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土著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hliu 理论物理博士,湖南大学教授。

留言板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留言 登录 | 注册


[61]xinxing1   2011-10-15 15:21
会不会有另一个理论来描述超过光速粒子,而这成为狭义相对论的局限性呢?
我的回复(2011-10-20 20:56):这个理论早就存在了。问题是超光速粒子还没有找到。
[60]xinxing1   2011-10-15 15:19
我觉得中微子有一些奇怪的性质还没有被发现,大家看过《2012》吧,里面也讲到中微子会与一些物质反应,这有可能吗?讨论讨论。
我的回复(2011-10-20 20:56):没有看过2012,sorry.
[59]吴霆   2011-10-13 21:59
刘老师,你好!
我有个问题想向你请教。(我是学流体力学的,想将物理里的东西用在流体力学上,可是没有系统地学过物理)
1.光子的Boltzmann方程是怎样的啊?和声子的Boltzmann方程一样吗?
2.我查到的声子的Boltzmann方程都是主要考虑三声子过程,可是我不太明白:对于声子来说,能量和动量成正比(E=cp),那三声子过程的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好像不能同时满足(不考虑Umklapp)。
我是不是哪个地方误会了?
我的回复(2011-10-20 21:02):光子之间连碰撞都没有,如何有Boltzmann方程?
光子和物质的相互作用,应该由QED描述。
[58]蔡砥   2011-10-4 14:45
因为绝对真空不存在,C只是一个理论量嘛。
我的回复(2011-10-4 14:55):不存在和光发生相互作用物质的空间就行了,这就是光速能被作为普适的标准速度的原因。
[57]蔡砥   2011-10-3 13:28
我是说光速
我的回复(2011-10-4 09:21):通常说说的光速,就是真空中的光速,光一定达到。何谓“无限逼近,但不能达到的量”?
[56]蔡砥   2011-10-2 23:48
我父亲问我:是否可以认为,C是可以从两端无限逼近,但不能达到的量?我毕竟认识很肤浅,想听听您的看法。
我的回复(2011-10-3 09:24):C?  诗意?  
[55]txzf42   2011-9-26 21:24
刘老师好,我曾是您在李达班的一名学生,虽然现在已经没有走物理的道路。但是还是对物理前沿保存这浓厚的兴趣,最近中微子的超光速现象让我非常的关注,希望能听一下您更权威的一些见解。
我的回复(2011-9-26 22:39):这个结果值得注意,但是物理学界应该还没有人接受它。
[54]陈志刚   2011-9-20 17:10
谢谢刘老师。
[53]陈志刚   2011-9-20 12:30
刘老师,我当时看到一个老师写的好几篇博文,谈到他读的一些很好的书,我只记得《科学研究的艺术》这本,当我再找这位博主时怎么也找不到了,发表时间是8月底。我印象中是您写的,但在您博文里没有找到,您能帮忙提供些信息吗?谢谢。
我的回复(2011-9-20 15:07):戴世强《一件咄咄怪事——关于《科学研究的艺术》的中译本》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480623
[52]苏力宏   2011-9-17 22:18
很想有机会与你探讨.
[51]苏力宏   2011-9-17 22:17
曲面上粒子运动的动量描述,能否有更详细的资料发我邮箱.
[50]darkiller   2011-9-14 19:10
刘老师还会给我们上课吗?
我的回复(2011-9-18 08:18):教学任务太重,学校建议减轻。我还会去上课。如果有物理问题,欢迎讨论。
[49]徐克生   2011-9-12 10:54
祝刘老师中秋节快乐!
我的回复(2011-9-12 14:52):节日快乐!
[48]王修慧   2011-9-12 08:25
祝刘老师及家人中秋节快乐!
我的回复(2011-9-12 08:41):祝王老师、亲人、课题组成员中秋节快乐!
[47]slme1109   2011-9-11 07:37
刘老师教师节快乐~~~
我的回复(2011-9-11 07:39):祝你中秋快乐!
[46]毛宁波   2011-9-10 10:49
刚刚从长沙回来,祝你教师节、中秋节快乐!
我的回复(2011-9-10 11:31):祝毛老师节日快乐!
[45]理论思维   2011-9-2 17:39
为建议成立中国交叉科学研究协会,支持中国科学促进会的成立!呼吁
2011-9-2 17:28 |个人分类:科学进步|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大众 点子 中国崛起 科学研究
建议成立中国交叉科学研究协会!使用"交叉","协会"名与实符.问题在于现在的群组”(学科论坛)似乎还没有成为交叉科学研究-协作的基层形式.能不能出个点子?
