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zhilo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zhilong

博文

按标题搜索
难得糊涂的量子力学(范洪义作)
2023-2-18 20:44
当下,社会上、网络上为量子力学的奇妙做广告宣传的比比皆是,出版的书也是五花八门,有声称能一小时就能使读者懂量子力学的书,有科普量子通讯和量子计算的书,也有专门介召量子纠缠的书,众说纷纭 ,不一而足。 以至于不少人以为量子力学的核心就是了解这些观念(如薛定谔的貓等),而了解这些东西只须有高中生的文化程 ...
1392 次阅读|没有评论
我的游
2023-2-18 17:02
当代人欲与天寿,皆爱旅游,如李白那样“一生好入名山游”。我也如此么?有人问起我爱游何处 ,岂非名山大川乎!非也,我爱作“无僧山寺亦闲游” ,有一年我和贾新德到浙江师范大学访学,闲着时便驾车到附近的寺庙去参谒,一是看古迹 ,二是想与和尚海阔天空地说僧话,看看僧人对佛的觉悟有多高,可否给身处红尘中的我指点 ...
1217 次阅读|没有评论
古诗对研究声学的启示(范洪义作)
2023-2-18 15:32
古人爱听奔放的声音 ,如清代文学家金圣叹听大锯锯竹子觉得很过瘾,大概是觉着把积在胸口的压抑释放出来了吧,与听“决水放秋声”及“迸雪打窗声”同感。唐李群玉也特别注意“断崖落潮声”的澎湃。古人中也有注意到蝉飞的曳声,如唐代的方干(我在前文中已经提到它体现多普勒效应),更令人值得回味听的是唐代朱庆余的“隔 ...
1151 次阅读|没有评论
小议学术知己(范洪义作)
2023-2-17 21:52
前几天,我在科学网上发了文章〈我的书著〉,并附了照片 ,即被刘全慧教授评价为“钜作等身,学界楷模”。我与刘教授见过一面,他是一位治学严谨的理论物理学家,居然能指出诺奖得主温伯格书著中的错误。可见如今他给我书著的评价不是随便敷衍的。 一个人一生难得有知己,而相逢有学术知己就更难了。西方的狄拉克与海森堡 ...
1545 次阅读|没有评论
物理学家闻声听响(范洪义作)
2023-2-17 19:20
物理学家要想耳聪目明,训练自己的方法是多听天籁之声,引发感触,方能声情并茂,如同自然界向你灌输了营养。昔欧阳修著有“秋声赋”,便是人与自然的“谐振”之作。 我也向自然界寻求滋补,倾听各种声响 ,如玉质金声,虚闻松声,衔枚无声,民乐欢声,託弦流声,鱼鼈讙声,雷若陽声,肄业修声,击壤歌声,林丛雉声 ...
1086 次阅读|没有评论
古诗中的位置- 动量不确定性(范洪义作)
2023-2-17 19:19
有了一鳞半爪的量子力学知识,读古诗似有新悟。譬如说,海森堡发现的不确定性原理在中国古诗中早有隐喻。古诗中言及的位置都不是精准可测的, 而带抽象性,故而朦胧,如“行到水穷处”、“曲径通幽处” ,“白云却在题诗处”、“花落芳草无寻处 ”、“遙知兄弟登高处”,“月到天心处” 等,但我们并不知道天心在哪里。类 ...
1082 次阅读|没有评论
著“物理感觉启蒙读本”的缘由(范洪义作)
2023-2-16 11:22
有朋友问,范兄你是如何想到与吴泽一起写一本“物理感觉启蒙读本”书的呢? 我说,这是受了苏东坡诗句“人情难強回,天性可微感”的启发 ,我只知勤奋学习…不谙人情世故,就发挥一下可微感的天性,即发掘与闸述物理感觉吧! 人的天性之一是好奇,我喜欢将惟恍惟惚的感觉升华为彻悟与通透。加之,我所经历人生大半载,多有 ...
1039 次阅读|没有评论
诗人说"响" (范洪义作)
2023-2-16 11:10
“响”这个字的意思,似乎与振动的三要素:频率,振幅和位相中的振幅接近。互联网上解释“响”为1.回声。2.声音。3.发出声音。4.使发声。5.声音洪亮。6.说话有影响,声名远扬。 其实这是片面的 解释 。 响字与“色”字一样,不能简单地下定义。 “响”与声源有关,“竹露滴清响”与“鸣珮多清响”不同,不同的 ...
1214 次阅读|没有评论
霞的物理与浪漫(范洪义作)
2023-2-15 16:56
我与展德会老师曾在武夷山的山气日夕佳处,遥望夕阳穿破乌云挂在天上的霞,有如醉如痴感,便去附近小镇沽酒醉烟霞。但物理书上鲜见有关于霞的说明。如今网上对霞的说明是:“霞指日出、日落前后天空及云层上因日光斜照而出现的彩色光象或彩色的云,后被引申为像彩霞般的颜色。” 而古人早就知道了霞的生成机 ...
1210 次阅读|没有评论
古诗中的“相对论 ”(范洪义作)
2023-2-15 12:27
传说一群青年学生请爱因斯坦解释什么是相对论,爱因斯坦生动而又幽默地打了个比方: “你和一个美丽的姑娘坐上两小时,你会感到好像只坐了一分钟; 但要是在炙热的火炉边,哪怕坐一分钟,你却好像是坐了两小时,这就是相对论。” 如果这个比方就是相对论,那么,古诗中不少句子都有相 对论色彩,例如: 青灯黄卷伴更长 ...
890 次阅读|没有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7: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