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ERedito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EReditor

博文

南洋理工大学申泽骧教授和陕西科技大学刘晓旭教授课题组最新EER综述|碳材料结晶度和缺陷对储钾过程的重要影响

已有 1861 次阅读 2022-5-27 10:26 |个人分类:EER论文集锦|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Logo.jpg

关于我们

Electrochemical Energy Reviews (《电化学能源评论(英文)》,简称EER),该期刊旨在及时反映国际电化学能源转换与存储领域最新研究进展。EER是全球首本专注于电化学能源的英文综述性期刊。EER覆盖电化学能源转换与存储所有学科,包括燃料电池、锂电池、金属离子电池、金属-空气电池、超级电容器、制氢-储氢、CO2转换等。EER为季刊,每年3月、6月、9月以及12月出版。创刊号在2018年3月正式出版。

2018年6月,经过激烈角逐(87选20),EER成功入选由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六部门联合实施的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D类项目,进入新刊国家队阵列。

EER于2020年8月被SCIE正式收录;2021年6月,被EI和Scopus同时正式收录;2022年5月, 被CSCD收录;2021年7月发布的影响因子为28.905, 创国产期刊新高。目前文章篇均下载量超过4,400次。


截屏2022-04-23 下午3.55.33.png

文章题目:Effects of Crystallinity and Defects of Layered Carbon Materials on Potassium Storage: A Review and Prediction

引用信息:Xiaoxu Liu*, Tianyi Ji, Hai Guo*, Hui Wang, Junqi Li, Hui Liu, Zexiang Shen*. Electrochem. Energy Rev. 2022, 5(2), 401–433.

关键词:Layered carbon materials, Crystallinity and defects, Potassium storage properties, Machine learning

全文链接:https://link.springer.com/content/pdf/10.1007/s41918-021-00114-6.pdf 

一、图文摘要

截屏2022-04-23 下午3.58.59.png

二、内容简介

1. 简介

2. 层状碳材料关键结构参数的概述和数据整理

3. 碳层结晶度和缺陷对储钾机制和性能的影响

   3.1 石墨

   3.2 软碳

      3.2.1 软碳的储钾机理

      3.2.2 碳层结晶度和缺陷对性能的影响

   3.3 硬碳

      3.3.1 硬碳的储钾机制

      3.3.2 碳层结晶度和缺陷对性能的影响

   3.4 少层石墨烯、膨胀石墨、还原氧化石墨烯等

4. 机器学习和预测:从结构到性能

   4.1 结构与性能总结

   4.2 结构预测

5. 总结与展望

三、综述亮点

1. 该研究工作细致梳理了层状碳材料的储钾机制和性能,提取并量化了代表层状碳材料结晶性和缺陷度的关键结构参量,根据关键结构参量和主要储钾性能数据建立了构效数据库;

2. 以关键结构参量贯通各种层状碳材料之间关联,消除各类层状碳阳极之间的壁垒,从而对层状碳材料结构与性能之间影响有一个系统的、相对普适的认知;

3. 基于该构效数据库,将材料设计与机器学习相结合,该研究工作高效地利用关键结构参量预测储钾性能,填补了实验空白,对后续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四、图文导读

01 前言

针对钾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中,层状碳材料在高性能、可持续性和低成本方面的优势使其成为应最受关注的电极材料之一,如石墨、软碳、硬碳、还原氧化石墨烯、膨胀石墨等。尽管层状碳材料已被广泛用作钾离子电池的阳极,但各种层状碳材料的储钾机制和性能是相对孤立的,难以相互关联。重要的是,对碳层单元的基本微观结构特性(结晶性和缺陷度)与储钾行为之间的联系缺乏系统的理解,并且利用现有研究结果预测储钾性能的报告很少。因此,数据库中大量的结构和性能数据对后续碳基阳极的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探索的参考价值有限。针对这些问题,如图1所示,本工作一方面对数据库中的大量文献进行整理,提取了关键结构参量以量化结晶性与缺陷度,并构建了层状碳材料储钾构效关系数据库。进一步根据热力学与动力学原则,以数据驱动为导向,建立结构与储钾特性之间关系,最终利用机器学习让数据库中的大量数据再次发挥指导作用。

Fig.1 .png

图1(a)根据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有关层状碳材料储钾的文献数量;(b)分析层状碳材料储钾的核心思路: 基于热力学和动力学,对结构参量与储钾特性建立联系;在机器学习的帮助下,现有的构效数据可用来预测性能最优的未知碳材料结构参量

02 内容概括

组成层状碳材料的基本单元石墨烯层(或类石墨烯层)的结晶性和缺陷度是影响层状碳材料性能的关键结构因素。对XRD和拉曼光谱进行初步分析后,可以定量地获得表征结晶性的结构参数(LaLcd002)和缺陷度(ID/IG,如图2所示)。在这种情况下,三个结晶度参数,即LaLcd002,代表不同结构的相对结晶度。拉曼光谱中D峰和G峰之间的强度比(ID/IG)用于反映缺陷水平。基于对碳层的定量描述,以对各种层状碳材料建立关联,消除不同层状碳材料之间的研究孤立性(如图2所示)。

Fig.2.png

图2 (a) 石墨、软碳、硬碳、rGO的结构演变示意图;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变化,软碳和硬碳的(b,c)LaLc和(d)ID/IG,d002的变化趋势

