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导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jidaobao

博文

博导、博士生科研复述和杂谈(26)

已有 2695 次阅读 2012-9-21 15:37 |个人分类:栏目:走向职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中国人, 日本政府, 惊天动地

——日本政府正在给你给我“上课”、 一堂博士生的“课”
文/冯长根
      这两天我天天想到一首歌,中国的歌。
      这首歌是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歌。这首歌就是我们在每次最庄重、严肃的场合唱响的歌。这就是国歌。这是一首创造了历史的歌曲。这也是一首溶入了我们血液之中的歌曲。国歌惊天动地,震撼人心!
      这两天我天天想到这首歌,这首中国的第一歌,一首没有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发动对中国人惨无人道、灭国灭族战争,就不会出现的世代之歌。你我都不会忘记这首歌及其中的每一个字意味着什么!
      决不要以为这样的事不会出现——让我们不妨看看以下几句摘自9月12日传媒的话,而且你不妨猜猜这会是什么传媒。
      “日本政府昨天与钓鱼岛的所谓‘拥有者’正式签署‘购岛’协议,昨天因此真成了中日关系的‘9·11’。从上世纪70年代起发展起来的中日友好关系此前已是百孔千疮,到昨天它彻底垮塌了。”
      “中日重新成为两个相互仇视的民族大概很难避免。”
      “中方的工作重点应是确保两国关系的恶化过程不伤害中国的核心利益。”
      “这样一个对手在身边刺激我们,让我们不舒服,但也必将激励我们。”
      “这个对手足以调动中国社会的警惕和自省。而它又远不如世界一流国家强大,无法构成对中国的致命威胁。”
      “中日友好的后来这些年,日本没少给中国添麻烦。”
      “这是个欺软怕硬的国家。”
      “但中国也必须以某种形式给日本一次完整的教训,彻底扭转它自明治维新以来对中国的蔑视。”
      “我们需要把力量攒足,并在某个冲突点上充分对日展示出来,重塑它对中华力量的敬畏。”
      “今天的年轻人和中年人都有可能在有生之年看到日本对中国完全有别于今天的脸色。”
      9月12日,全国所有的时政传媒特别是报纸,严正关注着围绕中国钓鱼岛日本极右主义政府的所作所为。不要以为以上所摘来自不同报纸,其实这些仅仅来自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刊在什么报上?这倒值得一说。它发表在《环球时报》上,而且是该报的社评。《环球时报》在同一版上每天都有一个声明,说“国际论坛版文章除社评外,均不代表本报观点。”这说明以上这些坦率而又深刻的言论是以报社名义刊发的。该报12日的社评的确观点鲜明,思想深刻,分析周到,值得你再看一看。你可能不知道,《环球时报》是《人民日报》主办的子报。我平时比较关注《环球时报》,它对新闻的解读有着十分鲜明的特色。就比如说这篇社评的题目,你可能在《人民日报》不会看到——“莫再幻想友好,认真对付日本”。顺便说一句,该报同一版上还有另一篇署名文章值得一看,题目叫“冲绳归属未定,日本别嚣张”。
      这两天电视上正在播放连续剧《正者无敌》,是一部抗日题材的作品,我看了几集,值得看。我看过的最吸引我的抗日电视连续剧还有《亮剑》。抗日,是中国文学艺术作品中永不褪色的主题。今天,围绕中国钓鱼岛,日本极右主义政府在给所有的中国人上一堂我们自己不大可能上好的“课”。这一“课”,来得如此猛烈,让我们沉浸在理想主义的“一衣带水”梦境中的善良人们,突然意识到了历经磨难实际是对一个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实现大国崛起的必由之路。这样的“课”,自己上,可能做不到。想想吧,正是日寇的战争暴行,使中国遭受了灭顶之灾,但抗日战争之时势亦造就了一批大师,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文化的、学术和科技的,数不过来,其中的许多人,在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成了中国的栋梁,给中国带来了新的时代和后代们新的命运。这是值得总结的大师成长之路。中国当前别无选择,必须回击日本的猖狂挑衅。在莘莘学子中,博士是受训最严、被寄希望最厚重的,你们理应成为大师,学政治的要加入神圣的决策,学军事的要展示中国的力量,学经济的要推进国家实力,学科技的要全面为祖国的强大服务。这恰恰是像钱学森那样的老一代大师们的期望。爱国主义是今天的博士生成长的灵魂。我们中的许多人也许是凭借兴趣走上攻博之路的,但眼下的中国钓鱼岛告诉我们一个更深刻的道理:爱国比兴趣更值得你拥有。爱国是时代的责任。想想吧,抗战中,莘莘学子们把课堂搬到了广袤的国土,人们记得西南联大的大师们,也没有忘记那些大师们,他们去了重庆,去了延安。中国力学学会前理事长李家春院士说:“我是从兴趣出发选择专业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闻听了像钱学森、郭永怀等老一代科学家的人生经历,我逐步意识到责任比兴趣更重要,一个青年学子,要把国家的发展当成自己的责任。现在看来,把责任放在第一位是一种正确的选择。”(见本刊2012年第25期第10页“科技界声音”栏目)
      再回头看看我在前面摘录的《环球时报》社评言论,我们就会对自己的责任知道得更多。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或许可以感谢一下那些日本极右主义分子以行动为我们上的这堂课。


https://m.sciencenet.cn/blog-336909-615090.html

上一篇:2012-26读者之声
下一篇:如何平衡家庭与工作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5 07: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