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导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jidaobao

博文

为什么我们的实验室没有固定编制的实验员?

已有 3932 次阅读 2012-4-17 13:38 |个人分类:栏目:科技纵横捭阖|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科研, 招聘, 自然科学, 武汉市, 本科毕业

文/赵 明      最近我们实验室要招两个人做科研助理,老师要我推荐合适人选。我去学校的网站上看了一下,招聘的条件和薪酬待遇:工作环境一般都是“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等课题组才有招聘科研助理的资格。招聘对象:具有全日制本科以及以上学历。工作岗位分为:项目研究岗位、实验(工程)技术岗位、基地管理岗位、科研辅助岗位4种。再往下看就不懂了:
      1) 服务期限不超过3年,服务期满后原则上不再续聘;2) 社会保险参保方式按武汉市规定执行。户口、档案根据其意愿,可放在学校所在地人才交流中心或生源地人才交流中心;3) 住房条件,跟研究生、博士一样住寝室。
      我终于看懂了,原来这个工作是没有固定职位编制的,其实就是个流动岗。尤其是福利待遇与固定职位编制相比相差甚远。
      然后,我去找到老师说,这样很难有人来的呀!除非本科毕业考研没考上,一边复习一边准备考研或者研究生、博士毕业暂时没有找到工作的,有可能来在这里做一段时间。谁也不可能长期在这样工资很少,基本上没有福利的岗位上做下去。最大的问题是,他在这里工作完全没有期待——如果你是在这里读书至少你还有个硕士、博士文凭的期待——只是一个暂时安身之地。老师说,学校的政策就是这样。是的,学校发了个政策,文件第一句话就是:通过科研项目聘用毕业生担任科研助理是国家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而实施的一项重大措施,也是高校加强专职科研队伍建设、推进科技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契机。后来跟我导师聊到这个问题,他说国内的实验室一般的实验员都是没有固定职位的,有也非常少。
      现在我们一般实验室平台的维护都是靠一届研究生教下一届研究生,一届一届往下传。每个学生做自己的课题,需要用到哪项技术了,就重新开始学习。
      好像挺合理的,节省了资源,而且每个学生还能学到更多的技术。但是仔细想想却并非如此,而且在实际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实验平台不稳定。做实验,一个人的动手能力绝对是有天赋的,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很快从头把一个东西学得很好。有的人学得好,有的人学得差,使得这个平台出来的结果的好坏完全依靠所招学生的好坏。所以一直就摇摇摆摆,时好时坏。而且在这种一代一代往下传的模式下,只要出现一个不好的,后面的肯定就只会越来越差了,最后的结果也就是整个课题组都在自我怀疑与摸索中一直这样持续着——裹足不前,迈不开大步子。
      效率也低下。研究生、博士在这里学习做工作,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所有东西都得从头学起,很多时间就都花在了技术的学习上了,很难去在某一领域做出前沿性的探索。培养的学生毕业后最多是个合格的技术员而不是称职的科研人才。
      实验室有固定的实验员肯定是非常必要的。仪器有时候也是认人的,用熟悉了就能很好地懂得它,很细微的控制你也能够精确地体会到。实验室的各个平台有了非常专业的人来维护,就能大大地提高平台的稳定性和工作的效率。做科研,稳中求进最重要,不断地站在前人的基础上,才能累积,量变形成质变,做出开创性的工作。即使你读研期间对技术很感兴趣,有专业的人士的指导学起来也比较快,很快就能得到比较稳定可靠的结果。其实,我也注意到国外实验室的一般比较完整的组成包括,领衔科学家(group leader)、科研人员(scientist)、研究生其中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博士和博士后(graduate student)、技术助理(technical assistant)、实验室管理人员(lab manager)和秘书(secretary)。而且很多的实验室scientist和technical assistant人数还差不多。而我们国内大多的实验室的人员组成中好像其他职位都可以是固定的,唯独没有固定编制的technical assistant,技术助理这个职位就由学生来兼职充当了。这样的人员组成很不合理。你可以想象一下:研究生、博士读书期间也就三年、五年,各项技术都要从头学起。研究本来就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实验室连稳定的技术平台都提供不了,完全飘忽不定的几年,没有基础谁敢大步往前踏步子、挑战困难啊?都知难而退了,只希望早点毕业。
      还有对于学生来说刀俎鱼肉式的实验室补助制度,不是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有人说中国几十年来全国搞生命科学的每年的成果全部加起来也顶不上美国西南医学研究中心或者哈佛大学等几个研究所和学校一年的成果。这真的不能怪我们研究生啊!我们大多数都很努力,而且我们披星戴月复习考研一路披荆斩棘来到实验室,但毕竟实验室工作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光靠一点小补助,是支撑不了的。
      高校、研究所和公司的实验室是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的基础。应该推动改革,给各个实验室、研究所设置一个为探究真理的合理架构,创造一个好的环境。我们的科研应该在国家整体设计下,通过基金发放等方式,使各个研究领域相应的课题组、实验室的进展都在相应架构之内通力合作,从各个方向稳步前进,这样才有望做出有影响的工作和取得大的进步。每个研究生、博士,安安心心做好他们小领域里面的工作,让他们敢于开拓,乐于创新。而不永远是小打小闹,自娱自乐。
      希望我们所做的工作是能为国家作出实实在在贡献的,建立的实验室研究设施能真正撑起国家大科学的支撑力量。
源自科学网博文(2012-2-24)
(责任编辑   王芷)

https://m.sciencenet.cn/blog-336909-560343.html

上一篇:揭开意识的神秘面纱:在“自我感”中涌现“自我”
下一篇:2012-09读者之声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13: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