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zhilo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zhilong

博文

按标题搜索
关于原創性的一段残缺的回忆(范洪义作)
热度 3 2022-10-14 22:00
美国数学物理学家John Klauder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写信夸我的有序算符内的积分理论是highly original ,因为用它可以发展狄拉克的符号法,他又补充道,在物理界没有一个人会不尊重狄拉克。Klauder的信我当时并不太在意,今天在静穆的医院病室里突然回忆到自己对相干态理论的发展时才想起来“highly original ”是指原创性 ...
1596 次阅读|3 个评论 热度 3
做诗的“跃”与“不跃(范洪义作)
2022-10-12 20:49
我一个痴迷于物理学者,莫名其妙地喜欢做诗,却又不化时间学格律,所以作品只能算古风体。偶尔也读王静安的书“人间词话”,知道诗词意境的重要性。有高人读过我的“诗习” ,评论是“视角独特,联想宽远” ,是因为我有物理背景和独特的物理贡献。我把此评论简称为“跃” ,即我的诗句往往从一景跃至一境,而不觉生 ...
1413 次阅读|1 个评论
几种应该普及的量子纠缠(范洪义作)
2022-10-11 10:51
目前 ,无联网上作为科普介绍给大众的量子纠缠玄乎得很 ,其实通过建立纠缠态表象后,就知道双模压缩光的信号模与闲置模是纠缠对,量子介观电路中的有互感的二个回路的基态也是纠缠态,我和吴泽找到了这种量子系统的经典对应,即一根水平振动弹簧下悬一个单摆也组成一个纠缠系统,其本征频率与上述回路谐振频率公式类似。 ...
1410 次阅读|没有评论
物理学界的邓宁一克鲁格效应(范洪义作)
2022-10-9 14:49
1999年心理学家邓宁一克鲁格发现越是能力低下的人其自信心越強 ,这是一种低端自信,与真正有能力的高端自信者相比,大众有时“难分伯仲” ,以为都是有能力的人。如今,随着量子纠缠现象的被热抄,低端自信者有了广阔的表现空间,到处写文章、做报告,而往往能成为学科带头人 ,成为被顶礼膜拜者,于是他更觉得自己很了得 ...
2096 次阅读|没有评论
续家谱不是量子纠缠(范洪义作)
热度 1 2022-10-9 11:39
今天看“百度”的互联网上有好多注解量子纠缠的节目 ,这是配合2022年诺贝尔奖的宣传 ,目的是让大众得到科普。在这些节目中,我看到有一个是这样生动地介绍量子纠缠的:“说是在深圳有一女子怀孕生了孩子 ,该女子没有将此消息告知远在北京的她的母親,但后者自动地成为了外婆。” 咦,原来量子纠缠是如此好懂,如 ...
1884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梦境里的纠缠(范洪义作)
热度 1 2022-10-7 18:03
如今风靡量子纠缠,因为靠它可以实现“说曹操,曹操就到”这般的“隐形传态”。其实呢 ,人常能做隐形传态的梦,或隧穿时空的梦,如此说来,量子纠缠与梦境里的纠缠有异曲同工之妙了,真令人难以置信。我曾用南唐李煜的“剪不断,理还乱”来形容量子纠缠,也曾为梦境中的纠缠作诗:“做梦不听心使唤,惊恐喜泣总纠缠 ...
2033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连续变量的EPR对不能作为量子隐形传态的载体(范洪义作)
热度 2 2022-10-6 13:39
在网上看到介绍量子隐形传态的原理,见附图,是要事先准备EPR对的,是可以在物理上实现的量子态。但是实际上,爱因斯坦等三人于1935年发表的文章中叙述的EPR对是二粒子相对坐标和总动量的共同本征态,它是不可归一化的,因而是非物理的,所以它不可能被用在量子隐形传态上。 至于实验家用别的什么态做EPR对,其坐标 ...
1744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2
我对贝尓不等式建立的困惑(范洪义作)
热度 3 2022-10-6 10:29
贝尓不等式建立的依托对象是两个相距很远的电子自旋,在分离前其总自旋为零。我困惑的是为什么只考虑二个电子自旋波函数,而不同时顾及这二者的空间波函数之间有无关联,因为按量子力学的常识,电子的波函数应同时考虑空间部分与自旋部分 ,如果要计及前者,则爱因斯坦等三人的1935年文章中就有 ,只是相应的态矢量 ...
1851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3
重阳有感(范洪义作)
2022-10-5 22:40
昨日重阳节,朋友老丁夫婦寄来一首诗“重阳秋菊分外香,春分桃花灼灼艳。登高赏秋念春光,年华已老心少年。” 并附言道: 以前总觉着重阳节是老人节,与我无关,渐渐这个节与我越走越近,但心理很抵触,昨九九重阳。故写一顺口溜表达此番心境 。 & ...
1531 次阅读|没有评论

本页有 1 篇博文因作者的隐私设置或未通过审核而隐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20: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