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婚姻观(范洪义作)
热度 1 万志龙 2020-5-3 17:00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婚姻观 范洪义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是一个构思慎密的人。我今日突然悟得他写猪八戒这个人物真是匠心独具。先是写他因调戏嫦娥被打落凡间,弄了个猪脸作为惩罚。还不够过瘾,就又写了他在高老庄入赘,娶亲高小姐。吴承恩要表达的宗旨是婚姻要门当户对,且看他借孙悟空的嘴来说: ...
1957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多懂、快懂量子力学的捷径(范洪义作)
热度 2 万志龙 2020-4-27 10:18
多懂、快懂量子力学的捷径 范洪义 当下,量子学说風靡,想了解它的人日益增多。但即便是学了一年半的人也还是不甚了了,此种现象可見于我在下面从网上摘录的段章: “关于量子力学 我们先看看物理学大师怎么看,波尔(诺贝尔奖得主 现代氢原子模型提出者):如果你没学懵逼,你压根就没学会。 费曼 (诺贝尔奖 ...
2054 次阅读|3 个评论 热度 2
吹笛和吹口哨(范洪义作)
热度 1 万志龙 2020-4-17 22:10
吹笛和吹口哨 范洪义 最近我听了一些名家的笛子演奏曲,抑扬顿挫、委婉动听,或如泣如诉,或呜咽压抑,或凤笙凰鸣,载欣载奔。然而,不管是轻快的或是凝重的乐曲,都需吹笛人吐纳气息随心所欲,或长或短,或绵或促,或奋或缓。我很喜欢听这类天籁之声,余音绕梁感动到涕泪俱下。但也产生了一个问题,拿吹 ...
3270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听《百家讲坛》想起狄拉克和费曼(范洪义作)
热度 1 万志龙 2020-4-16 21:28
听《百家讲坛》想起狄拉克和费曼 范洪义 近十几年来,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纷呈屡演,演讲者各显神通,在助讲手势、语言节奏、章回段落分拆上狠下功夫,放噱头,卖关子,与会者都是“跪着”听,尊侃侃而谈的演讲者为大师,顶礼膜拜。与此类似,观看中华诗词比赛的人也尊比赛的 ...
1991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旅游景点和旅游文化(范洪义作)
热度 1 万志龙 2020-4-15 09:54
旅游景点和旅游文化 范洪义 每到一景点,除了欣赏风景外,我就憋不住要问当地人,贵地历史上有什么名人,若有,有遗迹吗?要知道,很多景色优美的地方因为没有名人在那里留下游记(哪怕是一首诗),给游客的印象就不深刻,不久便忘却了。有诗为证: 旅游归来景像浅,只因奇景未起名。 每逢庄院问 ...
1678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性格决定成果类型(范洪义作)
热度 1 万志龙 2020-4-12 16:49
性格决定成果类型 范洪义 研究物理学史的离不开介绍作为当事人的物理学家,有经验的不但介绍其成果,也给出其思想来源、发现背景与成果展望,更好的是加入一些故事或花絮。而我以为,若有可能,还应描述当事人的性格。为什么这个特定的成果的应运而生是落在这个人身上,而不是别人。例如,现行量子 ...
1902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从光子的产生-湮灭机制谈自然界必有普朗克常数(范洪义作)
热度 1 万志龙 2020-4-10 21:51
从光子的产生-湮灭机制谈量子力学的必然 范洪义 量子力学的发展史已经在物理学界家喻户晓了。然而蓦然回首,我以为量子力学的势在必行(普朗克常数之必然存在于自然界)可以直接从光子的产生-湮灭的观点出发来阐述。为什么这么讲呢? 从物理上看,这符合爱因斯坦早在撰 ...
4358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可言与妙不可言的量子力学(范洪义作)
热度 1 万志龙 2020-4-9 22:03
可言与妙不可言的量子力学 范洪义 量子力学为什么难学,没有人懂,玻尔为它晕,费曼说它说不得,我以为这是因为它介于可言与妙不可言之间。可言者,通过语言或数学语言体悟道境,道可道;妙不可言者,神奇而难以阐述,非常道。 自普朗克发现量子后, 海森堡、玻恩以矩阵力学言之,薛定谔 ...
1916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性格决定思考走向(范洪义作)
热度 1 万志龙 2020-4-8 21:19
性格决定思考走向 范洪义 我从事物理思考五十年,有两点经验,一是注重基本功,如种树要培好根,才可有望结果。二是用心专一,处若有所忘,行若有所遗,忽而若有所失,忽而若有所思。此阶段上,心所向 ...
2131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都是在看云(范洪义作)
热度 1 万志龙 2020-4-8 11:23
都是在看云 范洪义 1894年,在苏格兰的一个山顶上,英国物理学家威尔逊(Charles Thomson Rees Wilson,1869-1959)看到了山顶上的云彩被阳光照射后发生的绮丽彩环,感到非常有趣,便决定要在实验室把它模拟出来。1895年,他发现潮湿而无尘的空气膨胀时出现水滴,并设计了一套设备,使水蒸 ...
1971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1: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