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诗中的玄妙时空感
范洪义
都以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首先将牛顿的绝对时空实行改革的人,他说“时间是个错觉”。 实际上,中国古代诗人由于心静早就悟到了这一点。例如,南宋状元张孝祥过洞庭湖有吟:"。。。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古人也常有时空一体、时空穿越的直觉,这是他们挣脱了名利心而获得的自由驰骋在广袤的天地中的“万象自虚灵”的感觉。如唐代的王湾写过"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就有时序的模糊,当夜还未消退之时,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他从对空间事物的视觉品味着时序的浑然,不知所踪,于是接着吟出了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这首诗可贵的是所叙事件跨越时空,聊无痕迹。
又如唐代诗人刘长卿写的"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诗中要表达的时空感也是混沌的,说不清道不明,有是相非相之玄,给人以孤苦的追忆或想象的悬念。
这方面类似的诗句有:
朦胧闲梦初成后,宛转柔声入破时。(梦之成与破的时序。)
湖上残棋人散后,岳阳微雨鸟归时。(人散和鸟归的时序。)
橘花满地人亡后,菰叶连天雁过时。(人亡和雁过的时序。)
空亭绿草闲行处,细雨黄花独对时。(闲行和独对的时序。)
以上是两个事件的时序不分明。还有时序更朦胧的,如
甲子不知风御日,朝昏惟见雨来时。
晨鸡未暇鸣山底,早日先来照屋东。
四时最好是三月,一去不回是少年。
一株一影寒山里,野水野花清露时。
那么古人为什么能写出如此令今人心思揣摩的诗句呢,我以为是他们如宋代王安石所说:"酒醒灯前犹是客,梦回江北已经年。"他们已经和自然界融为一体了。 对于他们,过去、如今和将来仅仅是一种幻觉。
而拿欧阳修的话来回答是:"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
译文:我听到世人常说:诗人仕途畅达的少,困厄的多。难道真是这样吗?大概是由于世上所流传的诗歌,多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笔下吧。大凡胸藏才智而又不能充分施展于世的士人,大都喜爱到山头水边去放浪形骸,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事物,往往探究它们的奇特怪异之处,。。。
这段话出现在欧阳修为梅圣俞写的诗序中,通常被认为是表达了欧阳修对怀才不遇者的同情与理解。帮助理解为什么好的诗人,如李白、杜甫、苏轼等都有受打击和排挤的人生经历。而本文作者对这段话有新的见解,即仕途上怀才不遇者转而向自然界"探其奇怪"也。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2-6 04: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