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科学编辑isechina的官方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isechina

博文

那些论文中常见的硬伤,你知道吗?

已有 4173 次阅读 2020-12-24 10:19 |个人分类:论文写作|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今天,跟大家唠唠论文中常见的硬伤。也正因为这些硬伤的存在,很可能就会导致你的论文未送同行评议就被编辑直接拒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reject without peer-review”。

1 语言

很多人天真地认为:只要我的研究足够创新、只要我的数据十分完美、只要我的figure超级炫目,那么编辑就不可能直接拒稿。如果真的有这种想法,那你就真的“too young,too simple”了。试想,你的文章再创新、再前卫,编辑读不懂,那么如何体现你的创新和优异,只有撰写手稿的人自己知道。

所以,语言很重要,把一项完美的研究用平实而流利的语言、工整的结构展示出来,才能体现这个story的圆满。如果你对你的语言不够自信,试着寻求帮助。与其等到编辑拒稿后再润色,不如润色完毕再投稿。BTW,中国学者寻求语言润色不丢人、很正常,而且这不属于学术不端范畴。

小编顺手推荐一下靠谱的论文润色机构:国际科学编辑

2 格式

子七老师有提到格式的重要性。没错,格式很重要。国际期刊根本不会像国内期刊那样帮你改格式、改错别字。Editor和编辑真的天壤之别。如果你的文章格式不符合期刊要求,90%会被打回。这里的格式不仅仅指字数限制,还包括论文结构、声明(利益冲突、伦理声明、作者贡献、基金资助、致谢等)缺漏、非通信作者邮箱投稿、署名过多(多名共同第一或共同通讯作者)等等。

经常有人在论坛里问,有没有该期刊的模板。这里,真的想大声喊,找一篇该期刊上最近发表的PDF版论文+详细阅读期刊投稿指南(guidelines for authors/authors’ instructions等),这是万能钥匙,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另外,这几年ORCID的重要性越来越高,注册一个新的ORCID不过1分钟,千万不要去伪造捏造,ORCID是可以查到的。(被科研人员忽略的ORCID —— 如何注册和使用?意义何在?)

3 写作不规范

相对欧美甚至日韩学者,中国学者受几千年儒家思想熏陶,多数还是比较谦虚的,体现在论文中就是:前言和讨论很短、结果部分堆砌大量数据或者图表。此外,中国人喜欢用表格,而国外学者善于用图。确实,图片展示更加直观清晰,科研“老司机”都说不看全文,只要看几张figure(图片)就知道文章的大概了。所以,多并不一定好。如果没能客观展示你的研究成果、研究背景交代不清、文章立意不明、结果一味堆砌数据、讨论就是重复结果且云里雾里,很可能导致你的投稿结果悲剧。

此外,投稿到国际期刊,你所用的方法建议是国际公认的标准,而不是你们研究组、你们研究所、你们大学、你们省甚至中国制定的标准。既然采用了你们研究组、你们研究所、你们大学、你们省甚至中国制定的方法,那么这个研究很可能被定性为local,所以当然要投稿local的期刊。

4 恶意推荐审稿专家

现在很多期刊都要求作者在投稿时推荐2~5位潜在审稿人,以备编辑选择同行评议专家参考。有些人觉得机会来了,可以推荐自己的利益相关方甚至是自己的同事来审稿了,以增加同行评议通过率。所谓“同行评议”,一方面要求是同一研究领域;另一方面,不存在利益冲突,更不能是曾经的研究伙伴,否则就失去了同行评议的意义了。这几年有关伪造同行评议而导致撤稿的信息屡见报端,这也是非常恶意的一种学术不端行为。所以,要求推荐3个审稿人的情况下,如果全部推荐中国学者,编辑基本一个不会选择。

5 伦理

伦理很重要,医学伦理更重要,人体动物研究伦理极其重要。一篇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导致国际期刊编辑对中国学者研究的伦理开始质疑,原先的有色眼镜更深了。其实,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Medical Journal Editors, ICMJE)近年来对医学研究伦理要求愈加严格,甚至要求只要涉及人体的研究(包括使用冻存的人体组织样本)都需要进行临床注册,这对从事医学研究的学者提出了极其严格的要求。

文末分享几条tips,仅供参考:

印度、非洲的期刊要谨慎投稿,因为不确定性大,而且容易被剔除SCI数据库;日本、韩国、中东、巴西的期刊审稿严格、语言格式要求高,不符合要求会一直要求revision;欧洲的期刊审稿严格,美国的期刊语言要求相对低。

最后,我们绝不提倡崇洋媚外,但是国产SCI期刊若非约稿,对国人投稿确实稿件处理流程相对慢,而且对语言要求严格。

我们充分理解国产SCI期刊的不易,追求国际稿源也没错,但是对待投稿不该厚此薄彼,至少按照一样的时间和流程来进行处理。

作者:阿旺老师





https://m.sciencenet.cn/blog-3387871-1263938.html

上一篇:2020,我在美国做博士后
下一篇:F5000、F1000傻傻分不清:看这里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6 17: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