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tor_D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289390715

博文

教学创新大赛记录-现场汇报篇 精选

已有 4523 次阅读 2023-4-18 16:11 |个人分类:教学|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本文为原创博文,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比赛结果为省赛二等奖(贵州省新工科组第四名)。本文为参赛过程的流水账和一些个人的思考,准备参赛的老师可以详细看一下。这个系列的博文准备以半日记半评论的方式记录整个过程。因整个过程文字量较大,故而拆分成不同篇章。后期有机会将列出整个最终版的目录。



(目前已经完成了一部分,有待于进一步修改)


320日,截止提交省赛网评材料。

329日,省赛的网评成绩才出来。然后,就通知41415两天现场汇报。

 

413日,现场汇报报道,414~15两天比赛。从320日到在这之前,有多少时间用来准备现场汇报,屈指可数。而且,交完省赛网评材料以后,很多选手都想放松一下。这个比赛。在流程上,只有省赛入选了,才会进行现场汇报。也因此,一些选手在等着省赛结果出来。不出结果,就先拖延着,顺便告诉自己“万一我进不了,准备现场汇报不是浪费时间”。有这种想法很正常,但是我的看法是:你要对自己的东西很自信,如果连进入省赛现场汇报环节的信心都没有,很可能你在这个过程中会异常的累。要焦虑能不能入围,要焦虑自己的东西不如他人……这种焦虑,会让你在每个环节都很痛苦。如果内心不够强大,东西又不过硬,参与比赛有可能是浪费自己的时间、精力。以贵州省赛为例,今年215名教师(团队)参赛,但是能入围现场评审环节的,只有93名。超过50%的选手辛苦准备了几个月,从获奖而言,颗粒无收。

终于公示了省赛现场汇报名单以后,你又将面临新的问题。

有些选手专门找了PPT美化公司,便宜的30块钱一页,据说,还有500块钱一页的。

我掐指一算,我连拍个视频都找不起贵的公司,算了算了,PPT就自己做吧。

一个小插曲是,有些人找了公司美化汇报PPT,美化出来的效果也不如意。结果,还是自己干了相当一部分工作。

我感觉,我的PPT真的超级丑,但是……我自己不嫌他丑啊。既然是我自己汇报,我又不嫌弃他,那就这样吧。更何况,我没有那么多钱来找公司美化啊。

PPT的页数,有人说30页左右为宜,而我做了50多页,找公司美化,也是个不小的数字。这个页数,要结合你自己讲解的内容来定吧。后来我一个同事说,我的一页PPT是真丑啊,还好讲的时候一闪而过,要是长期停留在这一页,让人感觉印象不佳。

我也承认,花钱美化,会有提升的。各位老师有钱,愿意花这个钱,那就找公司美化吧。我不能因为自己穷,就鼓动你们学习我的丑。

 

但是,关于PPT及现场汇报,还有一些bug

一个是,大家的汇报PPT普遍是图文并茂,特别是还很可能会插入动图,导致PPT文档很大。加上自己电脑安装的一些特殊字体,拷贝到其他电脑的时候就有可能不显示,导致自己设计的效果和实际展示的效果不一样。解决这个问题是把字体嵌入到PPT。但是我试了,我的PPT嵌入字体之后接近400MB,比赛前两天,我特意跑到我们教室去试讲。结果嵌入字体的PPT基本打不开……不嵌入字体,就顺畅的很。这里提醒各位参赛教师,在字体使用方面,慎重使用不常用的字体。如果嵌入了字体,在提交材料前最好到自己单位的教室去测试一下流畅度。最终,我选择的就是宁可不嵌入字体,也要避免PPT播放不顺畅。

第二,PPT在播放的时候乱码或者是格式错误,其中格式错误更常见。我比较倒霉,第一页封面的字体就格式错误。发现这个错误,是在比赛前一天熟悉赛场的环节发现的,所以,提前一晚就及时调整了策略。因为提交的材料不能更改,就只能硬着头皮,用格式不完美的PPT照讲不误。这一点告诉大家,提前去赛场熟悉比赛环境非常重要,提前发现问题并想出应对策略,要比比赛当天再遇到这个问题更加坦然自若。

当然,因为我的PPT本来就丑,所以这个格式错误,并不是太影响它的丑度。

第三,主办方设备的问题。到测试现场设备的时候才发现,主办方提前一天准备的激光笔非常难用,以至于翻页的时候很不顺畅。这个问题可能是激光笔没电了,在比赛当天并没有出现这个问题。但是实际上我已经想出来应对策略:只要不停电,可以用触屏来操作翻页,就不需要激光笔了。这也告诉你,要熟悉比赛场地的设备,你使用触屏可以作为备选方案,但是你如果不用触屏,在参赛的时候就要尽量避免碰到屏幕误操作。

