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导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jidaobao

博文

按标题搜索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地下水修复中的应用
2012-5-25 11:27
在现今中国,淡水资源比较匮乏,全国近70%的人口都需要饮用地下水,因此地下水也是我国重要的饮用水源之一。在天然状态环境下,地下水都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但由于人类活动排放大量的废弃物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如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工业废水的不合理排放,以及有毒有害废弃物的随 ...
个人分类: 栏目:封面图片说明|3372 次阅读|没有评论
电动飞机有望开创电动力航空时代
热度 1 2012-5-10 11:22
高效率、高性能、节能环保是现代航空器需要实现的重要设计指标,因此高效-节能环保技术成为当前航空技术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而这一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就是电动飞机及电动力系统。电动飞机配装电动力系统、以电能作为推进能源,具有高效节能、环境友好等诸多优点,可实现高性能和具有超 ...
个人分类: 栏目:封面图片说明|4362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霉菌等微生物对电子材料的威胁
2012-5-4 09:26
电子材料作为信息传输的载体和依托,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铜、银、镍、金、锡、铅及其合金,以及铝等金属材料作为印制电路板(PCB)导电、触点接点、可焊镀层和铆接焊接安装等材料近年来得到迅猛发展。伴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革新,电子电路和元器件进一步向着微型化和高度集成化方向发展 ...
个人分类: 栏目:封面图片说明|4113 次阅读|没有评论
高储能密度电容器材料
热度 1 2012-4-24 15:58
目前,电容器已经广泛应用于通讯、电脑、家电、汽车、工业仪器仪表、高铁、军工等众多领域,是电子设备不可缺少的元器件之一。电子电路的集成化和小型化,对电容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其向小型化、高容量、低成本、多功能化等方向发展。高储能密度电容器具有充放电速度快、抗循环老化、性 ...
个人分类: 栏目:封面图片说明|6462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三峡水库消落带周期性蓄水的土壤磁性响应
2012-4-17 13:36
三峡水 库自2006年156m蓄水初期运行后,历 经2008—2009 年连续2年175m试验性蓄水,于2010年首次实现了175m蓄水目标。自此在145m汛限水位和175m最高蓄水位之间形成了高差30m、面积349km2、岸线长度5578km、夏季出露冬季淹没的反季节消落带。消落带形成初期,受长期高压淹水与出露高温干旱 ...
个人分类: 栏目:封面图片说明|3909 次阅读|没有评论
河网演化动力学研究
2012-3-29 10:38
过去的十余年间复杂性研究的一个蓬勃发展的分支——复杂网络为人们认识包含大规模单元、具有多层次结构、单元间复杂关联、其行为介于规则与混沌边缘的复杂系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这种在一定规则下将单元简化为顶点,将单元之间的作用抽象为图论中连接顶点边的复杂系统表达方式是科学方 ...
个人分类: 栏目:封面图片说明|2632 次阅读|没有评论
CMOS单片集成MEMS无源器件——一种双赢的选择
2012-3-21 14:52
微机电系统(Microelect- romechanical Systems,MEMS)的出现和发展与集成电路技术紧密相连,集成电路制造技术是MEMS技术的基础制造技术。与CMOS只包含平面晶体管和金属互连不同,MEMS可以通过体微加工技术、表面微加工技术和LIGA等特殊加工技术制作复杂的三维微结构和可动结构,MEMS的应 ...
个人分类: 栏目:封面图片说明|3933 次阅读|没有评论
和谐世界构建中的跨界含水层研究
2012-3-7 14:59
跨界含水层是其组成部分位于不同国家的含水层或含水层系统。研究跨界含水层,妥善管理并公平合理地利用跨界含水层,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维护国家主权及国家之间的睦邻关系、构建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有着重要意义。 跨界含水层问题的研究包括水文地质、法律、社会经济、制度和 ...
个人分类: 栏目:封面图片说明|3105 次阅读|没有评论
挑战地震科学难题
2012-2-28 11:43
1975年2月4日19:36,在中国辽宁省海城、营口一带(40°41′N,122°50′E)发生了一次7.3级强烈地震,震源深度16、21km,震中烈度9度强。此次大地震震惊世界,因为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做出成功的地震预报,拯救了众多生命。但是,地震预测仍是极具挑战性且尚待解决的世界性科学难题。37年 ...
个人分类: 栏目:封面图片说明|2972 次阅读|没有评论

本页有 1 篇博文因作者的隐私设置或未通过审核而隐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16: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