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导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jidaobao

博文

按标题搜索
让生物在地面上“遨游”太空
2013-8-19 20:59
浩瀚太空,奥秘无穷。人类和地球动植物遨游太空,太空也用它特有的“武器”——微重力、辐射、磁场、新的昼夜节律等,为到访者悄然打上了临时或永久的烙印!烙印让我们暂时骨质疏松,抑或齑患肿瘤,使我们的太空之旅不再快乐轻松!太空还会使植物后代改变样子,使微生物改变活力。这些问题给空间生物 ...
个人分类: 栏目:封面图片说明|3352 次阅读|没有评论
功能蛋白基因沉默造成细胞着丝粒松解
2013-8-19 20:45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梁前进课题组发现了一种新的纺锤体(spindle)蛋白。研究表明这种蛋白基因表达异常(基因沉默)时细胞呈现着丝粒(centromere)结构松弛,荧光显示时出现月晕(halo)状表型,染色体不均等分离。他们利用间接免疫荧光实验检测这种纺锤体蛋白基因发生沉默后细胞的基因组变化 ...
个人分类: 栏目:封面图片说明|3846 次阅读|没有评论
便携式或可移植的生物人工肾透析膜材料
2013-8-19 20:28
——TiO2纳米管阵列生物透析膜 近年来,肾脏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在全球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肾脏移植因供体器官太少而极大受限。事实上,传统的血液透析至今仍是一种成功的维持性替代治疗方式。但常规血透治疗需要患者频繁进入专门医院接受费用高昂的治疗,既冗长又痛苦的过程使患者不堪重负, ...
个人分类: 栏目:封面图片说明|5206 次阅读|没有评论
强化软黏土震陷研究 切实促进防震减灾
2013-7-14 01:00
沿海一带多分布有厚度较大的淤泥质软黏土,软黏土在地震时容易产生固结震陷,会导致建筑物下沉、不均匀沉降和倾倒损毁等破坏,因此研究软黏土固结震陷及其计算方法是防震减灾的重要课题。 ​ 软黏土产生震陷是震动作用下不断排水固结的过程。地震发生时,由于土层受到震动,使 ...
个人分类: 栏目:封面图片说明|3065 次阅读|没有评论
一种高深度大断面一次成井技术
2013-7-13 22:40
天井是一种重要的人行、通风、充填通道,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矿山开采中。天井掘进作为矿山开拓的重要环节,工程量约占矿山年掘进总量的20%~25%,其施工技术备受关注。目前,天井掘进主要有传统法、爆破成井法两种。由于传统法施工工艺复杂、安全性差、功效低,现已较少使用;而直眼掏槽一次成井法能克服传统法的上述缺点,已 ...
个人分类: 栏目:封面图片说明|2935 次阅读|没有评论
木材中的一维纳米材料——纳米纤丝化纤维素
2013-6-16 13:34
21世纪,世界普遍关注的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焦点之一就是新型材料的创生。纳米技术的飞速突破与发展加速了材料、化学、生物、医药等行业的交叉融合,新技术与新产品不断涌现,具有可再生性、可循环性和可生物降解性的纳米纤丝化纤维素也应运而生,这种新型纳米纤维的弹性模量与拉伸强度几乎可与碳纤维 ...
个人分类: 栏目:封面图片说明|6896 次阅读|没有评论
一种降解阿特拉津的新型生物活性材料
2013-6-16 13:14
作为一种低毒高效的除草剂,阿特拉津自生产以来长时间且大范围地应用于各个国家。由于其具有结构稳定且难以降解的特点,大面积的使用已导致土壤及地下水受到污染。研究表明,阿特拉津对粮食、食品安全以及生物体生殖和发育等都构成潜在威胁。因此,阿特拉津的污染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生态问题,特别是其降解 ...
个人分类: 栏目:封面图片说明|3083 次阅读|没有评论
长江中华鲟保护和资源量估算
2013-6-16 11:43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是中国著名的江海洄游鱼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中华鲟在长江中产卵繁殖,在海洋中育肥长大,即将达到性成熟时回到长江,溯江而上到长江上游产卵繁殖。第二年产卵完成后迅速降河回到海洋中。1981年1月,长江干流第一座水利工程葛洲坝的大江截流,阻断了中华鲟上 ...
个人分类: 栏目:封面图片说明|2818 次阅读|没有评论
强震再袭四川 科技支撑救援
2013-5-12 21:56
2013年4月20日8:02,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强烈地震。 继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后,中国大地再次遭受震灾。截至4月24日14:30,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记录到余震4088次,最大余震5.4级。地震已造成四川19个市(州)115个县199万余人受灾,196人死亡,21人失踪,11470人 ...
个人分类: 栏目:封面图片说明|3478 次阅读|没有评论

本页有 1 篇博文因作者的隐私设置或未通过审核而隐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8: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