 

现场汇报,汇报15分钟,问答10分钟。所以,15分钟的汇报是必须精准卡时间的。

早在比赛前一周,我就准备好了讲稿。

这里有一些我个人的经验:

把讲稿先备注到PPT里,对应相应的讲解页面,每个页面大概要讲哪些话。

在备注的时候,根据切换动画和汇报停顿情况等,适当留空行。不要一页PPT就是一整段文字,这样不容易把握停顿(抑扬顿挫)。

做好备注以后,PPT有一个“导出”→“创建讲义”功能,可以一键把备注和PPT导出到Word。如果PPT内容比较少,这个过程会很顺畅,如果内容多,可能会出现卡顿,但一般卡顿问题多试两次就可以解决了。

 

毕竟,打开这个导出的Word可能还会很卡。为了便于修改文字,我的做法是再复制一下这个Word里的内容,但是粘贴的时候只粘贴文本,这样就获得了对应每张PPT的讲稿初稿。

 

我的初稿有5200字左右,显然,15分钟是讲不完的。每个人的语速不一样,比如我讲话就比较快,最快的时候甚至可以达到一分钟300字左右。即便这么算,有4500字也足够了。

但是当时我甲流才好没多久,咳嗽的症状还一直在。导致我没法像平时说话那么快,于是,又进一步的删减这个文稿。

这里有个小提醒:万一过几天身体又恢复健康了,咳嗽也好了,说话又快了怎么办?解决的办法就是每次做一个版本的时候,都复制一份,避免后面需要增加内容的时候,又要重新开始。

还有,准备讲稿的时候,一定是要有额外的准备。比如,有些选手在紧张的情况下,会语速加快,这时候,原本准备讲15分钟的内容,12分钟可能就讲完了。空出来3分钟,就会略显尴尬。额外准备的部分,最好是放在PPT的最后3~5页,特别是最后2~3页。这样子,时间充足就详细讲,时间不够就一带而过,在时间把控方面会给人驾轻驭熟的感觉。而过早结束或者没有讲完,则让人感觉准备的很不充分。

 

写完讲稿以后,一定要按照竞赛的标准练一练。既要卡时间,还要抑扬顿挫、充满激情和自豪感的去讲,注意,应该是去讲,而不是背稿子。讲的意思是,你在为别人讲你做的东西,而不是背课文一样很死板的背稿子。

自己写讲稿的一个好处是,练过几遍以后,自己会非常熟练内容。即使有所偏差,也不至于发生大的忘词事故。但是,对于某些大牌教授,他们的PPT不是自己做的,他们更不大可能去写讲稿,他们汇报的时候,就非常死板、生硬,甚至给人不真实的感觉。评委但凡有点良知,也不至于把这种选手评为一等奖。但是良知这个东西,不是什么时候都有的。有些评委本身也没啥一线教学经验,根本算不上一线教学专家。但是因为人家有帽子,也有可能被选为评委。

 

比赛之前,如果是没课,我一般会每天练习2遍最终版的讲稿。实际上,加起来可能就练了3天。

有两次是在教室练的。找一间没人的教室,带着PPT,自带激光笔,用PPT的“排练计时”功能为自己计时。刚开始的时候,很难精准的把控在15分钟,要么语速快了,要么中间因为咳嗽、临时加讲解词或者其他原因而超时了。但是因为是练习,出现各种问题都不用慌,语速快了,下次就可以慢一点、在该顿挫的地方做更明显的停顿;时间不够,到最后几页PPT的时候,根据自己的语速和后面剩余的讲解量,直接跳过一部分讲解词,顺滑过渡到最终的收尾。

事实上,真的要详细的讲解我的PPT,我估计我可以讲2个小时也没啥问题,因为每一页PPT背后,是过去几年的付出。甚至PPT上只是一个课程考核方案,就经历了四年以上的不断思考、实践。甚至,看似是一个很简单的举措,背后可能都是阅读了几百篇教育教学论文以后才悟出来的。

但作为比赛,精准把控时间很重要!最理想的状态,是在15分之前5~10秒结束,也就是讲解时间控制在1450秒左右。因为这个时间,多说一两句话,就可以很容易达到15分而不至于超时,又不至于显得剩余的时间过久,比如你14:30结束的时候,这30秒看起来不多,但给人的感觉很漫长。你想要在这30秒东拉西扯的时候,这30秒就会给人度秒如年的感觉。

