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导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jidaobao

博文

2012-20读者之声

已有 3032 次阅读 2012-7-30 13:21 |个人分类:栏目:读者来信|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如何, 年轻人, 论文格式, 英语句式

说说英语科技论文写作中的那些小事儿
      经常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诚哉!本文就来说说有关科技论文写作中的那些“芝麻绿豆”的细节。
      屈指算来,我为英文科技刊物润饰稿件已有四十余载。如今每年经我润饰的论文仍逾百篇。与四十年前相比,论文的第一作者大幅度地年轻化了,估计平均年龄为三十郎当岁,也就是说,年轻作者已成了向英文科技刊物投稿的主力军。那么,英文稿件的文字质量如何?恕我直言,不敢恭维。虽然不能说每况愈下,但至少有一批稿件的写作水平低下。特别是写作态度和写作规范方面,确实远远不如以往几代学人。有些年轻人率性而为,竟杜撰英语单词、短语,生造英语句式,写出来的论文“惨不忍睹”,除了英语根底不足这一根本原因之外,学风不严谨、态度不认真是一个重要因素,其中的主要问题罗列于下:
      论文格式不规范:基本上不懂科技论文的章法,随意铺排,杂乱无章,不说前因后果,不讲逻辑思路,不顾详略有致,该引述他人成果时不予引述,该详细铺陈处一带而过,不用细讲处则滔滔不绝、思路混乱,格式自成一套、自说自话。我的劝告是:开篇写论文时,学一点写作规范。针对论文需求确定格式。例如,学位论文按照学校规定的格式来写,期刊论文按照拟投杂志的格式来写,会议论文按会议指定的格式来写。这应该是起码的要求吧!
      论文语体不规范:不懂口语与书面语言、科技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差别,信手乱写。文章里充斥着“It's”、“don't”、“can't”之类的口语,难登科技刊物的“大雅之堂”。我的劝告是:在科技论文写作中,尽可能用庄重的表述方式,切忌用口语化的缩略语;遣词用句时,能用“大词”,就不用“小词”;尽量少用华丽辞藻;忌用单数第一人称“I”做主语。
      冠词用法不规范:不熟悉英语定冠词和不定冠词的用法,该加时不加,不该加时加了。我每次修改英文稿时,加的最多的词是“the”和“a(an)”,例如,在“Navier-Stokes equations”前,这个“the”一般是不能省掉的(除非在标题里),而在年轻人笔下却常被忽略掉。我的劝告是:写英文稿时,充分注意英文中冠词的用法,不要忘掉加冠词,也不要肆意乱加。
      连词用法不规范:不知道英文与中文的结构紧密度的差别,忘掉用连词来连接从句或组分。我改稿时,添加连词“and”之类的频度也很高。我的劝告是:留意英语组分中加连词的必要性,不要把英文文章写得“松松垮垮”。
      标点符号不规范:不了解中英文标点符号的差别,直接搬用中文标点。例如,有时一段文章一“逗”到底,不知所云;更为匪夷所思的是,英文稿中常常出现顿号“、”,殊不知,英文没有顿号,并列的组分间用的是逗号(加顿号时还得转换word的文本,也不嫌麻烦)。我的劝告是:注意标点符号之类的细节。
      学术名词不规范:不懂得使用学术词汇的“名从主人”的约定——这是有严格的规范的,由不得个人杜撰。缩略语的写法也有规范,且不宜滥用,通篇缩略语会搞得读者一头雾水,标题中尤其不该乱用生僻缩略语。我的劝告是:多查科技词典,规范学术用语。
      文献引述不规范:参考文献写法应该“自洽”(一篇文章中用统一格式);文末的参考文献文中必须恰当引用。我的劝告是:尽力规范地引述参考文献。
      以上指出了年轻学人写英文科技论文时的七种不规范的做法,这些情况的出现,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些与时下的英语教学方法有关,更多的是由于青年朋友们写英文稿时“不修边幅”,他们不是一点也不懂“写作规则”,而是无视规则、写作态度不认真。因此,真心希望年青人写英语科技论文时,字斟句酌,一丝不苟,这应该是培养自己的严谨学风的一个重要环节。
——上海大学教授   戴世强
如何避免科研“撞车”
      科研“撞车”难免,特别是热门学科,而且往往这个领域是竞争最激烈也最能引领创新潮流的。可以这样认为,之所以撞车,是因为大家挤在同一领域,水平很接近,就像车开得太近、车流密,撞车机率也高。因此,有人建议这类文章尽快发表,但这会导致把不成熟的研究传播给公众或同行,而且争议难以避免。
      实际上,快发表并不是一个最好的解决方式。我的建议是,与其争一时,不如求长远,把自己研究深入下去,等取得更新结果再发表。这样做有两个好处:其一是,真正创新的东西很有可能开始都是不成熟的(诺奖石墨烯的研究就很典型,它却称得上是真正的创新),如果你的工作真是创新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的工作绝大多数也是创新的。其二,研究深入后,发表的结果也更成熟,发表的后续结果来源于前期基础,那么也没人会否定你前期让别人抢去风头的水平(如果有人看重的话),大家只会认为至少前期你不比抢先发表者水平差,否则哪来的后续成果?牛顿和莱布尼茨谁的研究水平更高,我想选择牛顿者绝对属于大多数。虽然莱布尼茨对于微积分抢先发表,但是以牛顿将微积分娴熟的应用以及他在力学和其他物理理论领域的水平,谁也不能否认,他对微积分的知识掌握水平,绝对不亚于莱布尼茨,更何况牛顿和莱布尼茨掌握研究微积分的思路还完全不同。所以得沉下心来,坚持不懈,把研究深入下去,是金子迟早发光。这属于避开撞车、专心致志往前看,往前开的方式,这是积极解决的方式。数学家冯康提出了有限元法,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位美国科学家也与中国一前一后几乎同时发表这一研究成果。后来,美国人发现中国人也在应用有限元法,成果认定中美都有份,因为两家都将其发展到工业应用中,只是美国更广泛。这是一次撞车(有历史双方封闭的原因),但是功劳没有出现争执。如果冯康的有限元法没有中国进一步的工业应用发展作为证明,必然会有争议,反之,对美国人也一样。可以看出即使撞车,也可以使科研问题的复杂性变简单。
      还有一种解决方式,那就是及时改变方向。这种选择类似于选择新路,科研撞车的可能性会降到很低,而且研究创新性绝对有保证,但是会有风险,有可能行不通。这就要求在科研过程中还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走好主路的同时,也要不断思考和探索别的研究支路。有了这通盘考虑,虽然也不能保证不会科研撞车,但至少可以降低其概率。
——西北工业大学理学院副教授  苏力宏
(责任编辑   秦政,张杰青)


https://m.sciencenet.cn/blog-336909-597301.html

上一篇:奥林匹克运动科技化进程追溯(I)
下一篇:博导、博士生科研复述和杂谈(20)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3: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