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na99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nna999

博文

[转载]南半球的火山惊动了北半球的海啸,中国会受影响吗?

已有 1526 次阅读 2022-1-17 07:58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文章来源:转载

 

南半球的火山惊动了北半球的海啸,中国会受影响吗?

 

    近日,南太平洋岛国汤加海底火山喷发引起连锁反应。从全球云图上看,汤加海底火山喷发时,大量气体裹挟烟尘形成庞大蘑菇云,惊心动魄的场面清晰可见。

    据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称,数据显示,海啸威胁目前已经过去,但是受到影响的地区仍应继续监测海浪的情况。由于通信不畅,汤加境内的具体灾情还有待评估。

汤加火山喷发卫星云图

 

日本多地已观测到海啸,是否会波及中国?

火山喷发后,除了澳大利亚、新西兰、斐济等多国发布海啸警报或提醒外,1月16日,远在北半球的日本针对包括我领区部分地区在内的多个沿岸城市连续发布海啸预警和避难指令,并称已在日本多地观测到一米多高的海啸。日本与中国近在咫尺,这场在南半球因火山喷发而引发的海啸,是否会波及到我国呢?

    中国地震局建筑物破坏机理与防御重点实验室办公室主任周洋在接受央视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地理环境看,中国大陆架宽阔且平缓,且受到日本列岛及琉球群岛等岛链的保护,这相当于一个天然的屏障,可以有效阻止海啸的形成和传播。此外,汤加地处南半球,与我国大陆距离较远,目前来看,这次火山喷发对我国大陆地区影响有限。

    此外,据中国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根据最新监测结果分析,中国沿海海域于16日凌晨监测到海啸波,其中浙江石浦站最大海啸波幅约20厘米,其余潮位站海啸波幅均小于15厘米。此次过程未对中国沿岸造成灾害性影响。

 

海啸威力巨大,传播峰值速度比高铁还快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海底地震、火山喷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动都可能引起海啸。海啸的威力究竟有多大?

  周洋介绍,海啸不仅会形成巨大的海浪,而且传播速度相当快。2011年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海啸,海浪最大高度达到40米。2004年印尼大海啸,传播峰值速度能达到480公里/小时,这个速度比高铁的行进速度还要快。

 

2004年印尼大海啸过后

 

   “海啸过来的时候夹带着能量,接近陆地的潜水区以后,能量会受到挤压,海浪的高度就会随之提高。所以,从表观上来看,如果说当人们能看到海啸的时候才进行应急处置,那可能已经晚了。”

    2004年,印尼海啸来临前,有人发现了大面积裸露的海床,由于对海啸缺乏认知,更多的民众则是聚集在海边,欣赏着浅滩裸露的奇观。几分钟后,就有人看到一道恐怖的水墙迅速逼近,这时候,人们才开始逃亡,但已经来不及了。

   据幸存者回忆,当时他们站在城市后面的高山上,但海啸的高度依旧比他要高出一个头。所以,如果在海边游玩时,发现地面强烈震动,海水显著下降或巨浪袭来时,应尽快撤离。

 

汤加火山的持续喷发是否意味着还会有海啸来临?

据悉,此次汤加火山喷发的地方距离汤加首都仅65公里,周边许多地方已被火山灰覆盖。

 

汤加火山喷发

 

    奥克兰大学的火山学家克罗宁指出,这次火山喷发是汤加过去30年来最大的喷发之一。克罗宁还表示,对同一火山的历史喷发的研究表明,目前的喷发事件可能会持续数周或数月。那么火山的持续喷发是否意味着还会有海啸出现?

   周洋告诉央视网记者,并不是所有的地震或者海啸都会引起海啸,但地震或火山是诱发海啸的重要因素。

    2021年12月,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在一篇《地震与海啸的关系》研究报告中也指出,海底地震未必一定就会引发大海啸。据中国地震局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在1.5万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大约只有100次引起海啸。

    周洋表示,地震不可预知,但是海啸通常是在海底地震或者火山喷发后才发生的。所以人们通常会有一个充分的应急准备时间,比如人员的撤离、船只的规避等等。而且,目前世界范围内基本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预警机制,比如观测站和海底强震仪等,可以有效指导人们规避和防范风险。

 

央视网 2022年01月16日 20:26 

记者 孙晓媛 邓雨萌

编辑:黄佐春

责任编辑:刘亮

https://news.cctv.cn/2022/01/16/ARTIdSZRYJn2vAca8LFmEjwn220116.shtml?spm=C96370.PPDB2vhvSivD.ERPyWJCsPwT9.30 

 

 

 



https://m.sciencenet.cn/blog-3389947-1321381.html

上一篇:[转载]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技术
下一篇:壬寅虎年正月初一浦江暨两岸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12: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