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tor_D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289390715

博文

对全国高校教创赛评分标准的讨论和反思 精选

已有 5467 次阅读 2022-10-30 18:42 |个人分类:社会观察|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对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评分标准的讨论和反思

 

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课堂教学实录评分标准如下图所示: 附件7.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关于举办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jpg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关于举办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的通知 附件3

 

对此,讨论如下:

1)教学理念-“符合学科特色与课程要求”。

怎么界定“符合学科特色与课程要求”?

就学科特色而言,在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非常多的院校是先有人才培养方案、然后在课程教学中去执行人才培养方案。所谓的学科特色,循规蹈矩基本就不会偏离学科,不会偏离就不需要评价。但创新的内容,比如跨学科内容,突破了原有单一学科,使得对这类教学内容反而有可能造成不公平的评价。故而,“符合学科特色”的要求既有可能是画蛇添足,还有可能是阻碍创新、束缚思想,实际操作还可能很难把握尺度。

就课程要求而言,一般课程要求是授课教师主导提出的,难道他/她还会在一个比赛中违背自己提出的要求?既然大概率不会违背,那还需要评价吗?再换个角度,授课教师提出了课程要求,但是却要第三方来判别授课教师是否符合要求,这合理吗?再换个角度,授课教师如果前期提错了要求,你允许不允许他改正呢?他改正,很可能会被扣分;但同时,他自己提的要求反而导致他受伤,这是有利于教学实践还是不利于教学实践呢?

2)教学内容-两性一度要求在一节课中具有普遍性吗?

“两性一度”的说法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两性一度”作为价值追求无可厚非,但是要求在一门课当中“教学内容具有深度、广度,体现高阶性、创新性与挑战度”,这属于过渡追求、不科学追求!

但凡上过讲台、系统的讲授过一门课的老师,都应该明白教学工作讲究循序渐进,不大可能每堂课都花样百出。有了基础性的积累,才会有到达高阶的升华。甚至,高阶性是由基础课打好基础以后,在后续环节得到升华的。由此带来的疑问是:基础课如何创新?

把“两性一度”要求放在整个课程体系评价可能是合理的,放在单一的一门课中,不大合理!放在单一的一门课的一节课中,极为不合理!由此还可能导致,门门课追求创新,节节课追求创新,学生可能会无力招架。

3)教学过程-“以信息技术创设教学环境”。

这个评分点的言外之意是,教学创新应(必须)依托信息技术。可能的不良结果是,导致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被滥用!

而且,好似只有那些能够依托信息技术的,才更有资格参赛,这有碍教育公平!

我觉得,技术是形式,过渡强调技术,必然带来技术的滥用!

教学创新,未必离开了信息技术就不能存在!

但因为这一条评分标准,对不依托信息技术的教学创新造成了不公!

4)最大的问题:对真实性的要求过低。

整个要求中,在“视频质量”处提出“能客观、真实反映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过程常态”,但是“视频质量”的分值仅为4分,相对较低。

教学类竞赛一直被诟病的问题是表演性过多,把真实的课堂变成了表演的秀场。这一点,在青教赛当中比较明显。甚至有的选手,整个比赛期间能做到大部分时间都不看黑板或PPT投影。但是你连黑板或PPT投影都不看,你谈何关注教学过程呢?这就很可能变成了一个人的独角戏。

真实的教学,是一定会看学生、看自己制作的PPT内容的,因为你看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关注相应内容的过程。你自己都不看,在那里刷刷刷的翻页,你觉得学生能理解多少呢?而且,停电了以后,黑板和粉笔就是老师极好的伙伴,从这一点而言,也说明现有评分标准有对信息技术过渡吹捧之嫌。

课堂实录,应该把真实性作为前置条件或加大分值!如果这个都不是真的,对于这种比赛,还有啥讨论价值?

真实的课堂,师生的互动是一定有的,而且师生互动一定是生动的、鲜活的。而不是老师在前面熟练的操作激光笔,学生机械式的“提问”和“回答”提前分配好的问题!但凡出现这种机械式的刻意安排,应该一票否决!

真实的课堂,是一定会有意外的小插曲的!你随机请学生回答你的问题,请记住,一定不会只有一个答案!如果只有一个答案,要不然你的问题过于简单了,比如需要回答的结果是“是”或者“否”,要不然可能是你对这个过程造假了,比如提前导演了这个过程……我上课的时候,对学生是怀着敬畏之心的,我不知道他们会冒出什么问题,但是我知道我自己一定不是万能的!因为我不是万能的,所以我不敢保证我能准确的回答他们的所有问题。同时,因为随机请学生回答问题,也可能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因为有些学生看待问题的角度,有可能是你也没想到的,让你听了以后甚至有拍案叫绝的冲动。

因为互动的随机性和人的想法是不一样的,所以课堂教学是有意思的事情!反之,如果课堂是缺乏互动的、一成不变的,在我看来,这种课堂很无聊。

需要补充的是,真实性和表演性不是绝对割裂的。表演可能成为课堂教学的手段,表演是达成教学目的的一种途径。老师在课堂的一些表演,和完全表演式竞赛,这是两回事!用好一种手段和变成一种手段,这是二者的区别!课堂教学是要利用好各种手段达到教学目的,而不是变成某一种手段的附庸。

5)有些效果“显著”合理吗?

