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导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jidaobao

博文

·读者之声·

已有 3427 次阅读 2012-1-31 15:08 |个人分类:栏目:读者来信|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植物, 中国科学院, 中国经济, 研讨会, 长三角

这次长三角植物学研讨会
      2011年11月,我参加了在浙江大学召开的第3届“长江三角洲地区”植物学研讨会。研讨会为期2天,议题包括“系统与进化植物学”、“植物生态与环境生物学”、“植物发育与分子生物学”和“植物资源与可持续利用”等。
      浙江省植物学会理事长傅承新教授首先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辞,接着是洪德元院士的发言。洪院士讲到,长江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科技也是最发达的,理应引领中国乃至世界植物学发展潮流,并激励在座各位能在2017年在深圳召开的世界植物科学大会上展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研究植物光合作用出身的沈允钢院士也做了热情洋溢的发言,他从植物学科的高度再次论述了植物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我们吃的和所用的中药90%以上都是来源于植物”。沈院士朴素亲和,茶歇期间与他攀谈几句,丝毫没有一点院士架子,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大会报告第一场是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所贺善安研究员的“植物园的科学性”,精美的幻灯片和清晰的讲解使我更加认识了植物园的价值。最有意思的报告要数第二军医大学秦路平的“补肾中药与抗骨质疏松研究”,他举了大量风趣幽默的实例来说明,如何用现代生化技术或者西医的方法手段证明了我国中药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这是中医和中药被西方社会承认和接受的必要环节。
      下午的分组报告同样精彩纷呈。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王鑫研究员做了报告“心皮起源的理论与证据”;上海师大的郭水良教授通过地理信息系统预测苔藓植物的分布拓宽了苔藓植物的研究内涵;杭州师大的吴玉环教授对地萼苔的分类进行了修订(这是非常重要的专门从事植物分类的研究);浙大的李攀和南林大的张元燕博士也做了精彩发言。
      第二天的大会报告中,中科院上海生命研究院的薛红卫研究员做了“水稻种子发育与品质调控的研究”的报告。马金双研究员做了“东亚高等植物分类学文献概览”编写说明的报告,并提到了“零级文献”的重要性。浙大的副教授于明坚介绍了生境片段化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于老师的讲解十分透彻,让晚辈和在座的同仁们受益匪浅;略有遗憾的是在他们的工作中还没有充分体现人为干扰这一重要影响因子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会议闭幕式由浙师大副校长杨玲女士主持。下届长三角植物科学研讨会将在明年年底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提前举行,以避开2013年全国的植物学大会。看到如此频繁的高规格的学术盛会,内心由衷地为我国植物学的发展感到欣慰。
      研讨会已经结束了一个多星期了,我的感受是,了解同行的动态比具体熟知某个知识点要好。在听取大会报告和分组小报告的过程中,我发现大家的研究水平和科研成果还是相差很大的。这就需要我们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夯实基础厚积薄发,这样才能在与同行的交流中赢得尊重与信任。
——浙江师范大学植物学重点实验室
高建国
讲座后的一点思考
      前段时间,逢下午没课,我便参加了香港理工大学谢智刚教授所做的关于复杂网络的讲座。
      谢教授年约50,衣着端庄而不失休闲,仪容干净整洁,态度温和谦逊,颇有学者风范。讲座伊始,谢教授谈到了对桂林的感受:小学时在课本上读到“桂林山水甲天下”后,对桂林十分向往。去年终于有机会来桂林讲学,不禁被桂林的山水所叹服。这次再来桂林天气刚好舒适,明天会再去阳朔走走。可见,桂林山水确实名不虚传!
      此次讲座的主题是复杂网络。由于讲座旨在面向于一般听众,包括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所以谢教授并没有过多陈述理论,而是主要评述了运用复杂网络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最新成果,着眼于复杂网络如何提供新的视角来阐述实际问题,据此给予新的解决方法。
      谢教授先是举了一个香港SARS传播的例子,从数据选取、方法选择、模型建立、模型分析等几方面介绍了对香港SARS传播的研究。接着举了一个音乐的例子,将巴赫、莫扎特和李克勤的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将歌曲中的音符作为一个复杂网络来研究,并试图通过模型的建立和分析,探索其共有的特性。谢教授还根据研究结果,利用计算机作了一首小曲,听起来还有些古典音乐的味道。原来科学与艺术还能如此完美地结合。
      接着,谢教授还举了电话通信和股票市场作为例子,都是从复杂网络的角度来研究的。例如,在一定范围内加大投资有助于缓解通信拥塞,但超出某个临界值后,再多的投资也无济于事。至于股票市场的波动,大部分都由少数几支有影响的股票所决定,即复杂网络中所谓的“超节点”。
      整场讲座大约有1个半小时。谢教授思路清晰,语速平缓,措词通俗,而且发音又带着“港式国语”,再加上所举例子与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并不觉得讲座时间漫长。虽然听完后已经6点多,但还是觉得很有收获:
      1) 听讲座的意义并不在于获取实际的知识,而在于从中了解科学前沿,开阔视野和思维。讲座中所涉及的方法,可能会与你知识体系中的某一点相碰撞,从而加深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同样,讲座中所举的例子,更能让你认识到所学知识的价值,说不定无意间培养了你对某一学科的兴趣,学习热情和效率也自然提升了。因此,不妨暂时抛开功利目的,带着轻松自由的心态去听讲座,可能会更有收获。
      2)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者互相渗透,可以统一也应该统一。讲座中的例子便是最好的证明。特别是对音乐的研究更是发人深思。旋律的创作本应是音乐家的专长,但是通过自然科学的研究,非专业人士也有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尽管在创作过程中涉及一些非理性因素,如灵感等,两者还是有所差别)。可以说,音乐家和科学家是从不同角度去探索音乐的“道”,最终仍是殊涂同归。哲学先验地揭示了那些“玄之又玄”的“道”,而自然科学则“后验”地检验它们,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其存在的意义都是为了更好地解释世界、改造世界,更好地服务于人。所以两者应该统一于哲学这一终极学科。
      3) 讲座或演讲的吸引力并不全在语言上。没有新东方名师那样精彩的“名言”,讲座照样可以吸引听众,只要演讲者态度足够真诚,思路足够清晰,语言足够平实,再加上一点特色(如“港式国语”)。当然,前提是讲座内容不是那种枯燥无味的纯理论。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学院    黄锦芳
(责任编辑   秦政,张杰青)


https://m.sciencenet.cn/blog-336909-533014.html

上一篇:科研:业绩多多,成果是零
下一篇:怎样指导博士生打下走向成功的坚实基础(18)

1 高建国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4 16: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