由于赝电容行为和首次库仑效率与比表面积(SSA)密切相关,本工作添加了比表面积参量作为调整因子。因此,以关键结构参量(LaLcd002ID/IG,SSA)和主要性能数据(容量、倍率、放电平台、首次库仑效率)为基础的构效数据将被用于后续分析中。如图3所示,针对硬碳材料,通过相关性分析,进一步讨论了关键结构参数对硬碳材料性能的影响权重。结果表明结构因素和性能的相对变化遵循一定的规律,并且对单一结构参量和双结构参量的分析表明对碳层单元的关键结构参量合理设计,可协同提升各个储钾性能,从而有助于解决短板效应。

Fig. 3.png

图3 硬碳的结构与性能分析:(a)结构与储钾性能的斯皮尔曼等级相关分析;(b–d)单个结构参数和性能变化趋势散点图;(e–g)双结构参数和性能变化趋势等高线图(图示为碳层结构变化对性能影响的示意图,蓝色球代表K+的可逆脱层,红色球代表K+的不可逆脱层)

通过对构效信息总结,如图4所示,无论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制备,以石墨结构为标准,软碳、硬碳、rGO等层状碳材料的结构演变都可以遵循一定的演变规律。通过进一步分析储钾性能和碳材料结构类型之间的关系,各类碳材料储钾性能之间的差异亦得到阐明。例如,平均放电平台与结晶性密切相关,较大的碳层尺寸和较小的层间间距有利于降低平台(图4d)。在结晶性较差时,放电平台往往表现得较高。接下来,为验证构效数据的有效性,本工作对层状纯碳材料储钾构效数据进行了机器学习与预测(图4e–g)。总体而言,预测值与测量值吻合良好。选定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30%,预测准确率为70%,确保了构效数据的有效性。

Fig. 4.png

图4(a)不同层状碳材料结构变化示意图;(b–d)不同层状碳材料储钾性能对比;(e–g)机器学习性能预测和绝对误差结果

基于构效数据的有效性,本研究进而人工构建机器学习模型并对6万组结构参量数据进行分析。基于热力学与动力学原则剔除掉不符合规律的预测结果后,最终数据如图5所示。这些数据表明,通过设计碳层尺寸、层间距和缺陷度,可得到具有潜在综合优异储钾性能的碳材料。综合性能优异的结构或在以下参数范围内:稍小或较大的La(~ 2或8~10 nm)、小或中等的Lc尺寸(1.5~3.5或5~6nm)、宽泛的d002大小(主要为0.335~0.345或0.375~0.415 nm)、稍大的ID/IG值(0.8~1.3)和小的SSA(小于~ 300 m2 g−1)。同时,本工作为钾离子电池纯碳阳极的设计也提供了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在其他材料系统性能预测中的应用提供了有效的示范。如果未来有更多可利用数据,有望实现更准确的预测,指导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

Fig. 5.png


图5  约60 000组人工构建数据性能预测:(a)首次库仑效率;(b)容量;(c)倍率;(d)平均工作平台

五、重要结论

本文以碳层的结晶与缺陷为明线,以储钾的热力学与动力学规律为暗线;整理了现有文献中的微结构和储钾性能的系统数据,建立了储钾构效关系数据库;以碳层的结晶与缺陷去打通石墨、硬碳、软碳、可膨胀石墨、石墨烯、RGO的材料界限,获得相对普适的储钾机制与构效关系认知;最后利用现有文献中的储钾构效关系数据库,计算机机器学习,预测了实验中没有被制备的合理微结构的纯碳材料的储钾性能。目前预测结果存在一定误差,但该研究范式对其他材料体系的研究具有指导与借鉴意义。

六、作者简介


截屏2022-04-23 下午4.21.35.png

刘晓旭(第一作者,共同通讯作者),陕西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2012年获哈尔滨理工大学博士学位,2012–2014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任Research fellow。主要研究方向为二维碳基复合材料及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多功能应用。

截屏2022-04-23 下午4.35.53.png

郭海(共同通讯作者),大连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黑龙江大学电子工程专业学士,昆明理工大学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硕士,哈尔滨理工大学材料学专业博士。在国际期刊和会议论文集发表文章30余篇。研究方向为模式识别及其应用。

截屏2022-04-24 下午4.15.05.png

申泽骧(共同通讯作者),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物理与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吉林大学学士和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博士。在Nature,Nature Physics,Nature Communication,JACS,Advanced materials等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400余篇。研究兴趣包括拉曼光谱和显微镜、石墨烯和二维材料、电化学储能等。


欢迎关注和投稿

期刊执行严格的同行评议,提供英文润色、图片精修、封面图片设计等服务。出版周期3个月左右,高水平论文可加快出版。欢迎关注和投稿。


联系我们

E-mail: eer@oa.shu.edu.cn

Tel: 86-21-66136010

SpringerWeb: http://www.springer.com/chemistry/electrochemistry/journal/41918

ShuWeb: http://www.eer.shu.edu.cn

WeChat:ElectrochemicalEnergyReviews

EER QR code.jpg

长按/扫描关注EER微信公众号



https://m.sciencenet.cn/blog-3390413-1340425.html

上一篇:喜讯!EER被CSCD数据库收录!
下一篇:热烈祝贺EER入选《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20: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