参见:大众阶层是复兴中国科学事业的根本动力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9347&do=blog&id=480858
只有科研界的大众阶层真正成为了中国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在整个科研界建立起自由研究的学术氛围,中国的科学振兴才有希望。
支持中国科学促进会的成立!首要任务应该包括对科学网学术交流的促进!
参见:成立中国科学促进会CAAS遴选院士的倡议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5571&do=blog&id=481669
中国崛起,民族复兴,全赖人才强盛,科技鼎新。
拟倡议召集全球杰出华人科学家,组建中国顶级科学家的NGO——中国科学促进会(The Chinese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简称CAAS),......
我的回复(2011-9-3 16:04):在中国,除了飞机大炮原子弹不能造以外,没有成不了的事儿。祝您成功!
[44]qqfeii   2011-8-31 09:06
在“破解”学习组织密码的过程中,作者有一个小节,谈到“共同价值观”,其实,没有价值观的共同性,就谈不上成为组织。
对于概念,都是在说明白的同时,自构出自身的含义。 即定义的自构性,如果没有能力形成自构,认知系统就等于没有建立。所以,我们的知识是建立在整体认知中。这个角度去考察我们的知识,以及获得知识的过程,我们能发现形成概念本身的过程:当对于现象的认知积累到一定程度,不论是个体的积累还是历史的积累,一个可以自圆其说的认知体系,在各种概念的支持下,同时诞生。即认知体系是由概念组成的,而概念是相互支持组成的。
我们一直不清楚波动力学的含义,其实也是这种概念的范例:只有当量子力学描述的对象已经被我们“感觉到”,并且是在我们的使用“量子”的方法“观察”到,我们的描述才认为是“客观”的,即可以使用量子力学的原理来理解。这是一个被称作“量子力学”的知识体系,它由“观察”、“作用”、“量子”、“波动”或者是“几率”等概念组成,而对于“观察”等概念又是相互依存的。它的经典作家们一直在晦涩地体会这些认知现象,在这种对科学体系的更加本源的认知论中做挣扎性探索,对于这个探索延续带来的阶段性结构,就是我们对认知本身的概念形成的基础。这样的分析,使我们能清楚一点:我们的新的认知体系适用的范围。比如对于量子力学,它所适用的范围就很清晰描述为:当作用在一个时空中形成以后,它表现为波的行为。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这个限制条件引起的,即,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既然是成为“现象”,并可以在条件下重复出现,那么,它一定是因为这我的认知就在这个范围中进行的,其他的所有因素,都化作背景,(也就是我们的“条件”中的一部分)。一个作用在受到“条件”的作用下,必然有一个反应,这个反应与本身(时间序列上的“原”)产生“纠结”或者“叠加”,一定会有“波”的特性。这样,经典量子力学是观察业已形成的“作用”的学科,它是基于对建立这种作用所需要的空间与时间进行简并后的状态描述。所以,它对过程的描述一定是非几何的,除非是四维时空状态下的几何,即量子力学在四维时空是可以得到分解的。如果是这样,量子力学将观察到由于空间位置导致的“动量”,以及由于“自旋”导致的能量,从而解读:时间只是这些空间结构量相互作用构成的差异表现。 (从认知理论看量子力学的非定域性)哈哈哈,全慧笑纳吧。
我的回复(2011-9-3 15:53):qqfeii:覃飞?金融大鳄回到物理学?
[43]吕乃基   2011-7-19 09:51
刘老师好!近日遐想考察人类社会中的自然规律,写了
社会中的“最小作用量定理”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10844&do=blog&id=409955,以及漩涡与人性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10844&do=blog&id=465543
只是我对力学知之甚少,数学基础有限,或许理解有误,也难以深入。望刘老师襄助释疑
我的回复(2011-7-24 08:34):才注意到留言,赶快拜读,刻不容缓。评论中如有荒疏之处,万望指正。
[42]studentp   2011-7-11 20:45
刘主任您好,江湖后辈李文武向您问候和请安。呵呵。前些日子去北大时,听同学说在科学网看到您的实名博客。回来后就上来就拜读了您的雄文,有魏晋遗风,实在。几年没见,不知您近来可好?请问您的邮箱和电话。有些学术问题还得向您请教。我的邮箱:lww@iccas.ac.cn
我的回复(2011-7-12 08:08):文武你好!多年不见,常在念中。见邮件。全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2: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