去教室练习的时候就有可能出现:PPT乱码了,部分文字超界了,练到一半的时候投影仪突然自动关机了,练着练着突然停电了……

看似岁月静好,有可能随时乱套。但是这些状况都出现在竞赛之前,你至少在心态上就要比在赛场遇到要好。

在教室练习了两晚以后,第三次,我先去图书馆看了大概两个小时书,然后又去湖边练了两遍。实际上每次练习时间都在15分钟左右,但几乎每次都不可能一字不差的和讲稿对应。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对内容会越来越熟悉,投入到其中的情感也会越来越自然。

又想起了,有些教授连这么重要的比赛,PPT都是团队成员做的,他实际教学能有多投入呢?所以这个比赛鼓励正高参赛,有些正高,反而愧对这个比赛的初心。

 

我抽签抽到了第二天的第二个。

汇报前一晚,凌晨1点前还在刷变装秀……1点之后睡也睡不着,两点半左右可能入睡了吧。

当天早晨七点起来,洗头,连牙都没刷,上个厕所,换衣服,然后打车去大学城。我同事说,可能当天没刷牙的选手,就是我自己吧。

而有些女选手,要起的更早,起来化妆。

更有甚者,专门聘请了化妆团队为自己化妆。这不是批评她们怎么样,而是告诉读者,这个比赛越来越卷,卷的程度,甚者超乎你的想象。你以为自己付出的已经很多了,但实际上,还有人付出更多。也许,教学那块的事情早就结束了,但作为比赛,硝烟才刚刚点起……

我怕空腹讲的时候,因为甲流后遗症的咳嗽,万一到时候咳得厉害甚至当场吐出来就不雅了。早晨买了包子和豆浆,结果,打车到比赛学校的时候,就有拉肚子的反应。好在,我神奇的口袋里还有两粒止泻药,吃了。你以为我是预测到可能拉肚子吗?不是的!是我带了一包润喉糖,那两粒药是我以前放进去的,我估计,很可能已经过期一两年甚至更久了吧。但是如果你自己有胃病、腹泻之类的,确实有必要在包里备点自己可能用到的药。

 

现场汇报的流程很简单。首先是承办方提前一个多小时就给我打电话,提醒我要提前到现场签到。然后,上一位选手汇报的时候,大约提前30分钟左右,有工作人员引导我去候场室。在候场室可以继续准备。但是因为我对自己要讲的内容实在是太熟悉不过了,我也没有练习。另一个其他组别的选手则紧张兮兮的,在继续背讲解词。我安慰她:自信点就好,没必要太紧张。谈起明年要不要参赛,似乎她感觉这个过程太累了,强大的选手太多了,似乎明年都没有那么想参赛。

我进场之前,另一组的一名选手和她的团队,正在搬两张桌子,桌子上放满了他们的“成果”。我因为是一个人参赛,想搬这些东西,都没有团队。

 

我汇报的过程很顺利,时间把控的非常好,刚好在15分要结束的时候,结束汇报。

坐在中间的评委就像是拉拉队员一样,在我讲解的时候,一直在那里点头,我不知道他是表示赞许,还是为了鼓励各位选手不要紧张。

但实际上自己心里最清楚,即便是在现场汇报环节,也不是和写好的讲稿一样,一字不落。评委的一个动作,可能就会导致你说出一句并不在讲稿中的话。

汇报结束,是10分钟的问答环节。

第一个专家巴拉巴拉说了一堆,但是到最后也没明确提出问题。更像是他自己对我的汇报有啥看法,所以我也不知道该回答他什么,也就没有回答。

另一个专家提了几个问题,简单的交流了一下。实际上她说的我都不认同,她说的举措要么太老生常谈了,根本算不得创新,要么按照我自己的理解,不可能与我的教学设计相匹配。所以,她的这些意见,也许对于没有教学经验的人而言,好像那么回事,但是对我而言,真的是没啥参考价值。

又有一个专家,对我讲解中的课程思政有意见,建议后面改。他的建议我也表示不认同,但是当场并没有怼起来,一笑置之。

然后,另一个专家提了一个讲解中她可能没听明白的问题,让再解释一下。实际上已经讲过了,只不过可能因为我语速过快,她没跟上吧。当然,必须再次承认我的PPT做的不好,也可能有这方面的原因。

又回到第二个专家,她似乎又想起了什么,又说了两句。她的主要问题是我的创新方案里存在漏洞。我很坦承的认可她说的漏洞。但我认为,目前没有一种创新方案是完美的,我们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做取舍。在当前的条件下,我认为这样的方式对我的教学而言最有效,那我自然会放弃其他选手的一些策略。如果大家都一样,那还谈何创新?

