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学术争鸣
热度 1 姜咏江 2010-1-20 10:20
我国学术界的官本位制三年五载是难以打破的,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会放弃学术研究,因为学术的魅力决非是管理形式所能够完全制约的。学术的魅力在于探索和进取,在于科学奥妙的吸引力。学术是人类的崇高欲望,是值得发扬光大的欲望! 如今,我们太迷恋为五斗米竞折腰的学术方式 ...
个人分类: 计算机核|3909 次阅读|5 个评论 热度 1
评邬江兴院士的鲶鱼行动
热度 1 姜咏江 2010-1-19 10:23
见到邬江兴院士领导的鲶鱼行动要改变冯诺伊曼的计算机体系结构的报道,起初甚是兴奋,但阅读报道之后,兴奋之情骤消,把我的想法写出来给大家看看。 【报道】 新华网上海1月9日电(记者张建松)在9日举行的新型计算结构与应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 ...
个人分类: 随笔|7965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1
CPU设计我要让更多的人掌握它(续9)
姜咏江 2010-1-13 21:32
3.4 如何控制PU与MU的连接与断开 如果有k种不同类型的处理器PU,那么在MU中要有一个k位的连接标志寄存器,每个标志位对应一类PU。当连接标志位是1时,表示该MU要求与那一类PU连接,此时若所要求的那一类PU有空闲的,那么就立即按优先级实现连接,否则MU就处于等待状态。MU的等待状态也可能发生在有高优先 ...
个人分类: 计算机核|4451 次阅读|1 个评论
CPU设计我要让更多的人掌握它(续8)
姜咏江 2010-1-13 16:09
3. 动态计算机的思想方法 本人发明的动态计算机理论和方法需要系统地介绍,行内人士方能理解。 3.1 核的服务结构 图 3 1是单处理器计算机核心的一般结构,这里将程序和数据是分开存储的,与将它们放在一个存储器中,不影响我们对多程序执行的方法进行讨论。 ...
个人分类: 计算机核|4325 次阅读|1 个评论
CPU设计我要让更多的人掌握它(续7)
姜咏江 2010-1-13 13:34
2.4 简单流水线计算机核设计 写到这里,大家是否就能够理解2.1那个简单能够执行自己设计程序的实例了呢?现将其适当扩充,做一个简单的16位的流水线结构计算机核。作为练习,这里给出的是一个4级非透明流水线设计,主要解释流水线的一般设计方法,没有对相关问题进行相应处理,读者有兴 ...
个人分类: 计算机核|4450 次阅读|1 个评论
CPU设计我要让更多的人掌握它(续6)
姜咏江 2010-1-13 12:22
将控制字寄存器的输出与每条控制线连接,就可以确定下一个clk=1时,计算器的下一个状态。 2.3.5 程序自动执行的结构设计 手动参与的计算器如同算盘一样,实在是太慢。解决的办法是将程序事先编写好,然后放在存储器当中,让机器自己来取。时钟要换成石英钟,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电信号的快 ...
个人分类: 计算机核|4749 次阅读|没有评论
CMP的根本出路
姜咏江 2010-1-10 09:09
片上多处理器CMP是从核拆分成处理器和程序存储设备的角度,即从服务元素与服务对象的角度,来研究多核技术的。 多核技术将程序单独执行的固定结构作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因而从基础划分的层次来看,不如CMP深入。 由于核是能够独立执行程序的基本单位,那么核间的互连自然就是一个网络。因而片上多核采用 ...
个人分类: 教学点滴|4284 次阅读|1 个评论
未来计算的研究
姜咏江 2010-1-9 10:44
姜咏江 昨日去参加YOCSOEF的未来计算报告会,讲者万里兮和刘东的演讲都很精彩。万老师的系统封装内容非常专业,对我这个外行人来说受益匪浅。刘东博士讲他所领导的Intel公司实验室,用CPU+FPGA+RL模式进行计算的研究。 未来计算一定是软硬件一体 ...
个人分类: 计算机核|3435 次阅读|1 个评论
CPU设计我要让更多的人掌握它(续5)
姜咏江 2010-1-7 14:43
2.3 器件的组织与信息处理 我们已经介绍了计算机中使用的一些设备,也明白了它们的工作原理。要想让这些设备完成复杂一些的任务,必需要将它们组织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数据传递与处理来达到目的。总线结构是计算机核内一种最基本的互联形式。 2.3.1 总线结构 计算机核心 ...
个人分类: 计算机核|4622 次阅读|没有评论
龙芯要与MIPS签约了
姜咏江 2010-1-7 11:42
可靠消息:中国芯龙芯要与美国MIPS公司就知识产权问题签约。请见: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4901
个人分类: 未分类|3724 次阅读|没有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0 12: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