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导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jidaobao

博文

基于野外露头的储层构型原型模型分析

已有 4567 次阅读 2012-9-21 15:26 |个人分类:栏目:封面图片说明|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地质学, 动态, 几何学

      在油藏开发中后期,受储层非均质性、开发方式等因素影响,剩余油分布日益复杂,多呈现“整体分散、局部富集”的特点,而传统的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研究已无法解决高含水期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矛盾。针对这一问题,国内外学者在开发地质学领域引入了储层构型的概念,其研究核心是以层序地层学、沉积学等理论和方法为依据,深化砂体内部储层结构及渗流屏障认识,旨在通过对地下储层中油、气等流体赋存空间的精细刻画,为剩余油挖潜和提高油藏开发效果提供依据。
      目前,储层构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通过对现代沉积、野外露头的研究,明确特定沉积储层内部不同级次构型界面类型及特征,揭示不同级次单元定量几何学特征及叠置关系,从而建立不同类型沉积储层的原型模型,为油藏覆盖区储层构型的识别提供理论依据。其二,以原型模型为指导,通过钻井、测井、生产动态等资料,开展油藏区储层构型的识别和预测,从而预测剩余油分布。油藏区储层构型识别及预测是构型研究的核心和难点,涉及储层构型单井测井识别、井间储层构型界面与渗流屏障预测、基于储层构型的三维地质建模等多个方面。
      近年来,储层构型研究在大庆、胜利、大港等油田的开发实践中取得了丰硕成果,为高含水、特高含水油藏的优化开发和综合调整提供了理论支持。然而,对储层构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河流相、三角洲前缘相等河道化储层中,而对滨岸相等连片状厚砂体储层的研究相对薄弱。野外露头和油藏区生产动态资料表明,尽管滨岸相储层砂体相对比较均一,但其内部储层结构同样非常复杂,储层内部不同级次和产状的渗流屏障差异导致了油藏开发过程中流体运移的不同,从而形成了局部富集的剩余油。
      《科技导报》2012年第26期19—23页刊登了孟庆芬等的论文“浪控滨岸相储层构型要素分析”,探讨了浪控滨岸相储层的构型界面级次类型及特征,揭示了三级构型单元的类型及其内部渗流屏障产状和规模,明确了滨岸相储层的原型模型。本期封面图片为塔里木盆地浪控滨岸相储层野外露头照片,由徐朝晖、孟庆芬提供;本期封面由金功博设计。
(责任编辑   岳臣)


https://m.sciencenet.cn/blog-336909-615084.html

上一篇:科技新闻媒体关注指数排行榜
下一篇:“创新”的先驱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02: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