而且,我不认可存在那种完美的创新和没有漏洞的教学设计,每一种教学设计都会存在弊病

比如这个专家提到的,大班教学那么多人,你怎么照顾到所有人?她这个问题就是故意为难我。大班教学,不可能完全照顾到所有人!你布置了相同的任务,你不一定有时间检查每个人的完成情况;你用线上测试,你不能保证背后没有抢手;哪怕你引入了AI,屏幕背后的真实性问题依然是无法克服的,也许学生也在用AI应付你啊。所以很明显,她这个问题,放在全世界都很难解决,抛给我,不是故意为难我吗?

有人会说,你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你就很牛啊!道理是这样讲,但是现实条件首先是大班教学,一个班40人左右,平均每个学生你用一分钟左右,你这节课能进行什么样的教学呢?

这就回到了前面提到的,实际上每一种教学设计都会存在漏洞,我们只不过是在权衡总体效果罢了。任何一个所谓完美的教学设计,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有人可能会说,这个问题我解决了。那我想请问你,你解决了这个问题,是否又出现了新问题?

我认为,如果一个老师看不到自己教学设计中的漏洞,很可能他没怎么思考过教学。而能够接受自己教学设计漏洞并不断改进的,才更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当然,对于这个专家,我并没有在现场这么回复她,呵呵一笑大概是对她极好的回应了。

接着,另一个没有提过问题的专家也提出了自己的质疑。我能明显感觉到,他提出的质疑,恰恰反映的是他自己没去做过这件事。因为自己不做,别人做的有可能和常规相比太另类了,就让他感觉难以接受。

学校组织省赛遴选的时候,一个专家提醒过我,你的东西太新了,甚至是颠覆性的,有些专家也可能接受不了。

虽然我认为我的教学设计确实很新,但是并没有达到颠覆的程度。恰恰是脱胎于传统教学,又做了举措上的革新。但是,当这些新举措出来的时候,还是会有人质疑。而质疑我的人,恰恰是没有做过这样实践的人。

所以,问答环节,其实我对专家是很失望的。没有给我的教学带来新的启发,提出的一些问题都反映出他们自己教学一线经验有限……

 

我认为,专家应该从这两方面和选手交流,选手才更容易接受专家的身份:

一个是指出硬伤,这个硬伤的意思是错的很彻底的内容,但是选手在此之前都没有发现。指出硬伤,意味着专家具有敏锐的视角,而且能够把握住啥是硬伤、啥是伤疤。伤疤是选手自己都知道的,甚至选手自己都知道但无法改进的,揭露伤疤的专家,选手认可伤疤,但是却于事无补。

另一个是给出更好、更创新的方案。专家指望选手解决世界难题,选手还指望专家指点迷津呢。专家要显得比选手更专业,是不是自己应该提出更创新的方案呢?专家本身都不具有创新思维,选手会很自然的认为:这个“专家”有什么资格(水平)来对我的东西指指点点?

专家切忌说空话、说废话。选手备赛的时候恨不得一秒一秒的来卡时间,结果专家提问的时候废话连篇、空话一大堆,会让选手感觉专家很业余、很不尊重选手。

 

当然,我自认为我的汇报环节没啥问题,也发挥出了我的水平。至于专家是否认可,那是他们的事儿了。自己问心无愧就好。

 

走出赛场,打开手机,同事和新认识的选手又发来了赞美。


 

但是我自己清楚:我能做的,是发挥我自己的最好水平、最佳状态。至于评委是否给高分,完全不是由我说了算。

作为选手,做好我们自己能做的。我们期待有一天,所有评委都能做好评委的工作!

作为选手,除了赢得评委的青睐以外,赢得对手的认可,那也是很彰显自己水平的

我虽然没获得这次比赛的一等奖,但不代表我所做的工作就比那些一等奖的差!而且有些一等奖的东西,我也不怎么认可。

但是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有人认可你,有人不认可你。现场汇报只有7个评委,一定会存在随机性。这个设定本身就是比赛当中一个无解的漏洞。选的评委更多了,问答环节没法彰显每一个评委,不能彰显,那么要让没提问题的专家如何评价?选的评委少了,专家个人的偏好和水平很可能造成随机性的偏差被放大,由此带来结果的不公平。但是,就像我前面提到的,这种漏洞不是谁能简单克服的。我们只是在接受一个可接受的结果,如此而已。

如此而已。




https://m.sciencenet.cn/blog-3400925-1384710.html

上一篇:对本科毕业论文的10个反思
下一篇:教学创新大赛:参赛,你要做套路型选手吗?

10 宁利中 王安良 周忠浩 周向军 郑永军 褚海亮 孙颉 郁志勇 崔锦华 葛素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8: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