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veymylif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arveymylife

博文

读基金委“避免人才项目异化使用”的一点感想

已有 11578 次阅读 2018-6-13 15:04 |个人分类:杂想|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帽子

     2018年6月11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以下简称基金委)的一枚重磅炸弹炸响了学术圈,基金委的公开信在各个学术公众号进行了转载,笔者的朋友圈也挂出来了一些老师的转载和评论。大家都一致的对基金委的声明叫好,打call,却少见反对意见。这大概是能拿到人才项目的毕竟是少数人所导致的吧,毕竟这些人才项目的实际中标率小于10%,对于一个会得罪大多数研究者,伤害大多数研究者自尊性的项目来说,我想,就算是成功拿到“帽子”的人,在经历层层磨难之后也未必会对这类项目拍手叫好。


    今天阅读了科学网博主刘庆生教授的博文《学术人才的评价与选择》和中国科学报的《“项目多、帽子多、牌子多” 体制弊端如何破解》的文章,再结合自己的一些经历,谈一些感想。


    作为一个标准的青年教师,进入学校就被岗前培训告知了教学、科研和服务三项基本任务,我想对于那些在科研院所没有教学压力的研究员来说,没有其他的任务,应该是极为幸福的事情吧。从研究院所调过来的教师,一开始还不能适应备课和讲课的节奏,原有的科研的节奏被其他的任务打乱了。教师教好书,培育了合格的接班人,可以说,教师的核心任务就完成了。不过,高校教师的科研同样不能被轻视,正是因为高校科研能力比科研院所弱,一般高校都会对科研进行激励,鼓励大家多写文章,多做项目,多拿帽子。在高校教师盈利能力较弱的情况下,这些鼓励往往是以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来促进的。因此,本来应该顺应自然规律的科研被异化为为了提高待遇而被迫为之。那些给有“帽子”的人明码标价的招聘铺天盖地,也使得学校为了留住这些人,给这些教师更高的待遇,在学校内部造成了极大的贫富差距。以前,我们国家比较贫穷的时候,用较少的资源撬动最大的收益,这也是无奈之举;但在如今整体进入小康社会的情况下,在促效率的基础上,应该更加的重视的是公平,基于“帽子”的薪酬分配显然应该不合时宜了。


    刘庆生教授在博文中提到的科研管理部门统计论文影响因子,根据期刊影响力判定论文成果的方式,确实是一种“简单”,且“野蛮”的方法。本人也经历过一次学校的人才项目的评价,我也认真听了候选者所做的工作,确实感觉到每个行业的青年学者都是牟足了劲做好工作。这些校级人才项目设立的初衷就是为学校筛选冲击国家级人才项目的“人才”。科研管理者只是轻蔑的比较着论文的影响因子,也会试探性的问这个期刊在领域类的地位,我想一个每年发文量达2000,影响因子依然维持在近5的位置,应该不算是很差的期刊吧,而且不少高引论文也出自该刊,我就自然回答,应该是不错的期刊,不过科技管理人员就说,你们这里领域,以后就只认某某期刊,以后的科研奖励也就那个期刊奖励比较高,而且你发表的很多论文多在前一个期刊或者其他期刊上,没有我们认可的顶级刊物,所以,你以后需要在我们认可的期刊上多发表论文才好。对于科技管理部门的这种要求,我也没办法反驳。确实,现在评定人才项目,已经由看文章数量转变为看顶级刊物有多少篇,高引有多少篇,到一定数量了,可以上会了。那么评定标准其实换汤不换药,一篇生物医学类的文章,往往受到极大的关注,而一篇研究水体硅藻的文章,就不会有那么多关注了。即便是同一领域,有些问题是大家都关心的,有些则被大家嫌弃,大家关心的就是热点问题,就是该做的,而大家不关心的,就不应该支持。用这个标准去评价同样是不对的。对于任何科学问题,他们都是平等的,都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个过程,一个角度,都在为人类更加的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贡献一页纸,贡献一块砖。这让我想起了奥尔多·利奥波德的沙乡,那一草一木,一鸟一鱼,他们同人一样都是公平生活在这个世界的一份子,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社会上需要传递的科学理念是什么?是砸钱去做国外人领先的工作,还是砸钱去培育中国良好的学术生态,让中国的科学人成长起来。我想,要让所有的科研工作者都乐于去做自己的研究,去培育认知的能力,去平等的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而不是为了那些所谓的热门而做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出一个真正的良性循环。我们能买到世界顶级的人才,做出世界顶级的成果,但我们真正让自己的国民具备了科学探索的精神吗?




https://m.sciencenet.cn/blog-3390187-1118767.html

上一篇:学术公众号,从大而广到小而专
下一篇:要5%的现实,还是95%的未来?

26 安海龙 李明坤 孙学军 周浙昆 汪波 吉鹏举 李毅伟 董健 徐耀 谭平连 杨正瓴 韩晓阳 张成岗 孙志鸿 王庆浩 武夷山 刘建彬 黄永义 曾体贤 朱勇 璩存勇 杜彦君 刘锋 黄强 刘山亮 郭新磊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9: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