不仅要培养人才,更要发现人才。

3)举一反三能力训练课

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的习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却难以训练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因为这些问题已经出好了。

在教学中,很多教师不注意训练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导致应用能力较差。例如,一道题,只要学生解出了这道题并给出了正确答案,就得满分。这样容易使学生养成想到什么解法就用什么解法的习惯;遇到一种现象,想到什么解释就用什么解释。这种习惯是不好的。应该要求学生,在解题时应找出所有解法,然后选择最简单的解法。去北京的路有多条,不能看到哪条走哪条。应把所有路都找出来,选最合适的一条。一道题找到3种解法的训练,比让学生做30道题要强得多,因为这可以训练学生考虑全面的思维习惯。对一种现象,应想到所有可能的解释,然后通过逐一证据比对和排除法,找出最可能、最合理的解释。

4)演讲和辩论训练课

这种课程,可以让学生上台演讲,陈述一个观点,然后让其他同学批驳,同他辩论。

这门课可训练学生的演讲能力、应变能力和对某个观点进行批判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吹毛求疵”,学会由一个不起眼的小问题出发, “上纲上线”,无限联想、放大,最终导致对方的观点或成果大幅贬值甚至错误。通过这种训练,可以让学生自己学会“换位思考”,在写文章或演讲时更加严谨,防止被别人挑出毛病。

5)福尔摩斯逻辑推理训练课

这门课可以让学生做一种游戏,例如前些年在学生中流行的“警察抓小偷的游戏”,通过察言观色,通过观察细节,进行理性的逻辑推理分析,找出“小偷”;也可以让学生阅读、分析一些描述资料,通过分析,得出认识。

这门课让学生学习侦探福尔摩斯破案用的严密的理性推理分析方法,并应用到科学研究中。通过这门课,训练学生观察、描述细节的能力和将看似无关的细节联系起来的能力,练就一双“鹰眼”,成为优秀的科研“间谍”。“魔鬼存在于细节”,细节往往暴露真相,决定成败。

6)研究论文写作训练课

让学生(包括中、小学生)把物理化学等各种实验、调查报告、综述报告、实习报告、科技创新、毕业设计等写成论文,反复训练。其实,研究论文写作与文学文章写作有一定相似之处,都是为了表达一个观点,并让读者信服。但研究论文更能训练逻辑思维。

论文写作是综合训练多种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拟定题目和提出观点可锻炼创新能力;写摘要、关键词和结论可锻炼提炼总结能力;写研究意义可锻炼洞察能力;写研究现状可锻炼文献查阅和分析总结能力;现象描述可锻炼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观点论述可锻炼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提炼总结能力;图表美观可锻炼审美能力。写论文可养成质疑、换位思考和说话有依据的习惯。

会写论文 = 会做科研 = 遇事有办法+做事有思路。会写论文是成才、成功的关键,是真正的起跑线,越早越好!中学生学会写论文,到了大学将如鱼得水。受过论文写作训练的中、小学生,哪怕这种训练是非常初级的,也将使他们与众不同。

论文写作训练比任何一门课都重要,甚至比实习重要,比毕业设计重要。应给中学生(甚至小学生)、大学生、研究生开设这样的课。论文写作训练是让培养质量发生质变最有效的方法,是我国教育领先世界的重要途径!

需要指出,写论文是训练科研能力的手段,不是科研的目的。掌握了科研方法的科学家,其科研工作应以解决问题为目的。

7)组织领导能力训练课

这门课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组织领导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对一个人的成才很重要。

首先,向学生介绍组织领导的技巧,应注意什么问题,如何把一个团队领导好。

然后,让学生组成团队,自己组织一些活动,这些活动内容应该有创新,看能否把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并把事情做好。

此外,学校应让每个学生都当一回班干部或校学生干部,每届一个学期。这样做的好处是:让更多的人得到锻炼;把常年担任干部的学生解放出来,有更多时间从事科研、学习。

8)交际训练课

“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人在社会上不可能是孤立的,必须与人打交道,与人相处。这门课的目的是训练学生与人打交道,与人相处的能力,即团结人的能力。

首先,向学生介绍团结人的技巧,应注意什么问题。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临时模拟社会上确实存在的各种交际情形,进行交际,并让其他同学和老师进行点评。

9)矛盾调解训练课

矛盾无处无时不在,如同学之间的矛盾、师生之间的矛盾、同事之间的矛盾、与领导之间的矛盾、与遇到的陌生人之间的矛盾,等等。能够处理好各种矛盾,有助于成才、家庭和谐、社会和谐。

这门课的目的是训练学生调解矛盾的能力。首先,向学生介绍调解矛盾的技巧,应注意什么问题。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临时模拟各种矛盾,然后进行现场调解,并其他同学和老师进行点评。