我看了网上一些汇报的视频,特别是获奖选手的视频。我首先想到的是:评委的水平都低成这个样子了吗?

有些汇报人,在宣传他们有多少位毕业生走上了管理岗位、他们的学生发表了多少论文、他们的学生申请了多少专利、他们的学生获得了某某大奖……

请允许我在这里自卑一下,这真的是一门课能达成的效果吗?如果是,请允许我也学习一下这门课!真有这么好的效果,确实值得推广。但是,有些选手恨不得把整个学院所有成果都拿过来做支撑,你这还是课堂教学创新吗?看似面面俱到,很可能是华而不实。这种华而不实应该是被警惕的。

为什么这种驴唇不对马嘴的汇报也能获奖呢,是其他选手水平更差,还是评委的水平低成这个样子了?既然名曰教学创新大赛,首先应该聚焦于教学、回归教学,那些偏离教学很远的支撑“成果”,不信也罢!

6)创新点在哪里?

比赛名曰“创新大赛”,但是我看了一些选手的汇报视频,我发现他们成果的创新,似乎没有那么新。比如,项目式教学,早就有了吧?校企合作或双导师,早就有了吧?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早就有了吧?问题导向教学(PBL),也早就有了吧?

所以,看完有些视频,我就问自己:他们创新点在哪里,理念创新?方法创新?资源创新?考核方式创新?

然后再看一遍视频,我又问自己:他们创新点在哪里?

这也再次回到了前面的追问:评委的水平低成这个样子了?有些创新,实际上在理念和做法上早就有了,难道评委看不出来吗?

既然早就有了,何来创新?

我理解的创新,一定是让别人感到有新东西才叫新!不管是形式的创新、内容的创新、理念的创新、做法的创新等等,一定是有新东西!但是比较遗憾,可能这方面给我的启发还不多!

7)金钱可以改变赛道起点吗?

比如前面提到的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很明显,越有钱的学校,购买和应用新型软硬件的难度越低。

再比如,对视频质量的要求,越有钱的院校,越有能力在视频制作方面玩出花样。比如,多机位拍摄、聘请专业视频制作公司包装制作视频。反之,没钱的院校,就力不从心了。

教学创新,就有可能变成:有钱支持的就大力创新,还可以出来放闪;但是没钱的院校和老师,眼巴巴的看着别人滔滔不绝。

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应用的教育技术手段、视频制作质量肯定会影响到比赛得分!你花了50万请公司制作全息投影教学资源,和我拿着50块钱的激光笔指指点点,肉眼可见的效果还是有区别的。另一个我自己的亲身经历,申请省一流课程的时候,我自己请学生帮忙拍了视频,最后自己上手剪辑一下,和请专业公司包装出来的效果绝对不一样!我自己都能感觉到我剪辑的视频很low。对于既定的比赛,当视频作为对比的要素时,肯定会产生优劣之分!

所以,金钱确实可以改变赛道起点,越有钱,通往终点越简单!

 

但是,我认为,我们鼓励和导向的创新,出发点应该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解决教学中的真问题而进行锐意改革、大胆创新。我们期待的结果,是创新确确实实解决乃至只是部分解决了原有的问题。而这样的结果呈现出来的时候,如果大部分一线教师看了以后感觉“哦,原来我还可以这么做啊”,一个“还”字,对于他/她原有的教学而言,就是可推广、可借鉴的创新!但是,如果广大教师同仁看了以后,感觉“这个参赛选手做的东西确实很新颖,但是我们单位买不起她用的软硬件,我们单位在校企合作方面个人的作用也非常有限,虽然很新,但是我借鉴不来”,这说明这种创新有可能是钱或人脉堆出来的,可推广价值就比较有限!

除了城里的高楼大厦,有时候,我们也需要留意山高水远!




https://m.sciencenet.cn/blog-3400925-1361559.html

上一篇:读戴先中教授一文有感
下一篇:《旅行安全与旅游文化》课程介绍

12 周向军 郑强 周忠浩 邝宏达 梁洪泽 逄焕东 曹俊兴 农绍庄 宁利中 崔锦华 刘志平 王凌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6: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