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导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jidaobao

博文

给寻求科研助手职位者的几点建议

已有 9762 次阅读 2012-5-4 09:40 |个人分类:栏目:走向职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科研, 研究所, 用人单位, 职位, 工作环境

文/方唯硕
      我在参与招聘科研助手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求职者缺乏对一些重要问题的考虑,对一些问题经常忽略或者重视不够。以下就此提出一些建议。
      1) 要问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高校或研究所的科研助手、职工通常不是高薪职位,但职业相对比较稳定,且所处的工作环境具有科研和文化氛围。当今的中国地区差异、学校差异很大,因此求职者最好能事先了解清楚用人单位提供的具体条件。如果这个单位和岗位提供的环境、待遇是你所希望的,就全力以赴地去争取。
      有人会说,现在的大环境不是你挑职位,是职位挑你。不错,如果一定要在顶尖大学顶尖院系谋职,的确困难极大,但能搞教学做科研的不止这一个地方。如果你对科研有兴趣,总归能找到一个科研职位。
      其实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更多的冲突来自于求职时,科研环境条件与个人生活条件常常不能同时得到满足。例如A单位的环境好,但个人待遇差;B单位的生活待遇好,但科研环境又不理想。这时就得好好拷问自己的内心:“我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如果为了眼前利益而放弃长远目标,恐怕迟早有一天会后悔。
      在招聘时,我碰到一些博士毕业生甚至博士后人员,有的关心薪资待遇,有的关心北京市户口,却很少有人关心这个领域或者这个单位、实验室的前景与自己职业发展的关系。其实这些真的很重要,需好好考虑清楚。
      2)要思考实验室课题组长或上司是否能与自己“匹配”。实验室课题组长或上司是你在工作期间接触时间最长的资深人员,也是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关系最密切、影响最大的因素,不能“匹配”必然带来不良后果。
      可能有人认为招聘是课题组长挑我,哪轮得上我挑课题组长?这显然没有理解双向选择。择业时课题组长有权选你,你当然也有权选他。有的人为了某种目的,暂时屈就在自己不喜欢甚至反感的课题组长手下。这当然只能忍一时,不可能长久。这样做的不良后果也可以预期,当你把这里当跳板,离开的时候课题组长或领导不会对你有好感和正面评价的。如果你转行或许无所谓,但如果还在这一行求职,也许会有麻烦。当然,中国目前还不大重视前任课题组长的评价(或者只是走过场),不过这种状况正在改变。
      3) 不要把一份“万金油”简历投到所有的地方。作为招聘者,不愿意看到一份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金油”式的简历。其实简历的写法和你求职的认真程度是有关的。当你回答了上面的第一个问题(甚至第二个问题)之后,你自然会有锁定的求职目标。对于这个重点目标,“万金油”式的简历给你带来的恐怕不会是好运。
      职位信息的来源可谓五花八门,可以是某个单位或课题组在大众媒体上登载的广告、在单位网站或高校对口院系张贴的广告,也可以是自己的老师、同学、亲戚、朋友带来的消息。在广告上通常可以了解到岗位要求、投寄材料的要求。撰写有针对性的简历,并认真按照要求准备和提供材料,会使你在初审中获得加分。当然,如果你有“舍我其谁”的自信,认为简历和材料写得再差,雇主见到你也不会舍得把你这个人才放走,那你也可以试试看。不过要小心,也许你连面试的机会都等不到。在熟人带来的消息里,或许岗位和材料要求不够详细,但通过中间人介绍去联系招聘者,自有其独特的优势。
      对于高校和研究所的招聘岗位而言,要求的材料通常是简历、科研工作总结、未来工作设想、推荐人信息、代表性论文。如果想要应聘这样的职位,把这些基本材料准备好即可,如果招聘广告有额外的要求,再做一些补充就好了。
      在简历中那些自我鉴定的内容一两句足矣,像什么“给我一个机会,我会还你一个惊喜”这样的话删掉也没关系。招聘者自会对你的个人情况有所判断。
      简历中还需注意的是:
      1) 不必过多强调你参与了什么“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课题,这些课题的来源与你的能力和成绩无关。即使是你导师自选的课题也无所谓,重要的是你做出了什么成绩、解决了什么问题。对于你解决重要的问题,值得特别说明。
      2) 不必强调你论文发表的杂志影响因子是多少,行家眼里对于杂志的水准自会有其评价。要详细完整地列出你发表的论文题录,包括所有作者、论文标题、杂志名称和卷期页,不要一“等”了之,更不可伪造、改变作者排序——这已属于学术不端。发表记录中可以包括会议论文和专利,但对于未发表的论文,即使你打算或者已经投本领域顶级杂志,我建议还是不要放在论文列表中(已经接受或在线发表的文章可以列入)。如果你认为这个尚未正式发表的工作最能代表你的水平,可以在科研工作总结中仔细阐述。
      3) 扫描好各种奖励、证书备用,在招聘者要求提供时再提供。不必把一个简历或申请材料搞得像一本书那么厚,招聘者不会费力去看,对求职者而言也浪费资源。
      在科研工作总结中,最好能体现出你对课题的理解,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流水账式地罗列。对于那些有重要工作还没有发表的求职者而言,写好总结非常重要。
      对于未来工作设想,也许有的人会认为,这不是考察科研助手需要了解的内容,作为科研助手,老师、课题组长让我干什么我能干好不就行了?科研助手固然要做好课题组的“螺丝钉”,但如果认为不需要思考自己如何和课题组共同发展,那也很难成为一名合格的科研人员,顶多是一个技术人员。不是说技术员有什么不好,如果要招聘的是技术员岗位,给的也是技术员的待遇,一个博士毕业生甚至博士后愿意踏踏实实地扮演好这类角色也无不可。不过,对于教育体系而言,这样的“人才培养”也未免太浪费了。
(责任编辑   陈广仁)


https://m.sciencenet.cn/blog-336909-566804.html

上一篇:博导、博士生科研复述和杂谈(11)
下一篇:铀利用率是否已做到提升60倍?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23: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