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uspex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ruspex

博文

《高质量读研》出版感言 精选

已有 9020 次阅读 2022-6-20 08:21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2022年6月16日,值得我纪念的日子,因为我独立撰写的第二本书《高质量读研》正式上市了。而它最初的版本,《读研秘籍》,是以连载形式,从2019年9月26日开始,发表在科学网上的。第一篇是“时商,从爱多士说起”。而后差不多每周或每两周在科学网上发表一篇新的文章,截止2021年4月22日,共连载了28篇。其中有20余篇,很荣幸被科学网推荐为头条文章。

WechatIMG177.jpeg

后来,我在此基础上,对本连载进行了内容的扩充。据不完全统计,约60%的内容是新的。而书名,经过与出版社的讨论,最终确定为《高质量读研 – 如何写论文,做科研》。所以,从开始动笔写,到最终的出版,前前后后花了2年8个月的时间。真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  截屏2022-06-19 下午11.02.02.png

图片 1.png


费时自不待说,费力是因为我写书,喜欢按一区论文的标准来要求。这不仅仅意味着格式、图表什么的要合乎规范,更重要的是,需要让书体现不同但有意义的视角,或者说,创新。可是,书的创新不是那么好找的,尤其是这又是本关于研究生如何学习的书,相似主题的书并不少。

我自己也读过一些相关的书,个人感觉这些书有一个比较共同的定位,即比较强调客观性,以写成教科书为目的。这样的写法,很全面,但可能也会不生动。毕竟对学生来说,当成教材来看的书,很多时候是被动读的。所以,我认为可以将这本书的写法做得更主观一些,让其通过生动的例子来打动读者。另外,多数讲读研的书,会把重心甚至全书的内容都放在论文写作上。而我通过近二十年指导研究生的经历,这里面不仅有研究生读研期间的方方面面,也有他们毕业以后的再成长给我带来的反思,我觉得读研应该是全方位的能力培养。通过读研,研究生们不仅能在读研期间获得诸多科研相关的能力提升,也能将这一能力触类旁通,在毕业后的工作或科研上继续发挥这一习得的能力。所以,我希望能更全面地展现读研中需要掌握的能力给读者。

如何生动呢?以我写《爱犯错的智能体》的初浅经验,不是那么好办到的。在本书中,我借鉴了很多名人的轶事,加上个人的经验体会和真实事例。同时,也在适当的位置增加了丝许的幽默感。以便让这本读研的书在风格上,尽可能像小说而非教科书。文笔上,也可能偶尔会添些理工男自以为的华丽。

而每一篇的落笔,也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潦草写的。我的习惯是有灵感才写,没有就先搁置着。在写《爱犯错的智能体》是如此,写这本《高质量读研》也是如此。实在找不到,我就出门跑跑步,边跑边想。希望尽量做到落笔就能有神。

通过这些办法,期望愿意读此书的读者会多一些。

另外,再说说这书可能的读者群。研究生和即将读研的本科生自然是主要的群体。这么说的原因,一是因为学生自己可能并没有认识到读研期间,究竟有哪些是需要学习的。另一方面,我认为它也许有着易子而教的作用。作为一名导师,自己的研究生,很多时候可能不见得会领会或愿意听导师的苦口婆心。反而别的导师说的,有可能会听听。所以,这是本书的另一种读法。

其次,是导师。我的指导经验,正如我在书前言中强调的,是一种平衡策略,在指导学习、自己做研究、家庭等选择的平衡,但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导师。但是,导师们也许可以从我的经验中,取长补短,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指导研究生的方式。

第三,是家长。这是一个相对奇怪的读者群。因为理论上来说,到了研究生阶段,学生都是成年人了,家长们不用操心了。但以目前的国内现状来看,家长仍然会担心自己小孩成为研究生后的科研、学习和心理情况。所以,也许我的这本书能让家长们稍稍释然下,破除读研究生的神秘感,了解读本科和研究生之间的差异,从而更好地帮助自己的小孩成长。

最后,我要强调一点,这本书并非是点对点的、将所有研究生期间需要做的事都告诉读者,而是需要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道理。以我个人的经验,我认为,即使书的内容全看了,如果不事必躬亲,那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不会带来实质性的进步。

最后的最后,我要感谢科学网提供了这样一个好的科研经验分享平台,让我最终形成了两本出版的书。我相信,未来将有更多的老师,会从自己在科学网发表的博文中产生更多精彩、有重要影响的书籍。

 

张军平

2022年6月20日




https://m.sciencenet.cn/blog-3389532-1343695.html

上一篇:科研的主动性 — 从下厨做菜说起
下一篇:科研要记住的是名字而非帽子– 谈破五唯和忆孙剑

28 许培扬 马臻 武夷山 王林波 郭战胜 王茂清 王涛 褚海亮 刘立 杨宁 郑永军 何应林 邝宏达 周忠浩 雷宏江 王德华 唐小卿 赵志宏 吴斌 苗君 刘继为 姚伟 刘全慧 王启云 杨正瓴 梁洪泽 汪凯 胡泽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6: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