总之,要分析总结出成才必须具备的条件,然后针对每个条件,对学生进行训练。

3. 教材——实现能力型教育的重要手段

有关部门可组织精兵强将,针对各种能力训练,编写一套训练教材,让教师按照教材去训练学生。

好老师对提高教育质量固然重要,但全国那么多学校,从哪里能聘到那么多好老师呢?所以,好教材才是实现能力型教育的重要手段。

4. 能力型教育的重要意义

欧美将高等教育分为三段:本科、硕士、博士,并认为本科学习、硕士应用、博士创造专业知识。听上去很有道理,其实不然,因为学制太长,也没有必要。正常情况下,本科4年,硕士3年,博士3年,共10年。我国很多高校,博士已经默认4年,有的因论文而延长到6年甚至更长。

高等教育的学制太长了(其实英美的硕士已经降为1-2年)。大家普遍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精力和创造力最旺盛的阶段是18-35岁之间。有人统计过,取得化学诺贝尔奖成就的平均年龄是32岁。博士毕业就30岁左右了,工作不了几年,还没有积累多少实际工作经验,就过了精力和创造力的高峰期了,把创造力的黄金年龄段浪费在了课堂里。这势必影响取得重要创新成就的概率。就像一个人,在身强力壮的阶段或更早就掌握了技艺,其劳动生产率才会高。如果到了年老体迈阶段才学会技艺,会干活时却力不从心了。

因此,掌握科研思路和方法越早越好,工作越早越好。其实,社会才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学。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战斗中成长,在实践中磨炼,才是最好的成才之路。牛顿没有上过研究生,在上本科时就开始研究,22岁时提出了广义二项式定理。屠呦呦没有上过研究生,却是我国唯一一位科学诺贝尔奖获得者。我国很多老一辈科学家(如袁隆平)没有读过研究生,却一样取得了非凡成就。

如果能力型教育得以贯彻实施,在本科阶段甚至中学阶段就掌握了科研思路和方法,就没有必要上硕士和博士了,而应立即参加工作,为国家节省大量教育投入,并且更易取得重要成就。笔者认为,这种情况下,应取消硕士和博士阶段,或保留很少名额,只让那些确实出于对某个研究方向感兴趣的学生继续深造,跟着确实有水平的老师继续深造。

能力型教育将会让学生有丰厚的获得感,将会培养出思维活跃、能力一流的学生,将会使我国的教育迈入世界先进行列。从“知识型教育”向“能力型教育”的转变,将是一场深刻改变中国的教育革命。

(以上观点仅供学者们探讨,供决策部门参考)

 

相关阅读  

[1] 金振奎 金明 贾若溪. 《科研论文写作方法与技巧》.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8(主要内容:为什么要会写论文、科技论文、综述论文、社科类论文、课题申请书、口头汇报、评审意见、投标书、写作技巧 等等。图书链接:https://item.jd.com/29658329179.html

[2] 金振奎. 中国教育成败的关键在哪里? 科学网,2017.12.6;微博教育,2017.12.8

[3] 金振奎.大学里该不该推行通识教育?科学网,2018.1.9;搜狐教育,2018.1.10;中国科学报,2018.1.26,有修改;求是网,2018.1.26,有修改

[4] 金振奎.论“培养重心前置”教育模式的重要意义。科学网,2017.12.9

[5] 金振奎.会写论文,该不该成为本科生毕业的基本要求?科学网,2018.1.16;搜狐教育,2018.1.16

[6] 金振奎. 什么时候,读中国的大学能成为一种荣耀?! 中国石油大学报,2017.3.22;  微博教育,2017.3.27,阅读量已超14万; 中国科学报,2017.5.3 中国高等教育报,2017.5.4,头条;科学网,2017.10.11;等等

[7] 金振奎 金明 贾若溪. 高等教育模式探索—培养研究型本科生:必要性与措施. 石油教育,2017 1

[8] 金振奎 王晓卫. 高等教育应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第S2

[9] 金振奎.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办学特点及启示. 石油教育,2012,第6

[10] 金明. 香港高校本科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北京教育(高教), 2011,第10

[11] 金振奎.大学里,教育研究重要还是科学研究重要?科学网,2018.1.26

[12] 金振奎. 课讲得好,就是好老师吗?科学网,2018.1.30

[13] 金振奎. 科学研究该以什么为导向? 科学网,2017.10.11;中国科学报,2017.11.3,有较多修改; 求是网,2017.11.4,有较多修改

[14] 金振奎. 游击性科研难出大成果. 科学网,2018.4.2



https://m.sciencenet.cn/blog-3366496-1123006.html

上一篇:游击性科研难出大成果
下一篇:全民参与决策的重要意义

14 周健 胡涛 黄永义 姚伟 冯兆东 周忠浩 郭景涛 罗春元 张成岗 王林平 彭真明 于国宏 崔锦华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4 23: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