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tor_D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289390715

博文

学生的冷漠,是教育极大的死结

已有 4815 次阅读 2020-9-14 22:52 |个人分类:教学|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教学, 随笔

通选课,来听课的人不多。到了教室的人里,真正走心听讲的又少了一部分。

坐在一边的女生,一边做着其他科目的作业,一边时不时的抬起头看一眼讲台;坐在最后的同学,来了最大的目的,大抵就是点名时答一声“到”吧;还有些学生,时不时的查看一下手机,我很理解这部分学生,在男女比例失调严重的当下,有很多摆在他们眼前的现实需求,更需要关照。

这一届学生,比之上一届,更是难带。

教育大众化,降低了高等教育的门槛,也使得高等教育的质量堪忧。这种质量下降,有时候不是老师教的问题,而是学生学的问题。

和其他学校的老师聊天,有人说:都差不多,我们这里也类似……

我发现:学生的冷漠,是教育极大的死结。

 

在一些评论中,指责通选课放水,甚至通选课授课教师也成为众矢之的。

就是忽悠一下嘛,何必那么认真?

我笑笑,忽悠?赵本山卖拐忽悠到全国皆知那也是水平,忽悠也要分个三六九等,忽悠里也是见功夫的。你以为学生好忽悠?当面对一群心根本不在教室的学生,你拿什么忽悠?无论你怎么忽悠,人家压根就盐水不进。

你不是忽悠学生,你是忽悠你自己。

 

学生的冷漠,是教育现实中极大的痛楚。

一个老师,可以忍受工资低廉,可以忍受没有科研项目,可以忍受评不上职称,可以忍受很多很多自己遇到的难题,但如果在他挚爱的那一方讲台,遭遇的是冷漠的学生,他的心就真的快死了。自己废了很大的力气备课、准备上课的材料,甚至有时候还要搭钱上课,一腔热血,结果到了学生那里变成了冷冰冰的不理不睬,这应该是做老师最痛苦的事情吧。

最可悲的是,如果这种情况长期持续,多么古道热肠的老师,最后都会逐渐油尽灯枯。从开始登上讲台的一腔热忱,到后来的敷衍麻木。

所以有些时候,有些人吹嘘老教师多么多么厉害,不可尽信也。有多少老教师,已经变成了讲台上的复读机,后面即使遇到热爱学习的学生,他们也已经习惯了自己的冷漠。

师生之间本该有的良性互动,在一方缺失以后,有可能导致整个教育链条的低效运转。

 

在讨论学生对待学习冷漠时,有些人会说学风不佳,然后提一大堆措施,比如带着学生早读、组织集体的学习讨论活动、检查宿舍要求上课期间不能在宿舍睡懒觉等等,但实际上这些措施都是治标不治本,学生的心不在学习上,你不让他在宿舍,那他可以去网吧,你不让他去网吧,他就是到了图书馆也一样是在刷手机。学生自己不主动学习,你是很难去改变他的这种心理的。

 

哀莫大于心死,学生对待学习的冷漠,有时候会让人感到绝望。

你跟他说不好好学习拿不到奖学金,他说不拿就不拿嘛。

你跟他说不好好学习可能会被退学,他说退学就退学嘛。

你把家长找过来,家长说的很好,学生态度也变了。过几天,又恢复了样子,再找家长,可能家长都不来了……

怎么劝,人家就是听不进去。

这种学生,很是让人苦恼。

还有一种学生,你跟他聊的时候,他“嗯嗯嗯”的应付你,事后又是一副老样子,你也不能总是24小时去跟着他学习。

学习,还是要有主动性,否则很难变成自己的东西。

 

为啥现在有些学生对待学习会这么冷漠?

1、长期以来高等教育领域的不良风气,比如认为大学很轻松,上了大学以后努力的劲头就减下来了,以往高等教育的注水对此责无旁贷。长期累积的问题,不是一两个行政指令就能解决的,高等教育需要务实一点,而不是务虚;

2、课程和人才培养体系设置不合理。现在中国大学生的课程多而杂,没有学精,也缺乏主动学习的良好环境。课外时间学生还要参加社团活动、科技创新等等,还要谈个恋爱、走亲访友、做个兼职,看似宽松的环境,内容却过于丰富,不能集中精力学好一门课、做好一件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东边走走西边看看,晃晃悠悠大学就过去了;

3、对未来的迷茫。很多时候,对刚上大学的同学介绍专业时都是前景一片光明,但看看毕业生的情况,不觉得脸红吗?至于大学期间学这些东西有啥用,有些人也搞不明白,反正人家别的学校有我们也要有,文件上要求有我们也必须有,开了课就上,上了有啥用,说不清楚。学生不主动学习,对未来更是迷茫。高等教育在育人方面应该有一定的自主权,激发高校的主动活力,减少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以务实为主。你迷茫,我就带你去现实接受一下洗礼;在育人体系方面,也应该主动出击,因循守旧,怎么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4、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学生缺乏社会经验,不懂得珍惜现在大学是人生多么美好的一段时光,混日子、混毕业的人还有一些。如果有了一定社会经验再让他们到大学里来学习,我想氛围会有所改变,至少他们的目的性更强了。

 

要改变的不仅仅是一两个生活习惯,更需要改变的是,是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https://m.sciencenet.cn/blog-3400925-1250577.html

上一篇:红腹锦鸡杂谈
下一篇:写在基金落榜时

25 郭战胜 孙颉 史晓雷 雷宏江 王安良 曹俊兴 杨正瓴 李焰东 冯大诚 张忆文 王从彦 郑永军 范振英 郁志勇 张学文 康建 陈日祥 胡大伟 徐耀 张勇 胡文兵 农绍庄 梁洪泽 王林平 张红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19: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